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全景|2021全球新冠疫苗研发峰会

收藏
关键词: 疫苗
资讯来源:生物制品圈
发布时间: 2021-05-23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大流行,严重影响了公众健康,而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接种是终止新冠疫情的有效手段。

2021516-17日,由四叶草会展和生物制品圈联合举办的“2021全球新冠疫苗研发峰会”在中国上海举行。来自国内外的科研专家、学者近800人齐聚一堂,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就新冠疫苗研发相关热点问题展开了探讨和交流。

516日上午

SARS-CoV-2的抗原特性及其疫苗免疫学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的李琦涵所长,为我们带来了以“SARS-CoV-2的抗原特性及其疫苗免疫学研究为主题的相关汇报及分享。目前针对原始SARS-CoV-2毒株的疫苗已纷纷上市并且投入使用,然而现阶段人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SARS-CoV-2的不断变异。随着印度株南非株等变异株的出现,现有疫苗能否经得起变异株的考验?能否使接种过的人群仍然对新的变异株免疫?李所长提出了这一深刻而又尖锐的问题。随后李所长详细分析了恢复期患者血清对于各种变异毒株的抗体中和能力,并讨论了改变接种方式等方法能够有望使原有疫苗对未知的毒株产生更有力的保护。报告中李所长尤其指出在开发疫苗的过程中,要同时关注疫苗是否能够较好的引起人固有免疫和细胞免疫,这对提高疫苗产生的s抗体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新冠疫苗的理性设计与评估

清华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教授与我们分享了新冠疫苗的理性设计与评估。张教授指出变异株最大的威胁就是它们可能会在已建立起对于原毒株的免疫系统中产生免疫识别逃逸,若能够找到一种公共抗体将会对抵御变异株发挥作用。张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对病毒表面构象多样化S蛋白不同构象的研究,发现当其RBD处于up构象时才有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ACE2结合的活性。并以此为基础,分离得到了对不同变异株均有较好识别能力的特定抗体。最后张教授重点指出,在下一代的新冠疫苗研发中,我们需要精确到单个氨基酸残基的合理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免疫原性,应对未知的变异株。

新型冠状病毒致病力及免疫保护性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的秦川所长由于行程原因未能莅临,但她通过视频的方式分享主题:新型冠状病毒致病力及免疫保护性研究。秦所长详细介绍了以SARS-CoV时期的经验为基础,建立起适用于SARS-CoV-2hACE2转基因小鼠模型及恒河猴模型。并通过hACE2转基因小鼠模型进一步论证了人细胞表面ACE2受体是SARS-CoV-2的真实受体。同时,还介绍了金黄地鼠模型,伴侣动物实验猫模型,小鼠新冠肺炎与心肌病共患模型,新冠病毒感染基础性糖尿病小鼠模型,以及新冠病毒流感共病小鼠模型等一系列针对于SARS-CoV-2开发的新动物模型。秦所长巨细无遗的分析了各种动物模型的异同点以及各种模型更适用的研究方向。这一系列动物模型将会对今后的疫苗开发提供更好的帮助。

新冠疫苗临床研究进展与展望

来自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朱凤才副主任,为我们带来了新冠疫苗临床研究进展与展望的相关汇报。为我们介绍了现上市的疫苗类型及数量,同时对国内外疫苗的安全性,各种疫苗的免疫原性进行了比较分析。朱主任还尖锐的指出,不能将抗体水平直接和疫苗保护性划上等号,而需要找寻一个免疫学替代指标及终点。最后朱主任还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疫苗研发理念(抗原靶标设计、研发技术平台和疫苗免疫方案)以及与传统疫苗接种方案不同的序贯免疫的研究设计。

AdVmRNA疫苗的工艺开发和GMP生产的挑战

来自药明海德的CEO董健为我们介绍了“AdVmRNA疫苗的工艺开发和GMP生产的挑战。汇报从应对SARS-CoV-2疫苗的病毒载体开发及用于生产的病毒扩增细胞株开发来展开。具体分析了疫苗开发过程中的上下游平台可能会用到的工艺技术及其优化。与我们分享了一些较为尖端的开发过程中的实验室及生产车间工艺。着重介绍了药明海德的全自动封闭式机械臂自动生产工艺,这项工艺可以完全隔绝环境及人员进出可能带来的污染。为我们从多方面展示了药明生物平台高效的辅助疫苗从研发到投入生产工作的能力。

