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为推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我市生命健康产业,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经市政府同意,现就促进我市生命健康(康养)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的部署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政府引领,市场主导;创新驱动,搭建平台;突出特色,聚力发展”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加快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集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命健康产业聚集地,面向长三角提供多层次、多种类、高质量的生命健康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对标“杭嘉湖”、打造长三角“白菜心”,全力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生态福地、智造名城”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积极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生命健康产业体系,到2025年,“医、药、养、健、游”五位一体生命健康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成为长三角地区及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重要的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基地和康养胜地。
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到2025年,生物医药、健康食品、健康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与健康养老、健康体育和健康管理服务等协同效应逐步显现,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养老、健康旅游、体育等产值和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成为新兴产业集群升级版的重要板块。
产业集聚形成新格局。重点围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绿色食品产业进行补链固链强链。到2025年,依托市经开区、当涂经开区、和县等载体打造3个以上生命健康特色产业园区。
产业协同取得新成效。积极参与长三角生命健康产业分工,强化与南京市新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的协同发展。抓住上海等中心城市康养经济外溢机遇,承接优质康养资源,打造康养合作示范区建设样板。重点依托中心城区环境优美、医养结合的成熟条件,整合建设生态绿色康养总部;加快打造含山昭关、和县香泉、博望新市3个生态旅居康养基地。
质量效益实现新突破。力争引入2家以上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美誉度好的“马鞍山品牌”,建设在长三角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生命健康研发创新平台。
三、主要任务
(一)壮大生物医药产业
在现有化学药、现代中药产业基础上,积极拓展生物技术药、医疗器械产业,同时扩宽应用领域,向化妆品、食品、大健康、智慧医疗等方向延伸,快速做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模,到2025年,产值达到100亿元。
1.做大医药产业规模。重点扶持现有生物医药龙头企业推进绿色生产、智能化生产,做大做强现有吡啶碱、维生素等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细分领域,鼓励企业在国内外生命健康科技资源雄厚地区建立分支研究机构,研发食品级、化妆品级烟酰胺、防晒剂、奥美拉唑、抗肿瘤、治胃病和血管扩张等下游产品,构建全省独具特色的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生产加工基地,壮大产值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依托骨干企业,在中药制剂市场继续扩大市场占有率,做大做强现代中药品牌。
2.持续增强创新动能。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药物临床前研究平台、高水平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第三方安全评价平台、质量可靠性评价平台等创新服务机构。深化与长三角地区高校合作,集聚一批生物医药领域高端人才,进行新产品研发,共同建设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平台,不断攻克生物医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面向国内外市场,瞄准新兴的生物技术的应用提前布局,如干细胞、新生抗原发现、组织工程、多肽合成等细分领域,未来5年力争引进生物医药以及产业链企业不少于10个,引进2—3家国内生物药制药领域龙头企业。
4.延伸医疗器械制造。支持引导智能制造、机械加工制造业向生命健康领域延伸,打造区域性康复辅具产业园,扶持一批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助器具生产企业。支持引入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养老设备等康养装备制造业。针对放射治疗、医用成像、输血透析器械、血糖检测、早早孕检测等医疗器械和耗材领域进行精准招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扶持医疗健康产业
广聚优质医疗资源,努力提升医疗健康产业体系,到2025年,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7张左右。
1.推动优质资源共享。面向长三角区域优质医疗资源,通过远程医疗协作、医联体建设、专科联盟、专家门诊等方式,加大市、县级医院和周边发达地市优质医疗资源合作,通过跨区域医联体,建立远程医疗合作关系,协调解决医保异地结算、资源链接等问题,实现本地居民可线上远程问诊就医、共享长三角发达地区优质医疗服务。
2.鼓励扶持社会办医。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大力引进一流医疗机构和高层次医学人才到我市举办各类医疗机构。探索采取社办公助方式,通过支持学科建设、派出管理技术团队、组建医疗联合体等形式,扶持一批基础较好、有一定技术优势、群众满意度高的社会办医疗机构。
3.拓展预防保健服务。加快完善预防保健产业链条,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向心理治疗、老年护理、康复、儿童保健等领域发展,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促进转变。大力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等服务,对引起慢性疾病的重大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干预、筛查防治和健康管理,支持开展个性化预防和治疗服务。
