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in要趁早,好项目存量越来越少

收藏
关键词: -
资讯来源:药渡
发布时间: 2021-12-24





不断刷新交易金额的License-in正在给国内药企决策者制造越来越深的焦虑,这种焦虑在前几年来源于一个哲学问题:我要不要?闷头研发是铁定要落后的,更何况原有的研发项目本来就不够优质;花钱吧,万一项目研发失败怎么办,到时可是赔了现金又赔股价,双重暴击。

 

但是在近两年火爆的BD交易氛围之下,“我要不要”的焦虑迅速转化成“我要什么”,因为中国商业模式发展史告诉我们,当一个行业进入烧钱竞争阶段的时候,谁烧得最多,谁才有机会活得最久,电商崛起如此,百团大战如此,共享单车如此,新能源汽车也是如此,创新药能例外吗?


01

正在调转船头的传统药企

 

8月底9月初,恒瑞医药在相距短短的10天内两起耗资16亿元的License-in交易引爆了市场的关注度。在以往的印象中,恒瑞医药像一个恪守本分的老实匠人一般,坚持自主研发的传统思想。这次一反常态,以开放的姿态寻求外部合作,似乎也在说明一个问题,强如恒瑞也顶不住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

 

而其他头部传统药企在发现License-in真香之后,早就放弃抵抗,大笔地砸钱买买买。特别是今年以来,频率和金额越来越高。

 

这是集采倒逼的结果,靠仿制药躺平就能赚钱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在以前舒服的日子里,重视研发的传统药企并不多,除了恒瑞医药未雨绸缪一枝独秀之外,花大力气投入研发的药企屈指可数。集采倒逼转型创新,传统药企却无法短时间内组建科研团队,眼看着就要掉队了。License-in就像一根救命稻草一般,通过License-in引进创新药,传统药企不仅能迅速扩充在研产品线,最关键的是能够有故事继续讲下去,否则单靠口袋里那几个仿制药,资本市场是不可能买账的。

 

对于引进方的传统药企来说,通过License-in,一方面能充分利用本土优势,享受政策红利,较快地取得上市许可;另一方面若能较早地将国外先进产品引入中国市场,有利于建立先发优势,迅速抢占市场。此外,License-in不受限于现有研发团队能力,可同时开展多种不同产品。

 

今年前11个月,除恒瑞医药外,头部传统药企License-in总价过亿美元的还有:齐鲁制药2月引进的多肽药物CEND-1,总价2.35亿美元;华东医药2月引进双抗PRV-3279,总价1.9亿美元;扬子江药业3月引进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药物Fexuprazan,总价3.38亿美元;石药集团8月自康宁杰瑞引进HER2双抗KN026,总价10亿元;翰森制药10月引进数个siRNA药物,总价高达17.7亿美元。

 

▲来源:美柏医健整理

 

头部传统药企有两个巨大的优势:有钱、有庞大的销售团队。

 

充足的现金自不必说,那是仿制药时代的遗产。庞大的销售团队是更为关键的优势,小型Biotech只能借助这些头部药企成千上万名销售代表才能把药卖好。其实这在国外早已经是成熟的商业模式,海外医药市场分工相对明确,众多的Biotech主要负责研发,Big Pharma则负责后端的临床和商业化。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必定是未来头部传统药企们坚定选择的一条发展道路。

 

随着新兴的本土Biotech一家一家地冒出来,传统药企的BD选择似乎也在发生一些显著的变化。

 

02

本土Biotech核心产品所剩无几

 

11月下旬,又见恒瑞医药大手笔BD合作,其宣布与基石药业达成协议,引进基石药业CTLA-4单克隆抗体CS1002的大中华地区研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占权利,代价为总计最高约2亿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

 

这并不是一个代表性事件,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可以选择,传统药企将来可能会更加倾向于从国内Biotech处License-in产品。

 

因为与国外药企的合作,牵扯到法律、尽职调查、跨境交易,甚至是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需要考虑的方面可比直接买本土Biotech的产品复杂得多。

 

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本土Biotech核心产品已经所剩无几,并且许多已经在未登陆资本市场前就已经尽数License-out。

 

典型的例子,比如康诺亚。

 

康诺亚的核心产品中,进度最快也只处在临床II期阶段,但它早早地就选择把核心产品一股脑都License-out。

 

核心产品CM310(一种IL-4Rα抗体)和CM326(一种TSLP抗体),已授权给了石药集团;CMG901(一种Claudin 18.2抗体偶联药物),由康诺亚和乐普生物成立的合资企业KYM共同开发和商业化;2018年1月,康诺亚同意与天广实共同开发CD47单克隆抗体,即MIl95/CM312;2017年8月,康诺亚与诺诚健华订立合资协议以在全球范围内发现、开发及商业化构成、组成或包含CM355(一款CD20 x CD3双抗产品)的所有生物产品。

