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局(室)、街道、直属企事业单位:
《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瓯飞)美丽城镇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已经管委会同意,现予以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温州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瓯飞)党政办公室
2020年4月3日
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瓯飞)美丽城镇建设行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改善城镇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的意见》(浙委办发〔2019〕52号)、《温州市美丽城镇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温委办发〔2020〕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以全区4个街道(包括星海街道、海城街道、沙城街道、天河街道)为主要对象,以建成区为重点,兼顾辖区全域,统筹推进城、街、村三级联动发展、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政府社会群众三方共建共治共享,全面实施设施、服务、产业、品质、治理五大提升行动,推进全区美丽城镇建设。
——2020年到2022年,巩固深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在小城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星海、海城街道率先达到美丽城镇要求,初步构建宜居宜业、便捷舒适的镇村生活圈,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到2035年,美丽城镇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区小城镇高质量全面建成美丽城镇。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设施提升行动,实现功能便民环境美
1.深化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抓好整治成果“回头看”工作,重点抓好卫生乡镇创建以及“道乱占”“车乱开”“线乱拉”“低散乱”等专项治理行动,持续开展环境卫生、城镇秩序和街容街貌整治,消除“脏乱差”现象,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深入推进“三改一拆”行动,巩固“基本无违建街道”创建成果,力争创成“无违建街道”。
2.建设全域美丽载体。积极打造美丽民居、美丽庭院、美丽街区、美丽社区、美丽厂区、美丽河湖和美丽田园等美丽载体,鼓励建设园林城镇、森林城镇、森林乡村。提升园林绿化水平,完善公园绿地系统,实施主要道路、河道节点的景观绿化。推进城乡绿道串联成网,沿线配套建设集散、商业、游憩、科教等服务设施,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优美环境。开展“一村万树”行动,提倡采用乡土树种,城镇绿化中乡土树种使用率应达到80%以上。
3.畅通城区对外交通。加快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辐射周边、区域一体的交通体系,实现15分钟全域交通网络全覆盖。加快环山东路、环大罗山科技走廊、以S2线位核心等对外通道建设,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格局,以适应新增的交通需求。
4.优化城区内部交通。倡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OD模式),积极推进各类交通方式“零换乘”接驳,促进交通与城镇功能有机融合。加快构建城市轨道交通“S+M”网,推进市域交通一体化发展。优化建成区路网结构、交通组织和道路断面设计,协调推进主次干路和支路建设,打通断头路和卡口路。利用拆后空地合理布局公共停车设施,积极挖掘停车设施供给潜力,增加停车泊位供给。完善近距离慢行交通网,合理布局绿道网和慢行交通系统,鼓励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倡导公交优先,合理设置公交线路与公交站点,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5.完善市政设施网络。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优先加强老旧基础设施改造,新建项目按照规定配套建设地下停车、地下人防等设施。统筹推进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综合管线建设,有条件的小城镇积极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全面提升供水水质,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保障供水安全。因地制宜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加快建制镇雨污分流改造,逐步实现建成区雨污分流全覆盖。做好城中村、工业园区、老旧小区等截污纳管,加快实现建成区“污水零直排区”。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加强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系统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建设。倡导“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综合运用生态技术,建设海绵公园、海绵道路、下沉式绿地等海绵设施。推进“厕所革命”,合理设置公共厕所,改造提升农村厕所、旅游厕所,全面提升公厕建设服务品质。
6.提升城镇信息网络。加快网络设施数字化迭代,实施“三网融合”,推动网络共建共享,推动5G网络建设,提高5G网络城镇覆盖率。加强城镇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集合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等平台,建立综合、跨部门、标准统一和资源共享的数字治理平台。推进“城市大脑”向小城镇延伸,积极推广民生领域服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强信息技术在交通、市政、政务、医疗、教育、警务、旅游等领域的实践应用。提高4K/8K超高清承载能力,推广智慧广电建设。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络,实现农村公共出入口视频监控全覆盖,“雪亮工程”建设达标率90%以上。依托社会治安防控、物联网及信息化技术,推进平安乡村和智安小区建设,开展居住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
(二)实施服务提升行动,实现共享乐民生活美