516日下午

新冠疫苗的设计与开发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创新疫苗与免疫研究组组长戴连攀博士带来“新冠疫苗的设计与开发”相关内容的介绍,他概述了冠状病毒的种属及国内外新冠疫苗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情况。选择S蛋白受体结合区(RBD)作为抗原,RBD负责病毒入侵,是中和抗体的主要靶点,有免疫聚焦作用,可减少ADE的风险,是疫苗的好抗原。MERS-CoV RBD二聚体作为疫苗能显著提高其免疫原性,提供小鼠免疫保护,理性设计了串联重复RBD二聚体作为β冠状病毒疫苗通用策略,并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抗原在CHO细胞株细胞中高产,2ZF2001疫苗能够保护hACE2转基因小鼠和猴子抵御新冠病毒攻毒,其临床试验在1859岁健康成年人和>60岁老年组中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较好。ZF2001疫苗激发了适度平衡的细胞免疫应答,大量维持了针对VOC 501.Y的中和抗体活性,有少量下降。疫苗在乌兹别克斯坦获批使用,纳入中国国内紧急使用。

重组SARS-CoV-2 S1-Fc融合蛋白新冠疫苗研发

北京天成新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EO孙乐博士介绍了“重组SARS-CoV-2 S1-Fc融合蛋白新冠疫苗研发”,他提出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第一步:对接(Docking)抗原-抗体三维结构决定其特异性,第二步:锁定(Locking)接触表面的化学成分决定其亲合力。孙博士介绍了新冠疫情的严峻形势,先要认识病毒,敬畏自然——S蛋白成为新冠疫苗和抗体药的核心靶点,也是新冠病毒设计的免疫陷阱,SARS-CoV-2糖基化高达66个,比艾滋还多一倍,平时免疫系统无法轻易发现S1上的RBDS2上丰富的糖基化也会吸引免疫系统注意力,产生太多无用的识别S2的抗体。重组新冠病毒S1蛋白能在CHO细胞中稳定高表达,产量足够支持诊断试剂的使用。介绍了新冠RBD抗体和中和抗体试剂盒。临床试验及观察发现新冠抗体来得及、违常理、走得快,提醒我们注意抗体亚型,特别是为新冠病毒量身定制的IgG3抗体亚型,其诱导ADCCADCPCDC能力最强。S1-Fc在小鼠和家兔中诱导抗S1的高滴度抗体,中和滴度比康复期病人更高。含PICKCa佐剂的S1-Fc融合蛋白免疫进行免疫。进行了各种新冠疫苗有效率对比。新冠病毒突变,使新冠诊断试剂、疫苗和抗体药面临挑战,S1蛋白突变使其新冠传播率改变,可能发生免疫逃逸。

新冠病毒中和机制与新型疫苗设计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王祥喜博士汇报了“新冠病毒中和机制与新型疫苗设计”方面内容。传染病防控是全球公共卫生战略需求,提出传染无国界。病毒结构与传染防治包括病毒结构信息获取,中和性抗体研究,进行诊断试剂开发,研发相关疫苗和药物研发。SARS-CoV-2病毒颗粒上棘突蛋白的构象在结合前后发生了改变。王博士首先介绍了三个案例:以手足口病毒结构与疫苗质量控制为例,提出病毒稳定性结构基础有助于设计高稳定性疫苗;疱疹病毒的组装与成熟机制及基于结构设计的超敏分型诊断研究;非洲猪瘟病毒结构与疫苗设计。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前期研发,进行灭活病毒纯化工艺优化,在动物模型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参与临床试验质控,进行中和性抗体药物及中和抗体鸡尾酒药物开发,也进行了双组分基因工程疫苗开发。

新技术应用加速新型疫苗生产

Cytiva大中华区应用技术总监刘静老师报告主题为“新技术应用加速新型疫苗生产”,其介绍了疫苗市场机遇与挑战,COVID-19开发管线(Pipeline),mRNA疫苗会打乱传统的疫苗市场,介绍了质粒和mRNA制造过程,Novavax重组纳米颗粒和Matrix-M佐剂,VLP制造平台、病毒载体平台。新技术的应用加速新型疫苗平台的生产,大型病毒对传统色谱树脂提出了纯化挑战,在产业环境、疫苗开发管线和疫苗组合方面塑造疫苗产业的力量,需要朝标准化和模块化,工艺强化及简约化,一次性封闭系统以及连续工艺方面努力。并提出企业目标:快速建立全球多产品生产能力,缩短上市时间和资本投入风险。

