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上来就成功,游不上来就淹死”,她用四年推动1款新药上市,自建9个临床候选药

收藏
关键词: 临床上市新药
资讯来源:E药经理人
发布时间: 2021-04-09
“现在就是时间完全不够用”,不仅要高度重视产品的研发及临床进展,也要关注商业化和生产能力的提升,还要始终和投资者保持密切沟通.......“方方面面都力求做到完美”,从保诺科技内部创业,到自己全身心下海,用不到5年时间带领公司上市,诺诚健华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崔霁松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刚柔并济的管理者。
80年代的中国,在华罗庚、陈景润等老一代数学家带动下,掀起一股数学热。而作为那个时代的高考学子,崔霁松也认为研究数学才是真正的科学家该做的事情,于是报考了山东大学数学专业。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崔霁松被分到了相对“冷门”的微生物专业,并自此进入到了生物学世界。回想起当初进入微生物学这一“意外”,崔霁松感到“也真的是很有幸,进入这样一个在当时看来非常前沿的专业。”
事实上,当时山东大学的微生物专业声名在外,是山东大学的另一个王牌专业,归国任教的专业教授王祖农是全球著名的微生物专家。
1983年,崔霁松从山东大学毕业,获得微生物学学士,并从1987年起开始留学之旅,先后在普渡大学攻读分子生物化学等专业,1992年取得生物学博士学位,然后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博士后学习期间,崔霁松建立的血栓小鼠模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cre-loxP基因重组技术成功案例之一,并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和《Blood》等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1996年崔霁松加入美国默克公司,而这一干就是14年。在这期间,崔霁松一直是一名较为纯粹的科学家,是国际公认的新药研发及转化医学领域专家,“动力就是开发出新药造福患者”。她领导和参与了包括内分泌、呼吸系统、代谢、心血管等在内的多个疾病领域新药研发,研发出10多个临床候选新药。这十多年的坚持和努力,为崔霁松“奠定了丰富的医药研究、开发、转化医学与管理经验。”

01 创业再创业
直到2011年,在国外学习、工作24年后,崔霁松获得了回国发展的机会,即担任被PPD收购不久的保诺科技中国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官,全面负责公司的研发、运营、商业及资源管理,也正是这一机会,让崔霁松从纯粹的科学家正式向一名综合管理者转变。崔霁松的创业生涯就此展开。
“把你扔到水里,要自己学会游泳,游上来就成功,游不上来就淹死”,崔霁松这样形容当时自己的感受。上任伊始,她需要面对的是,公司业绩连续多年亏损百万美元,且大部分业务都不在中国的现实。重压之下,只能自己想办法、谋发展,崔霁松坚持了下来。止损,带领团队进行全面的研发管理及团队架构重组,探索建立与保诺实际情况相符的商业模式。两年努力,形势好转,保诺科技开始盈利,在崔霁松心里,这已然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内部创业”。
直到2015年,保诺科技被PPD剥离,崔霁松选择离开,与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一起创立诺诚健华,主要专注于肿瘤及自身免疫类疾病治疗领域的一类新药和新技术产品开发,崔霁松任董事长兼CEO。
有了此前保诺科技的内部创业经验,崔霁松对诺诚健华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底气和经验。
公司成立两年以后,即2017年12月,诺诚健华首个在研产品ICP-022临床试验获批,4年以后,2020年3月,诺诚健华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而在这不到4年时间里,崔霁松带领诺诚健华,发现并研发了9种高度差异化/或新型候选药物,包括一种复发/难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的新药申请及针对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CL)的新药申请提交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并获受理的候选药物、两种处于Ⅰ/Ⅱ期试验的候选药物及6种处于IND的准备阶段的候选药物。
2020年12月25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成果BTK抑制剂奥布替尼获NMP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难治CLL/SLL患者、以及MCL患者的两项适应症。该药是第三个上市的BTK抑制剂,也是诺诚健华首款上市药物,这标志着诺诚健华开始进入商业化阶段。而接下来18个月,诺诚健华将有6到8个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其进入临床阶段的药物将增加到10多个。这家创新药企,走出了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速度,成为令人称赞的明星公司。
02 坚定而高效
诺诚健华能够迅速发展的秘密是什么?崔霁松坦言,诺诚健华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团队能力均衡、执行力强,能够“聚焦于执行计划,坚定而快速推进”,把药物做出来。崔霁松直言,“无论有多伟大的科学梦想,找到多么好的靶点,如果没有执行力,是很难将其变成一款药物的”。
诺诚健华的初始团队中,有多名骨干与崔霁松一起打拼过,从一开始大家在地下室共享试验台,到能够独享几千平的实验室,并取得理想的项目进展,崔霁松在心里感激这些“战友”,“他们才是诺诚健华的核心竞争力,为诺诚健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在创业过程中,崔霁松遇到了多种困难,例如,如何快速推进研发和临床进展?如何融资?如何吸引一流人才加入?如何与监管机构沟通并获得他们的理解和认可?如何组建商业化团队并发挥组织合力?如何建设世界级的药品生产基地?......但是她的回答很简单,“创业的每一步都不容易,但每一步必须走得特别坚定”。
如今,崔霁松已然没有了科学家和管理者的身份焦虑,但她仍是个完美主义的追求者,在她眼中“科学和管理同等重要,企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每个方面都要做好,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立于不败之地。”即便每天行程被安排的爆满,她也仍挤出时间反思,“看看哪些需要进一步完善,哪些需要有所取舍。”
本文摘自《E药经理人》杂志2021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