4.发展婴幼照护产业。加大对社会力量和单位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支持力度,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招引建设标准化、管理一体化、运营规范化、服务优质化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以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新建和改扩建嵌入式、分布式、连锁化、专业化的托育服务设施,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的托育服务。支持市妇幼保健院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扩容,提供婴幼儿养育指导、父母课堂、托育从业人员培训等健康服务。加快含山千羿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建设,积极招引母婴类产品制造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覆盖母婴用品、食品、服装、服务及技术研发、物流仓储于一体的母婴健康产业集群。
5.推行智慧医疗服务。支持我市医疗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接入“国家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平台”,实现与高端医疗机构数据共认、协同服务。鼓励第三方借助平台面向广大亚健康人群,提供在线健康动态测评、慢病管理、营养指导、疾病预防等健康咨询服务。
(三)健全养老服务产业
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融合度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社会力量举办或运营养老床位数占比达75%以上,护理型床位数增至1万张,养老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1.加快医养融合发展。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深度融合,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各县区、市经开区、慈湖高新区至少开办1家以上医养融合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机构,采取公建民营方式或招引长三角、珠三角等高水平专业医养机构和集团,在我市建设医养结合机构;采取市场化手段招引社会力量,改建闲置办公、学校、厂房、宾馆等设施,运营中小型医养结合设施。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支持向康复医院、老年病专科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非营利性老年专业医疗机构转型。
2.完善养老服务站点。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加快发展,鼓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跨地区、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到2025年,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设1所嵌入式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或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全托、日托和上门服务等综合性养老服务支持。
3.开发居家适老产品。支持市域企业开发适老化设施、康复辅具、居家养老监护设备等居家养老服务产品,培育各具特色、管理规范、服务标准的养老服务龙头企业,打造公平竞争、服务便捷、充满活力的居家改造市场,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适老化家居、适老辅具等改造服务。培育发展适老化养老地产,拓展房地产业态,支持开发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
4.发展家政服务业。促进家政服务业与养老、育幼、物业、快递等服务业融合,大力发展员工制家政服务品牌和龙头企业,支持我市职业院校增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产教融合型家政企业。推动家政进社区,支持家政企业在社区设置服务网点,促进居民就近享有便捷服务。持续推动家政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家政服务业企业、从业人员及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能力。依法落实税收、社保、信贷等优惠政策,增加家政服务有效供给。
5.发展智慧养老产业。引导市域优质养老服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生产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发展,加大智慧养老产学研力度,推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开发针对家庭、社区、机构等不同应用环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发展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自助式)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择优推荐申报国家智慧养老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示范社区、示范基地。到2025年,建成3个市级智慧健康示范基地,积极争取省级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探索智慧养老产品租赁市场,对价格高、流通性低、老年人需求度高的高端智慧养老产品,探索以租赁方式在老年人家庭推广。
(四)做强绿色食品产业
进一步壮大绿色食品制造产业规模,到2025年,绿色食品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
1.扩大绿色食品生产。依托绿色食品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乳制品、禽肉制品、果蔬加工、粮油精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发适合孕妇、婴幼儿、中青年、老年人以及亚健康人群需要的,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的休闲养生食品。支持企业持续开展营养、功能配方的开发和剂型技术的应用研究,进一步扩大生命营养健康和功能保健产品规模。