7.提升住房建设水平。有序开展城中村改造,实现整村连片成网改造。城区建成区严格控制新建单家独户的农民自建房,控制联立式住宅,提倡多层公寓,突显城区特色。加快构建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场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租购双渠道解决住房问题的供应模式。加强农房设计和建设管理,推进“坡地村镇”建设,打造各具特色、别样韵味的“浙派民居”。着力推动农房建设模式由传统的个体工匠承包作业向专业施工企业承包建设转变,组织引导建筑师、规划师等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农房设计和建设。推广应用环保节能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提高农房建设质量。
8.优化商贸服务功能。结合城镇特色资源,传承创新老字号,培育发展新零售,完善商务服务功能,特色化发展商贸特色街。积极开展放心消费示范单位,推进建设放心餐饮、放心商店等服务载体。培育和引进便利店或连锁超市,合理布局金融服务、邮政、快递等网点,提供满足日常需求的商品以及便利的生活服务,因地制宜建设具备复合功能的综合市场、商贸综合体。加大星级农贸市场和放心农贸市场建设力度,提升发展专业市场,实现建成区星级农贸市场全覆盖,放心农贸市场覆盖率达到50%以上。
9.加强文体设施建设。完善图书馆、社区文化家园、文体综合服务中心、电影院、健步道、体育场馆等文体娱乐休闲设施。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内部体育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组织开展讲座展览、文艺演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健身、骑行等体育赛事活动。依托地方特色优势,打造特色运动休闲小镇、体育服务综合体、非遗主题小镇、文化创意街区、民俗文化村等。
10.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区域医联体建设,实现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鼓励发展全科诊所、智能医务室。以强化急救、全科、儿科、康复和中医药服务等为重点,开展住院服务和适宜手术,实现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达标升级。加强3岁以下婴幼儿养育托管点建设,提供就近托管服务。打造“双下沉、两提升”升级版,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低收入农民城乡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大病救助和医疗补充全覆盖。积极推进健康乡镇建设,进一步健全健康服务体系。
11.促进教育优质发展。全面推进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教育均等化。加强教育设施建设,持续实施中小学新改扩建工程。加快构建城乡全覆盖、质量有保证的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高办园质量和水平。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引进民办初中、优质高中等教育服务资源。大力发展城乡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倡导终身学习新风尚。
12.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加快建设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成区至少建有1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能力,鼓励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推进医养结合、康养服务,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鼓励家政、护理等机构进社区。依托良好的景观生态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康养基地,鼓励建设具有复合功能的旅居养老服务设施,发展面向城市的旅居养老服务。
(三)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实现兴业富民产业美
13.整治提升“低散乱”。依法依规全面整治以“四无”为重点的“低散乱”企业或作坊,重点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违法用地、违章建筑、违法经营以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产品质量等不达标问题。强化市场倒逼,引导农村地区的企业或作坊区域集聚化、生产清洁化、管理规范化。
14.提升产业发展平台。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推进乡镇区域产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扎实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提升发展特色小镇。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完善激励与倒逼机制。建设提升小微园,引导特色企业入园集聚,促进小微企业集约、规范、创新和绿色发展,打造集群化和规模化产业发展平台。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和引进文化企业,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发展创意创新,促进文化创意与设计、科技、金融等融合发展。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平台,加快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园区、农业强镇等产业集聚平台建设。
15.培育发展新型产业。强化产镇融合,因地制宜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与创新发展,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产业。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培育发展农村新型电子商务。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乡贤回归与返乡创业。
(四)实施品质提升行动,实现魅力亲民人文美
16.彰显地域人文特色。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深入挖掘瓯越文化浓厚底蕴,大力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精神。强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科学利用,保护古遗址,整饬老街区,修缮老建筑,改造老厂房,利用一批传统村落,培育一批乡土工匠,延续历史文脉。加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推进地名文化保护,展示人文内涵。
