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以创新为荣耀的城市里,有一个将“创新”嵌入名字的论坛——浦江创新论坛。
今天,2021浦江创新论坛正式开幕。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中国病毒科学家陈薇院士,中国“脑计划”重要推动者蒲慕明院士,执着于创新的领军企业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一位又一位来自不同领域却都站在创新最前沿的科学家、企业家、创业者和青年们,轮番登上演讲台,分享“创新,让生活更美好”的实践路径,寻找科研与产业、科学家与企业家共振的创新波段。


浦江创新论坛创办于2008年,是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高层次国际论坛。作为观察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窗口和服务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浦江创新论坛历经十三年发展,始终围绕创新主题,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以产业脉搏激励科技创新,关注创新网络、未来趋势以及青年力量,不断推动世界和中国科技创新发展,不断传递科技自强自立的信心。
本届论坛以“创新,为了人类美好生活”为主题,主要包括1场主论坛,即开幕式及全体大会,2场特别活动“青年科学家座谈会”和“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以及十余场专题论坛、合作论坛、成果发布会等,围绕区域创新、创新政策、创新创业、青年人才、未来科学,聚焦区块链、疫苗与全球健康、金融科技、科学数据等新兴技术,让科技创新放眼产业发展,让产业升级更贴近原创之源。


因创新而生,以创新为翼。
截至目前,浦江创新论坛已邀请超过1500位政界高层、学界泰斗和商界精英在论坛上分享智慧、激荡思想、交锋观点;10个主宾国和10个主宾省通过论坛,与上海携手黄浦江畔,探索个性化的创新发展之路。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业,从创新策源到高质量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浦江创新论坛全方位共振时代需求,以更开放的格局,更前沿的视野,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信号释放地、重要话题引领地和重要论述策源地。

最数字
第 1
对30岁以下科学家影响力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共同发布《2021“理想之城”——全球青年科学家调查》。调查显示,上海对于全球30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的吸引力,居全球20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之首。
哪里是全球科学家的理想之城?
面对这个问题,上海展现出对“最青年”科学家的最佳吸引力!青年科学家未来迁移愿望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20座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中,上海对于全球青年科学家的吸引力排名第四位,居中国城市之首,充分体现了上海的科技创新开放窗口和网络枢纽地位。


4 倍
上海种子期企业获投资金额
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浦发银行上海分行联合编撰的《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年度观察2020》在2021浦江创新论坛成果发布会上正式亮相。这是首份从生态视角综合评析上海科技金融年度发展的报告,为业内提供最新信息,为上海科技金融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报告显示,2020年上海科技金融信贷呈现“面扩、量增、质优”的良好局面,科技信贷目标全面完成。创投机构募投管退活动恢复活跃,率先走出“谷底”,全年上海股权融资规模与数量均位列全国第3。特别是,种子期企业获得的投资金额增长超过4倍,种子期与初创期所投企业的数量增长近1倍。在科创板效应和营商环境改善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创投行业投早、投小、投科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上海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更加完善,金融改革深入推进,上海企业募资金额位列第一。2020年上海企业A股IPO募资金额以1197亿元位列第1,中芯国际在科创板上市募集金额超过532亿元,成为2020年A股最大IPO项目。

1697家
国家高新区每天新注册企业
今天上午,第八期《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在沪发布。报告显示,“十三五”以来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创新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创新环境明显完善,率先形成了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截至2019年,国家高新区省级及以上各类创新服务机构数为5176家,同比增长18.0%;企业产学研合作经费支出为1501.4亿元,同比增长达到79.3%。在中美贸易争端、全球化进程受阻的环境下,高新区企业更加积极地寻求与国内高校院所、创新型企业的研发合作,倒逼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全国高新区内各类孵化载体稳步增长,
创业活动日益活跃。
2019年国家高新区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39家、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912家,平均每天新注册企业1697家,较上年每天多注册411家;在孵企业数突破12万家,同比增长14.2%,平均每家高新区拥有在孵企业722家,较上年增加90家。