2.巩固种植养殖基地。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优势,建设生命健康食材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健康粮油、绿色蔬菜、生态水产、精品茶果。以和县含山北部为重点,扩大生猪、肉鸭养殖规模,以博望、当涂大公圩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大水面生态养殖。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提升精深加工质量,加速发展特色品牌。扶持和县、含山和郑蒲港中草药种植基地,加快实施向山地区“矿山治理+特种经济林”一二三产融合项目,扩大杜仲、石斛、丹参等名贵药材和木本油料树种植范围,深入研究防病抗衰老养生保健产品,提升中药材和传统保健食品的附加值。
3.激发特色食养引力。支持县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培育特色餐饮龙头企业,根据时令开发有机养生食品,培育一批在长三角叫得响的健康食品产品品牌。打造餐饮美食街(城),将采石茶干、黄池食品、当涂螃蟹、含眉绿茶、霍里羊羔、横望山米酒等特色产品“卖全国”。
(五)提振旅游康养产业
秉承“颐养天堂、康养胜地”理念,以独具特色的资源禀赋,重点打造生态绿色康养基地,积极疏解上海、南京等地休闲康养功能。到2025年,民宿床位达到5000张,文旅体收入达到500亿元。
1.打造中心城区康养基地。以长江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花山区濮塘度假风景区、雨山区养老服务综合园区、慈湖高新区健康小镇、市经开区江东颐养中心等为载体,依托环境优美、医养结合的成熟条件,突出山水林田湖特色,进一步规划布局智慧未来社区、生态绿色康养护理中心、康养大数据总部、综合保障服务中心等核心功能,整合打造马鞍山生态绿色康养总部。
2.发展生态旅居康养基地。依托含山昭关温泉康养基地、和县香泉温泉康养基地、博望生态绿色休闲康养基地,突出以温泉疗养、温泉保健等为调养手段的健康养生业态,打造形成3个生态旅居康养基地。涵盖褒禅山风景区、昭关温泉、太湖山景区、香泉温泉度假区、半月湖鸡笼山、丹阳湖农场、石臼湖等周边区域,开发创意体验或参与式旅游,将部分观光旅游转化为阶段性康养旅居或长期性康养。
3.开发多个康养旅游节点。结合各旅游景观资源和美丽乡村建设,突出“乡村振兴—健康养老—体验旅游”的融合,整合开发“康养+休闲旅游”线路产品,重点打造百里最美廊道、环太白岛、环大青山、滨江最美岸线、环石臼湖五条环线;融合“旅游民宿+康养”,重点在含山褒禅山、和县鸡笼山、当涂大青山、江心洲花岛、花山濮塘、雨山滨江、博望横山等七片区建设旅游精品民宿,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康养产品。
4.促进体育康养产业融合。融合诗歌文化、工业旅游、生态乡村、精品赛事等多种业态,发展山地、水上、马术、滑翔伞等极限运动业态。持续举办和县长三角山地马拉松、香泉褒禅山户外旅游节、当涂端午龙舟赛等活动,打造1—2项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广的全国性、区域性重大品牌赛事,带动体育传媒、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发展。支持文化、旅游、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发展,加强新型运动康复装备、运动健身技术装备、运动功能饮料等项目的引进与研发,打造品牌产品。
四、保障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全市生命健康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全力推动我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协调解决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定期召开调度会,审定重大政策措施、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部署重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健康委,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调度推进工作落实。各县区、开发园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细化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措施,有序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二)健全运行机制。将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制订工作评价办法,全力抓好落实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实现行业对接、规划对接和上下联动,共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统筹推进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统计部门抓紧设立生命健康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建立统计调查机制,为完善生命健康产业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和依据。组建生命健康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管理,制定地方标准、规范行业自律,促进行业规划。
(三)加大政策扶持。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整合同类财政资金,按照轻重缓急,对基础条件好、产业优势明显、发展规划清晰的重点区域、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优先予以扶持。二是保障土地供给,非营利性项目按照相关政策优先安排供应。在符合生命健康服务项目建设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利用和改造现有空闲的厂房、学校、社区用房等兴办非营利性生命健康服务机构,土地使用性质可暂不作变更;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用地可采取土地取得成本价划拨供地。三是强化银企对接,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生命健康服务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商业银行与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开展合作,推出符合生命健康服务机构需求的担保贷款产品。鼓励证券基金经营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积极运用股权投资、夹层投资等直接投资方式,加大对生命健康服务企业、机构和项目的融资支持。四是支持商业保险丰富生命健康保险产品种类。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研发个人账户式养老保险及老年人专属风险保障产品,探索开发长期护理险、子女照顾险等,支持多样化的领取方式和期限选择,推动提供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和保单贴现业务试点工作,满足养老服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四)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生命健康产业准入制度,鼓励支持医疗机构利用现有资源申办养老机构和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申办医疗机构,实现医养结合跨界审批“双向通车”。规范和公开生命健康服务机构设立基本标准、审批程序,简化项目审批环节,优化审批程序,建立市场准入、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积极推进与周边地市大病医保、养老补贴互认,推动建立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信息沟通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打通地域康养壁垒,吸纳沪苏浙有康养需求人群。