17.加强景观风貌管控。保护小城镇空间格局、传统风貌、街巷系统和空间尺度,强化整体风貌、格局肌理、景观节点、开放空间及天际线等管控,维护和保持城镇特色风貌格局。注重整体风貌设计,坚持山、水、城、人有机融合,加强对建筑形态、色彩、体量、高度等论证审查,建设一批富含时代气息兼具地域特色的建筑精品,塑造具有传统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尚的特色风貌。
18.推进城镇有机更新。实施城镇有机更新行动,开展功能修补与生态修复,促进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依托市场化手段和多种形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停车场、电梯等配套设施,积极发展社区养老、托幼、医疗、助餐、保洁等现代生活服务业。引导建设功能复合、便民惠民的邻里中心,加快构建舒适便捷、全域覆盖、层级叠加的镇村生活圈体系,建设5分钟社区生活圈、15分钟建成区生活圈以及30分钟辖区生活圈,高质量推进建设未来社区试点。
19.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休闲旅游资源,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集散中心、通景公路、停车场、交通驿站等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顺应个性化、体验化、品质化趋势,完善多层次、广范围的旅游服务设施,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提高智慧化程度。推动宾馆酒店提档升级,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丰富多元的农家乐精品。
(五)实施治理提升行动,实现善治为民治理美
20.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以环境卫生、城镇秩序、乡容镇貌管控为重点,实现环卫保洁全覆盖、街(路)长制全覆盖、网格长制全覆盖、“两站两员”全覆盖、“线乱拉”管控全覆盖。加强县(市)域统筹,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机制,推动设施共建共享,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落实经费来源和人员保障,保障各类设施正常运维。
21.全面提升公民素养。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建立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开展理论宣讲进农家、核心价值普及、优秀文化滋养、移风易俗、邻里守望帮扶等五大行动。积极开展公益志愿服务活动、道德典型评选活动,推进文明乡镇建设,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22.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辖区全程代办服务全覆盖。深化基层综治工作平台、市场监督平台、综合执法平台、便民服务平台“四个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数字治理平台,加快全科网格建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加强城乡社区治理,以党建为引领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保障措施
23.加强组织领导。把原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瓯飞)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调整为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瓯飞)美丽城镇建设行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区政府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住房与建设局。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真抓实干,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街道办事处是美丽城镇建设的实施主体,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成立工作专班,加强统筹协调、政策供给和宣传发动,要制定工作计划,落实责任,抓好具体实施。
24.加强技术支撑。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理清街道在区域体系中的功能、地位与作用,推进重要街区、重要地段和重点节点城市设计全覆盖,强化特色发展。建立技术专家服务机制,加强专家服务团对基层服务指导,以街道为单位推行美丽城镇建设首席设计师制度。进一步发挥万名乡村振兴指导员在基层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25.加强要素保障。区财政要把美丽城镇建设资金纳入年度地方财政预算,加大对美丽城镇建设项目的投入。设立区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整治效果好、创成样板示范的街道进行奖补。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争取政策性贷款支持政策,积极引导和吸纳社会资本参与美丽城镇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各种废弃地、闲置地、荒坡地,积极推进坡地村建设。建立美丽城镇建设项目库,积极争取省里的年度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美丽城镇建设用地。
26.加强督查服务。积极发挥美丽城镇样板典型带动作用。建立美丽城镇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区对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的实绩考核制度。开展现场督查、综合评价等活动,定期通报动态进展信息。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美丽城镇建设的指导服务,建立工作联系机制,落实专人负责日常联系,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帮助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27.加强宣传引导。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载体,积极开展美丽城镇建设宣传,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和居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形成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居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全面提升文明素质。
附件: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瓯飞)美丽城镇建设行动主要任务及责任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