最观点

科学数据流动共享
最有效率
当城市发展迈入数字化转型,
科学数据不再冷僻生硬,
而是科技创新的富矿。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联合发起《上海科学数据共享倡议书》,希望打破科研院所和科学领域之间的藩篱,让科学数据自由流动起来,真正成为开启未来智能的“金钥匙”。
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上海将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这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科学数据的有利支撑。此次,《上海科学数据共享倡议书》得到了上海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创新主体的积极响应。复旦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等机构与倡议发起单位共同签署了倡议书。其中,不少研究机构已经与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展开了多方面的合作。
“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是面向全球的科技创新资源服务综合体,作为功能型平台,我们将从开放共享科学数据出发,为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助力。”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主任何军说。



“信任机器”让区块链
最有价值
“很多人会说,区块链可以改变世界,可是区块链像互联网一样改变世界,还有多远呢?”在“链接未来——浦江创新论坛区块链发展专题论坛”上,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院长、多伦多大学教授龙凡,开门见山抛出了这个人人想问的问题。
区块链就是比特币,懂区块链可以“挖矿”赚钱......区块链因比特币的应用而为公众所知,近来比特币的暴涨暴跌也让普通人对区块链有了更多关注。但是,这种关注更像是一副“有色眼镜”——区块链可能是一个神秘的“未来赌场”。中国唯一的图灵奖得主、中科院院士姚期智在论坛开始的视频连线中科普道:区块链是基于密码学、分布式计算、博弈论的交叉课题。“而且,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其创造的信任价值可以深入到社会的各方面,造福人类未来的生活。”
其实,区块链是以创新性的思维模式创立了公开、透明、可追溯、不可更改的分布式账本,让社会“信任”通过这一数字技术确立起来。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院长龙凡在演讲中坦言,区块链的落地应用虽有一些敢于吃螃蟹的人,但整体来说处于小范围摸索阶段。“区块链要做到像互联网、人工智能那样赋能各行各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他看来,区块链的真正价值是“信任机器”,一旦被推广运用,有望重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真正的区块链技术被接受需要时间,社会大众需要正确的引导,纠正对于区块链的认识误区。”龙凡说,只有全社会形成对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才能有力地推动这一新兴技术的推广应用。



跨学科联手攻关
最强突破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充满不确定的世界大变局正加速演进,面对未知挑战,科学家如何找到突破路径?空前复杂的科技体系呼唤何种创新协作形态?在浦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青年峰会上,“问题”“交叉”“兴趣”“坚持”是各领域科学家们提到的高频词。
学科交叉和跨界合作对青年科学家来说已不陌生。西湖未来智造创始人、西湖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浙江省3D微纳加工与表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周南嘉介绍,西湖大学有一项特色活动——学科交叉午餐会,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分享科研新方向和新成果,无论什么领域的观众都可以听,这种快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校园里激发了很多学科交叉的合作。周南嘉团队能够达到的世界领先的微米级精密打印技术,要在材料上达到稳定、高精密,就需要解决成分、配方、流体力学等特征,要在机械结构、自动化动控制、传感器等多模块提升和配合,来自机械、软件、材料、自动化等多学科背景的研发者一同组队跨学科攻关。
在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田野看来,基础科学不是孤立的存在,与工程科学有连贯性。他提到上海正建设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能够制造极端研究条件,既能在实验室里模拟宇宙的环境,用于探索“仰望星空”的科学问题,也能产生重离子源,应用于肿瘤治疗,解决更多医疗生物领域的科学问题。“我们既建立原始创新的科学策源,同时要从这些策源的科学问题、科学新技术中研发、解决工程上交叉的新技术。它有一定连贯性,脚踏实地地围绕‘更好的生活’去服务。”他说。
多位青年科学家都提到了“兴趣驱动”,兴趣带来动力,也带来坚持。“有时候并非‘想做科研’是理想,而是在脚踏实地‘做’中,一点一滴积累信心及兴趣,让你觉得想把这条路走下去。“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姚蕊从小在工程师父亲的绘图板上长大,“真正的科研是沉下心来坐在桌旁,对着计算机看起来有些枯燥,但是研究和设计慢慢变成现实,当看到自己的成果升舱到天空,那时候真觉得科研是人生最有乐趣的一件事。”


来源:新民科学咖啡馆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