(五)注重人才培养。大力培养生命健康产业中高层次专业人才。支持马鞍山学院、皖江工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增设康养产业涉及的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社会工作等方面应用型专业课程,创新设立“医养订单班”,加快培养专业化、年轻化康养人才。建设以医养结合机构、职业院校为载体的教培基地,加强对现有康养服务人员岗前培训、定期再培训、医护实训,提高康养服务能力和水平。定期组织跨区域医养护理人才职业技能竞赛。鼓励大中专毕业生从事生命健康服务工作、医疗机构执业医师护士到康养机构支医,对从事生命健康护理工作人员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退休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附件:1.马鞍山市生命健康(康养)产业推进组成员名单
2.马鞍山市促进生命健康(康养)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任务分解表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0月29日
附件1
马鞍山市生命健康(康养)产业推进组成员名单
组 长:袁 方 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组长:黄化锋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杨善斌 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副市长
阚青鹤 副市长
易茂林 市政府秘书长
成 员:何 俊 市政府副秘书长
杨庆海 市政府副秘书长
刘观林 市政府副秘书长
胡建平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黄 翔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
汪昌斌 市教育局局长
王 焰 市科技局局长
章 兵 市民政局局长
沙德宏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
陈 鹏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杨荣明 市卫生健康委主任
霍更生 市商务局局长
胡支农 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陈国双 市市场监管局局长
陈明亚 市体育局局长
徐 良 市医疗保障局局长
唐 杰 市数据资源局局长
陈建生 市投资促进中心主任
胡仁翠 省药监局第七分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健康委,杨荣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分管负责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生命健康产业统筹、协调、督查和考核工作。
附件2
马鞍山市促进生命健康(康养)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任务分解表
目录 |
主要任务 |
牵头单位 |
责任单位 |
|
(一)壮大生物医药产业 |
总目标 |
快速做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模,到2025年,产值达到100亿元。 |
市卫生健康委 |
当涂县政府、和县政府、马鞍山经开区(示范园区)管委会、慈湖高新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
做大医药产业规模 |
扶持现有生物医药龙头企业推进绿色生产、智能化生产,做大做强现有吡啶碱、维生素等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细分领域,鼓励企业在国内外生命健康科技资源雄厚地区建立分支研究机构,研发食品级、化妆品级烟酰胺、防晒剂、奥美拉唑、抗肿瘤、治胃病和血管扩张等下游产品,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依托骨干企业,在中药制剂市场继续扩大市场占有率,做大做强现代中药品牌。 |
市卫生健康委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 |
|
持续增强创新动能 |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药物临床前研究平台、高水平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第三方安全评价平台、质量可靠性评价平台等创新服务机构。 |
市卫生健康委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投资促进中心 |
|
深化与长三角地区高校合作,集聚一批生物医药领域高端人才,进行新产品研发,共同建设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平台,不断攻克生物医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 |
市科技局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卫生健康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人才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
||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
未来5年力争引进生物医药以及产业链企业不少于10个,引进2—3家国内生物药制药领域龙头企业。支持引入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养老设备等康养装备制造业。针对放射治疗、医用成像、输血透析器械、血糖检测、早早孕检测等医疗器械和耗材领域进行精准招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市投资促进中心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卫生健康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 |
|
