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
10月9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发布《基因治疗血友病临床试验设计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以鼓励血友病基因治疗药物研发,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基因治疗血友病临床试验设计。征求意见时限为自发布之日起1个月(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征求意见稿全文)。

一、概述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由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引起,根据缺乏凝血因子的种类,主要为血友病A(凝血因子Ⅷ缺乏)和血友病B(凝血因子Ⅸ缺乏)。目前,替代疗法是血友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血友病A的替代疗法首选重组Ⅷ制剂或血源性FⅧ制剂,血友病B首选重组FⅨ制剂或血源性FⅨ制剂、凝血酶原复合物,但需要频繁、终生进行输注,以控制和预防出血。
基因治疗可针对遗传病基因缺陷的病因进行治疗,通常携带凝血因子基因(或片段),在患者体内进行表达,从而提升患者凝血因子水平到合适的范围。这种基因治疗为血友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可能通过单次给药即实现长期、稳定的提升凝血因子水平,从而减少甚至停止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减少患者的出血和关节畸形。
为指导基因治疗血友病临床试验设计和开展,本指导原则从临床试验设计、受试者选择、有效性终点、安全性监测等方面,概述了基因治疗血友病临床试验设计的考虑要点。
二、试验设计
该章节分为五个部分:基本考虑、受试者的选择、剂量选择、有效性终点、对受试者的监测。中国目前已有多款血源和重组FⅧ、FⅨ制剂、凝血酶原复合物制剂以及非因子类产品用以治疗和预防相应血友病患者出血。但是受限于其半衰期,及治疗现状,目前中国血友病患者以终身不定期或者定期接受这类药物替代治疗为主。
考虑针对基因治疗载体的预存抗体可能给接受该基因治疗的受试者带来的安全性风险和有效性减弱的影响,建议在中国人群中,对病毒载体的感染情况、抗体阳性率、抗体水平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该产品在中国患者人群中的适用性。
在基因治疗后表达出到足够且稳定的凝血因子产物前,若受试者发生出血,可使用现有凝血因子产品进行替代治疗。基于现阶段以腺相关病毒(AAV)为载体的基因治疗血友病的临床试验结果,肝毒性值得关注。
三、统计学考虑
通常情况下,随机对照试验通过随机分组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估计药物疗效的因素,因此研究结论的可靠性高,是评价药物疗效和安全性最有效、最准确的“金标准”。血友病已在中国纳入第一批罕见病名录,但并非没有有效治疗手段,现有凝血因子替代治疗以及艾美赛珠单抗等均是血友病临床指南推荐的治疗药物。
参考资料:
本文由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编辑,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转发授权请在「医药观澜」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