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惜!我国当代心脏病学之父陈灏珠院士逝世

收藏
关键词: 逝世
资讯来源:医学慕课
发布时间: 2020-10-30

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心血管病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灏珠,因病医治无效,于 2020 年 10 月 30 日凌晨在上海逝世,享年 96 岁。


图 | 陈灏珠


陈灏珠出生于 1924 年 11 月,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县人。1949 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获学士学位。曾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回望陈灏珠院士的医学道路,可以说是真正的「著作等身」,几乎每一个医生的成长过程中,都学习过陈灏珠院士的《实用内科学》。


1954 年,30 岁的陈灏珠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文章,成为中国第一个提出「心肌梗死」这一病名的医生。


当年中国罕见有这个病,大多数心脏病人患的是链球菌感染后造成的风湿性心脏病,因此并没有多少医生救治过患这种病的患者,也少受到医生的重视。


他基于国外大量文献,研究了住院心脏病患者的病种构成变化,推断出冠心病乃至心肌梗死患病率正在增加,而且未来可能会高发这个结论。


此后,他还完成了三个国内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首例」:中国第一例埋藏式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手术,第一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和第一例血管腔内超声检查。


在上世纪 70 年代,陈灏珠完成了中国首次大规模的居民血脂水平调查。在国际上首次确认了我国健康人的血脂正常值,就我国心脏病病种变迁、流行趋势和防治对策率先做出提示。1976 年,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使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奎尼丁晕厥并取得重大成功。


他历年发表论文 350 余篇,其他文章 300 余篇,主编书籍 12 本,参编书籍 30 余本。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心脏病学》,《内科学》第 3 版、第 4 版,《实用内科学》第 10~14 版,《实用心脏病学》第3版、第4版,《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第 1 版、第 2 版等国家级著作,编撰教材 40 余种。


而作为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陈灏珠院士说:「我这一辈子都在研究一颗『心』」。


1968 年,陈灏珠与心脏外科合作在中国国内安置埋藏式永久起搏器治疗缓慢心律失常。


1973 年 4 月,陈灏珠在中国国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成功,提高了冠心病的诊断水平,为施行外科搭桥手术治疗该病提供了条件,研究中国健康人的血脂值,发现中国人正常值远较西方人的正常值低,这也是中国冠心病较少的原因之一。


1976 年,陈灏珠在中国国内外首创用静脒滴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抢救奎尼丁引起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奎尼丁晕厥)成功。1979 年,陈灏珠提出报告用经静脉心脏起搏法中止快速心律失常。1991 年,陈灏珠在中国国内报告血管腔内超声检査法。


据 2020 年 4 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陈灏珠发表论文 360 余篇,其中 46 篇在中国国内、外英文杂志发表,被 SCI 引用 135 次,在国际会议上宣读 39 篇,主编和编著专著 11 本,参编书 36 本。


截至 2019 年 12 月,陈灏珠培养了 3 位博士后,52 位博士研究生,24 位硕士研究生。1978 年起,陈灏珠受卫生部委托主持每年一届的 “全国心血管病内科进修班”,该班作为继续教育项目已办了 31 届(2008 年),并于 1996 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曾评价他:“陈灏珠院士是中国著名的心血管病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是中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治法的的主要奠基人,也是中国首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心血管病内科专家,在 65 年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他精研医术、妙手回春;为人师表、桃李满园;刻苦钻研,硕果累累,为中国心血管病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


陈灏珠仁心仁术,在医学界德高望重,不久前荣获上海市首届 “医德之光” 荣誉称号。他曾说:“医生最重要的要医德高尚,对待病人要如亲人。”



 END

本文参考来源光明日报,致敬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