支持引导智能制造、机械加工制造业向生命健康领域延伸,打造区域性康复辅具产业园,扶持一批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助器具生产企业。 |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残联 |
||
(二)扶持医疗健康产业 |
总目标 |
到2025年,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7张左右。 |
市卫生健康委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 |
推动优质资源共享 |
通过远程医疗协作、医联体建设、专科联盟、专家门诊等方式,加大市、县级医院和周边发达地市优质医疗资源合作,通过跨区域医联体,建立远程医疗合作关系,协调解决医保异地结算、资源链接等问题。 |
市卫生健康委 |
市县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市医疗保障局、市数据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 |
|
鼓励扶持社会办医 |
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大力引进一流医疗机构和高层次医学人才到我市举办各类医疗机构。探索采取社办公助方式,通过支持学科建设、派出管理技术团队、组建医疗联合体等形式,扶持一批基础较好、有一定技术优势、群众满意度高的社会办医疗机构。 |
市卫生健康委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投资促进中心、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市场监管局 |
|
拓展预防保健服务 |
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向心理治疗、老年护理、康复、儿童保健等领域发展,大力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等服务,对引起慢性疾病的重大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干预、筛查防治和健康管理,支持开展个性化预防和治疗服务。 |
市卫生健康委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 |
|
发展婴幼照护产业 |
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招引建设标准化、管理一体化、运营规范化、服务优质化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以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新建和改扩建嵌入式、分布式、连锁化、专业化的托育服务设施,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的托育服务。支持市妇幼保健院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扩容,提供婴幼儿养育指导、父母课堂、托育从业人员培训等健康服务。 |
市卫生健康委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市场监管局 |
|
加快含山千羿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建设,积极招引母婴类产品制造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覆盖母婴用品、食品、服装、服务及技术研发、物流仓储于一体的母婴健康产业集群。 |
含山县政府 |
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投资促进中心 |
||
推行智慧医疗服务 |
支持我市医疗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接入“国家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平台”,实现与高端医疗机构数据共认、协同服务。 |
市卫生健康委 |
市县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市数据资源局、市医疗保障局 |
|
鼓励第三方借助平台面向广大亚健康人群,提供在线健康动态测评、慢病管理、营养指导、疾病预防等健康咨询服务。 |
市卫生健康委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数据资源局、市市场监管局 |
||
(三)健全养老服务产业 |
总目标 |
到2025年,社会力量举办或运营养老床位数占比达75%以上,护理型床位数增至1万张,养老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
市民政局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委 |
加快医养融合发展 |
各县区、市经开区、慈湖高新区至少开办1家以上医养融合机构。 |
市卫生健康委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民政局 |
|
采取公建民营方式或招引长三角、珠三角等高水平专业医养机构和集团,在我市建设医养结合机构。采取市场化手段招引社会力量,改建闲置办公、学校、厂房、宾馆等设施,运营中小型医养结合设施。 |
市卫生健康委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民政局、市投资促进中心、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江东控股 |
||
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支持向康复医院、老年病专科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非营利性老年专业医疗机构转型。 |
市卫生健康委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民政局 |
||
完善养老服务站点 |
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加快发展,鼓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跨地区、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到2025年,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设1所嵌入式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或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全托、日托和上门服务等综合性养老服务支持。 |
市民政局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
|
开发居家适老产品 |
支持市域企业开发适老化设施、康复辅具、居家养老监护设备等居家养老服务产品,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适老化家居、适老辅具等改造服务。 |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民政局、市商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市场监管局 |
