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斥 “新冠病毒实验室泄漏论”,国际知名专家团队在《柳叶刀》上再次声明
收藏
关键词:
泄漏
资讯来源:DeepTech深科技 + 订阅账号
发布时间:
2021-07-09
7 月 5 日,24 名国际知名专家在《柳叶刀》医学杂志上发表一封声明,其中提到:“关于 COVID-19 起源的实验室泄漏理论缺乏经过科学验证的证据,我们认为,来自最新科学文献、可信的和经过同行评审的最有力的线索 —— 该病毒是在自然界中进化而来的。”
图 | 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病毒溯源专家发布会(来源:央视报道截图)
这封声明是由 2020 年 2 月在《柳叶刀》上发表一封声明的同一组专家写的,他们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生、兽医、流行病学家、病毒学家、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共同向我们在中国的同僚表示声援。他们说:“我们站在一起强烈谴责阴谋论,这些阴谋论暗示 COVID-19 不是起源于自然。”
特别是担任生态健康联盟主席的彼得・达扎克(Peter Daszak),他是世界卫生组织召集的调查病毒起源的团队的成员,他还曾与武汉病毒研究所进行过合作。这导致了西方保守派批评者评价他 “与中国过于亲近”。
在被提到病毒溯源问题时,他一直坚持病毒是不可能从实验室泄露出去的,他说 “在与武汉病毒研究所合作的 15 年间,我了解到的一切都是病毒实验室在发生的事。无论如何,他们绝对没有这种病毒,没有那种蝙蝠身上的、导致新冠肺炎的病毒”。
7 月 5 日的声明中提到:“最近,我们中的许多人单独收到询问,确认我们是否仍然支持我们在 2020 年初做出的声明。答案是明确的,我们重申我们对当时面对疫情的中国人以及世界各地的许多卫生专业人员表示声援。
从那以后,在与这种病毒的无情和持续的斗争中,他们已经筋疲力尽,并冒着个人风险。我们的尊重和感激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回答央视记者针对美国上届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溯源问题上进行的政治操作时表示:“中方多次强调,溯源是科学问题,应由全球科学家合作开展有关工作。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遗憾地看到,一些科学家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和科学精神进行溯源研究,却遭遇到政治压力、谩骂甚至威胁。”
同时发言人也表明,“公开反对 “实验室泄漏” 阴谋论的美籍病毒学家拉斯姆森不断遭到网络暴力、骚扰甚至人身威胁。将溯源问题政治化的行径只会严重阻碍全球溯源合作,破坏全球抗疫努力,导致更多的生命损失。
有关国家应该端正态度,尊重科学,立即停止对科学家的胁迫,停止把溯源问题政治化的行径,不要为一己之私破坏国际社会团结抗疫的共同事业。”
中国在疫情暴发以后,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开展大规模的核酸检测,迅速建立了大型方舱医院,通过信息化手段追踪密切接触者,及时发现潜伏感染者和已经感染的患者,通过严格地常态化防控措施保持社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也是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保证正增长的国家。
相对应的许多西方国家,在应对疫情上反应迟缓,尽管中国的疫情已经给他们发出了警告,也给足了应对疫情的准备时间,但以美国为首的许多西方国家还是浪费了一切可能控制冠状病毒的机会,造成了大面积的人员感染和死亡。
尽管这些国家在诸多方面比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拥有相当大的优势 —— 巨大的资源、生物医学力量、科学专业知识,但它却陷入困境。
近期,新冠病毒的 "实验室泄漏论" 得到了部分美国政客的追捧,美国总统拜登下令在 90 天内审查相关情报、评估这种可能性。美国一些媒体和政客又一次开始炒作新冠病毒 “实验室泄露论”。
但是,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完成在中国的病毒溯源任务,并作出结论:新冠肺炎病毒来很可能自于自然界,而不是武汉病毒实验室。接下来,该轮到世界其他地方接受世卫组织的全面调查,特别是 "美国德特里克堡生物基地疑云重重"。
图 | 德特里克实验室(来源:谷歌地图)
新冠肺炎病毒溯源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世卫组织联合研究报告已得出新冠病毒源于中国实验室泄漏极不可能的明确结论。根据世卫大会决议要求,要在更广范围内开展更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与合作才是正确方向。
据世界卫生组织称,截至 2021 年 7 月 2 日,新冠疫情已导致 1 亿 8 千万确诊病例和 390 多万人死亡。疫情对世界各国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暴露了我们在流行病和应对重大卫生事件以及地方和全球政治和经济方面存在的诸多缺陷。
特别是在全球新冠疫苗分配上,富国与穷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美国等西方国家囤积了远远超过国内人口的疫苗,至今在援助发展中国家疫苗上是口惠而实不至,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只能将获取疫苗的希望寄托的中国身上。
这场危机凸显了迫切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对应世界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沟通合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世界卫生组织的作用,要本着科学严谨,透明公开的态度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病毒溯源,鼓励世卫组织和世界各地的政府和机构进行科学合作。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 (21) 01419-7/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