 

更有甚者,还出现了“一药多吃”的现象。

 

比如康宁杰瑞的恩沃利单抗。

 

不久前,“全球首款皮下注射PD-L1”恩沃利单抗刚刚获批时,先声药业、思路迪医药、康宁杰瑞三家公司同时发布并庆祝这一好消息,这着实让人有点莫名其妙。

 

事实上,康宁杰瑞设计完成后,就将恩沃利单抗的临床和商业化工作卖给了思路迪医药,思路迪医药又将国内商业化权益交给了先声药业。根据协议,康宁杰瑞享有税前利润的49%,思路迪医药享有剩下的51%,先声药业则根据约定的费率和经销商采购额,按月收取服务费。

 

这还没完,就在11月8日,歌礼制药宣布,其子公司与康宁杰瑞签署了恩沃利单抗在大中华区以外治疗包括乙型肝炎在内的所有病毒性疾病的全球独家开发协议。

 

康宁杰瑞几乎将这款皮下注射PD-L1的价值压榨得一干二净。


 

▲来源:康宁杰瑞官网

 

虽然这两个例子情况比较极端,但纵观港交所18A和科创板带“U”的Biotech,几乎早早就将核心产品授出变现了。

 

Biotech在将核心产品License-out的同时,通过License-in扩充管线也同样不遗余力,是国内BD交易的主力。

 

03

凶猛的Biotech新秀

 

11月,再鼎医药宣布了两起License-in,其一是自Blueprint Medicines(Blueprint)获得肺癌新药BLU-945和BLU-701在大中华区开发和独家商业化权益,代价为2500万美元现金预付款、5.9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大中华区净销售额低至中十位数百分比之间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其二是与Karuna Therapeutics达成战略合作,获得Karxt在大中华区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益,代价为3500万美元预付款、最高达8000万美元的开发和注册里程碑付款、最高达7200万美元的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二十之间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除此之外,截至11月结束,再鼎医药今年还有另外5起License-in:1月,引进Efgartigimod和MET/SRC/CSF1R抑制剂TPX-0022,总代价5.11亿美元;6月,引进Adagrasib和4款双抗药物,总代价16.73亿美元;8月,与Schrodinger达成针对肿瘤DNA损伤响应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研发及商业化合作,总代价3.38亿美元。

 

如此豪气地“买买买”,就是手里有钱的传统药企也望尘莫及。

 

▲来源:再鼎医药官网

 

除了再鼎医药,今年License-in较多的Biotech还包括联拓生物、百济神州、信达生物、云顶新耀等。

 

截至11月结束:

 

联拓生物共发起5起License-in,包括引进SISUNATOVIR、TP-03、NBTXR3、OMILANCOR(BT-11)、NX-13、LYR-210,总代价8.86亿美元。

 

百济神州3起,包括引进Strand新型、多功能mRNA疗法,代价2.77亿美元;肿瘤坏死因子受体2型(TNFR2)拮抗剂抗体BITR2101,代价1.22亿美元;NK细胞疗法,4500万美元首付款,总交易额未披露。

 

信达生物3起,包括从SYNAFFIX B.V.引进专有ADC技术和某款连接体-毒素,未披露交易金额;从Bolt Biotherapeutics引进三款治疗肿瘤的抗体-免疫刺激偶联物候选药物,500万美元首付款;从Union Therapeutics引进一种强效和高选择性的下一代PDE4抑制剂,总代价2.67亿美元。

 

以上所罗列出来的只是新兴Biotech今年BD交易的冰山一角,成功融资上市后的Biotech出手越来越阔绰,带动了整个医药行业进入了交易活跃期。在可以预测的未来,新兴Biotech依然还是BD交易的主力,而且深度和广度,以及交易形式可能将进一步进化。

 

04

结语

 

不出意外,2021年中国药企License-in不论是数量还是金额都将再创新高,但是随着多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全球范围内优秀项目存量将越来越少,越来越贵。美柏医健后续还将整理出诸多License-in/out专题,共同梳理未来BD交易趋势。


【参考资料】
1、各大上市公司官网、公告、招股书
2、《超100亿元,翰森制药就siRNA疗法达成2项合作》,医谷,2021年10月15日
3、《再鼎医药半年报:“License-in”喜忧参半》,财健道,2021年8月16日
4、《恒瑞们纷纷license in,谁将找到新药王》,药智网,2021年11月25日
5、《国内创新药内卷下,“License-in”模式深受追捧》,美柏医健,2021年11月16日



免责声明


“药渡”公众号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公众号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