|
培育发展适老化养老地产,拓展房地产业态,支持开发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 |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
发展家政服务业 |
促进家政服务业与养老、育幼、物业、快递等服务业融合,大力发展员工制家政服务品牌和龙头企业,支持家政企业在社区设置服务网点。 |
市商务局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邮政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
支持我市职业院校增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 |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
市民政局、市商务局 |
||
持续推动家政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家政服务业企业、从业人员及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能力。 |
市商务局 |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 |
||
强化增值税减免、社保费减免、房租减免、优惠利率贷款等多项政策支持,增加家政服务有效供给。 |
市民政局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税务局、人行马鞍山市中心支行 |
||
(三)健全养老服务产业 |
发展智慧养老产业 |
引导市域优质养老服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生产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发展,加大智慧养老产学研力度,推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示范社区、示范基地。 |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科技局 |
探索智慧养老产品租赁市场,对价格高、流通性低、老年人需求度高的高端智慧养老产品,探索以租赁方式在老年人家庭推广。 |
市民政局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
||
(四)做强绿色食品产业 |
总目标 |
到2025年,绿色食品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 |
市农业农村局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商务局 |
扩大绿色食品生产 |
依托绿色食品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乳制品、禽肉制品、果蔬加工、粮油精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发适合孕妇、婴幼儿、中青年、老年人以及亚健康人群需要的,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的休闲养生食品。支持企业持续开展营养、功能配方的开发和剂型技术的应用研究,进一步扩大生命营养健康和功能保健产品规模。 |
市农业农村局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
|
巩固种植养殖基地 |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优势,建设生命健康食材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健康粮油、绿色蔬菜、生态水产、精品茶果和现代畜禽业等,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提升精深加工质量,加速发展特色品牌。扶持和县、含山和郑蒲港中草药种植基地,加快实施向山地区“矿山治理+特种经济林”一二三产融合项目,扩大杜仲、石斛、丹参等名贵药材和木本油料树种植范围,深入研究防病抗衰老养生保健产品,提升中药材和传统保健食品的附加值。 |
市农业农村局 |
含山县政府、和县政府、雨山区政府、郑蒲港新区管委会 |
|
激发特色食养引力 |
支持县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培育特色餐饮龙头企业,根据时令开发有机养生食品,培育一批在长三角叫得响的健康食品产品品牌。打造餐饮美食街(城),将采石茶干、黄池食品、当涂螃蟹、含眉绿茶、霍里羊羔、横望山米酒等特色产品“卖全国”。 |
市商务局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
|
(五)提振旅游康养产业 |
总目标 |
到2025年,民宿床位达到5000张,文旅体收入达到500亿元。 |
市文化和旅游局 |
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市民政局、市体育局、江东控股集团 |
打造中心城区康养基地 |
依托环境优美、医养结合的成熟条件,突出山水林田湖特色,进一步规划布局智慧未来社区、生态绿色康养护理中心、康养大数据总部、综合保障服务中心等核心功能,整合打造马鞍山生态绿色康养总部。 |
市民政局 |
花山区政府、雨山区政府、慈湖高新区管委会、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文化和旅游局、江东控股集团 |
|
(五)提振旅游康养产业 |
发展生态旅居康养基地 |
依托含山昭关温泉康养基地、和县香泉温泉康养基地、博望生态绿色休闲康养基地,突出以温泉疗养、温泉保健等为调养手段的健康养生业态,打造形成3个生态旅居康养基地。涵盖褒禅山风景区、昭关温泉、太湖山景区、香泉温泉度假区、半月湖鸡笼山、丹阳湖农场、石臼湖等周边区域,开发创意体验或参与式旅游,将部分观光旅游转化为阶段性康养旅居或长期性康养。 |
市文化和旅游局 |
含山县政府、和县政府、博望区政府,江东控股 |
开发多个康养旅游节点 |
结合各旅游景观资源和美丽乡村建设,突出“乡村振兴—健康养老—体验旅游”的融合,整合开发“康养+休闲旅游”线路产品,重点打造百里最美廊道、环太白岛、环大青山、滨江最美岸线、环石臼湖五条环线;融合“旅游民宿+康养”,重点在含山褒禅山、和县鸡笼山、当涂大青山、江心洲花岛、花山濮塘、雨山滨江、博望横山等七片区建设旅游精品民宿,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康养产品。 |
市文化和旅游局 |
各县区政府 |
|
促进体育康养产业融合 |
融合诗歌文化、工业旅游、生态乡村、精品赛事等多种业态,发展山地、水上、马术、滑翔伞等极限运动业态。持续举办和县长三角山地马拉松、香泉褒禅山户外旅游节、当涂端午龙舟赛等活动,打造1—2项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广的全国性、区域性重大品牌赛事,带动体育传媒、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发展。支持和县三才羽毛球、安徽大汉体育等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发展,加强新型运动康复装备、运动健身技术装备、运动功能饮料等项目的引进与研发,打造品牌产品。 |
市体育局 |
和县政府、当涂县政府,市文化和旅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