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张恒,山东德州人,出生于 1992 年。本科就读于山东科技大学,硕士保研到天津大学,导师是姚健铨院士。2018 年 5 月至今,在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读博,师从 Prof.Dr. Mischa Bonn (Co-supervised by Dr. Hai Wang),预计将于今年 6 月毕业。对于结束学业后的打算,他表示:“最后会回国工作。但可能会先读博后。”
图 | 张恒(来源:张恒)
日前,由他担任第一作者的论文《Cs2AgBiBr6双钙钛矿中高移动性热空穴》(Highly mobile hot holes inCs2AgBiBr6 double perovskite)发表在 Science Advances 上。
图 | 相关论文(来源:Science Advances)
他表示,该研究观察到了新的现象。作为目前有效利用太阳能发电的重要途径之一,太阳能电池被广泛研究和应用。而作为衡量太阳能电池性能的重要参数,高的光电转换效率一直是被全世界研究者追求的目标。
对于单节太阳能电池来说,理论上可实现的最高转换效率大概为 33%。其中最主要的损失之一来自于热载流子的弛豫过程。在太阳光的光谱中,有很大一部分光子能量,大于所使用的半导体带隙。这部分光子被吸收后,高于带隙的能量很快会以热的形式散失到周围的环境中,不能有效转化成电能。
理论计算表明,如果这部分能量可被有效收集、并转化成电能,那么单节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会大大提高到 66%。随后,基于此原理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概念也被提出,即所谓的热载流子太阳能电池。
其基本原理为:在热载流子弛豫到带边之前,也就是仍处于高能态时,使用特殊的具有能量选择性的电极接触,把热载流子提取出来。然而,截止目前,这种太阳能电池在实际应用中仍未实现,主要原因是热载流子的传输距离有限,在到达电极接触之前热载流子的能量就已经散失掉。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热载流子的寿命很短,在传统半导体中比如硅的里面,只有几个皮秒甚至更短(注:一个皮秒为 10-12 秒);二是热载流子的迁移率通常都比较低,即单位电场下传输的速度比较小。究其根本原因都是由于,相比起弛豫到带边的载流子即冷载流子,热载流子具有更强的电子声子相互作用。
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明星材料钙钛矿,在光电器件应用上取得巨大成功,尤其是作为太阳能电池材料,其光电转换效率在短短几年已经超过 25%,可与目前基于传统单晶半导体的商用太阳能电池效率相媲美。
然而,相比这些传统半导体材料,钙钛矿材料可低温溶液合成,生产成本低很多。正是由于如此高的性价比,使得钙钛矿成为目前最有前景的太阳能电池材料。
与此同时,科学家还发现在钙钛矿材料中,热载流子的寿命比起传统半导体高两到三个数量级,这也赋予钙钛矿巨大潜力应用到热载流子太阳能电池中。然而钙钛矿中热载流子的输运性质,尤其是迁移率还未进行过深入研究。
图 | 激发光光子能量和温度依赖的光电导动力学测试(来源:Science Advances)
研究中,该课题组利用超快太赫兹时域光谱,对钙钛矿中的热载流子的输运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如上图所示,首先通过改变激发光的光子能量,研究者观察到热载流子的迁移率表现出很强的能量依赖性。当光子能量低于~2.7eV 时,热载流子的迁移率低于冷载流子,这与传统半导体中热载流子的性质是一样的。
然而当光子能量大于~2.7eV 时,此时热载流子整体的迁移率却高于冷载流子。而且随着光子能量的增加,热载流子的迁移率会进一步提高。该现象与之前其他半导体的报道不同,也与传统的对热载流子的物理认知相反。
图 | 可见光泵浦-红外光助推-太赫兹探测光谱测试(来源:Science Advances)
为了进一步区分热电子和热空穴的贡献,研究者设计了新的实验思路如上图所示。不同于前面实验中探测包括电子和空穴在内的全部的热载流子,他在新的实验中首先利用一束可见光,通过带间跃迁产生热载流子,等到这些热载流子完全弛豫到带边变成冷载流子后,再利用另一束红外光通过带内跃迁重新激发这些冷载流子。由于这种钙钛矿材料中本身的自旋轨道耦合,使得导带发生能带分裂,而研究者选择的红外光恰好低于这个分裂的能量,所以只能重新激发冷空穴成为热空穴而不能激发冷电子。
在这里,同样观察到热载流子的迁移率提高,于是得出结论:热空穴的迁移率比冷空穴高。再结合已观察到的~2.7eV 以下的电导曲线,研究者推断热电子的迁移率很可能低于冷电子。
图 | 太赫兹频域光电导光谱(来源:Science Advances)
迁移率的改变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电荷的有效质量或者散射。为了区分两者的影响,研究者进一步做了太赫兹频域光电导的实验。通过 Drude-Smith 电导模型拟合,提取出散射时间和有效质量随时间的变化,他发现热载流子的增强的迁移率,主要来自减弱的散射而非有效质量的改变。
揭示钙钛矿中热载流子的特殊的输运性质,为实现新型光电器件提供研究基础
结合之前报道的对于钙钛矿中的热载流子的输运的研究,研究者提出迁移率的提高来源于高能热空穴的准弹道输运,这种输运方式使得热载流子经历很少的散射,从而具有更高的迁移率。
可以说,该研究不仅揭示出钙钛矿中热载流子的特殊的输运性质,也为实现基于热载流子的新型光电器件提供了研究基础。
据介绍,张恒在博士期间主要研究钙钛矿中载流子的输运性质。在该工作之前,他们和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合作者就该钙钛矿材料有过合作。当时,他对测试结果中前两个皮秒的动力学曲线非常好奇,一直疑惑它的来源是什么。在之后一次测试中,他加大测试的激发光强度,忽然发现这个过程延迟了,于是意识到这可能与热载流子有关。
之后,他们进行了针对性的测试,通过改变不同的实验条件来观察热载流子的变化,试图获得更多关于热载流子的信息。期间他也有过挣扎,纠结于如何更进一步揭示高移动性热载流子的本质。每当这时,他的指导老师米沙·波恩(MischaBonn)、王海老师以及其他同事都会给予他很多的帮助。
正如前面所提,对于热载流子的研究可帮助设计新型光电器件,并有望大幅提高光电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作为基础研究,该结果显示热载流子的迁移率,并不一定比冷载流子的迁移率低。这拓展了我们对于热载流子的认识,通过合理的材料结构设计,热载流子的迁移率可以大大提高。
对于研究过程,他说没有特殊的难忘的事情。但他也指出:“如果要说一点的话,那就是跟我老婆散步。在这项研究比较纠结的过程中正好赶上德国疫情爆发,我们的活动也比较受限。所以我们经常到旁边的一个小沙丘散步,这个时候通常会帮助我思考很多问题。现在我们搬家了,可能再也不能去那散步了。”
后续,他会进一步从不同方面研究热载流子的性质,比如掺杂对于热载流子的输运的影响,以及热载流子在异质结的电荷转移方面的影响等。
-End-
参考:
1、Zhang, H., Debroye, E., Zheng, W., Fu, S., Virgilio, L. D., Kumar, P., ... & Wang, H. I. (2021). Highly mobile hot holes in Cs2AgBiBr6 double perovskite. Science advances, 7(52), eabj9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