新冠疫苗抗原设计的考虑

吴克博士是武汉博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他的报告题目为新冠疫苗抗原设计的考虑。吴克博士指出,的疫苗应具备安全、产量足够、质量可控、有效、使用便利、机理明确、价格可及等特质。纵观全球新冠疫苗的使用情况,具不完全统计,发达国家以Moderna、辉瑞/BioNTechJohnson&Johnson为主,国药中生、科兴主要用于发展中国家,牛津/阿斯利康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较广泛使用。

关于新冠疫苗在后疫情时代的新场景,吴克博士提到,不能盲目跟进,要科学识别、判断、预测关键变异位点;探索同第一代疫苗形成协同作用;高效保护现有变异株,交叉保护潜在变异株,甚至可保护SARS-CoV-X;预测变异模式,探索保守且免疫原性强的靶点。同时,吴克博士讲到,下一代新冠疫苗的研发方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优化剂量/程序/加强免疫方式;2.预防感染,控制传播;3.应对变异株:新的单价?多价?光谱CoV4.具有保护力持久性;5.冷链非依赖;6.多联多价疫苗。

此外,吴克博士还提出了4种理想的新冠疫苗的开发策略:针对prefusion的三聚体设计;通用型冠状病毒疫苗;多靶标抗原设计;黏膜免疫途径。最后,吴克博士总结道,理想的新冠疫苗的特质应包含可有效应对流行株&变异株、中和抗体可维持较长时间、可激发较强的T细胞免疫、可激发较强的粘膜免疫这些特质,为新冠疫苗的研发设计提供了思考。

默克免疫检测平台在疫苗开发中的应用

来自默克的应用科学经理叶晨立博士给大家带来了题为默克免疫检测平台在疫苗开发中的应用的讲解,他简要介绍了3种默克免疫检测平台:ELISA(经典稳定的蛋白标志物检测)、MILLIPLEX(高通量多因子生物标志物检测)、SMCxPRO(超高灵敏度蛋白标志物检测)。

叶晨立博士从疫苗免疫原性评估、递送材料免疫原性检测、疫苗免疫反应检测和组织炎症反应的评估这4个方面应用阐述了MILLIPLEX平台在疫苗开发中的应用。此外他通过药效评价、快速检测新冠抗体的产生这两个应用案例阐述了SMCxPRO是一个开放的平台,通过对单分子扫描实现超高灵敏检测。

最后,叶晨立博士总结道,多因子检测解决方案MILLIPLEX可用于疫苗开发过程中的免疫原性评估、免疫反应检测和效果评价,蛋白超高灵敏检测解决方案SMCxPRO能解决生物制品开发过程中特定蛋白无法检测的问题。

新冠病毒和疫苗引起抗体应答的Fc段糖基化调控机制

同济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周大鹏博士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为新冠病毒和疫苗引起抗体应答的Fc段糖基化调控机制,他首先介绍了糖基化的科学史,同时通过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IgGFc糖基化和Fc受体的研究这两个例子阐述了糖免疫的重要性。周博士的课题组以糖复合物作为抗体识别的靶点,探究由糖基转移酶合成的翻译后修饰结构。

周大鹏博士围绕抗体怎样突破糖链的屏蔽作用识别病毒糖蛋白?抗体的糖基化控制与功能调控?这两个疫苗的糖科学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得出以下两个结论:1S蛋白保守糖肽表位在疫苗和抗体药物研发中有潜在价值,共晶体结构研究发现:识别糖肽抗原的抗体决定簇有独特的“snake-catching”模式,先抓多肽,再处理糖链。2病毒特异抗体Fc的岩藻糖基化缺陷和重症肺炎有关,疫苗诱导的抗体Fc的糖基化缺陷筛查可为探究FUT8糖基化缺陷和重症新冠肺炎的发生机制提供线索。

应对新冠病毒突变的挑战:研发高效广谱抗冠状病毒疫苗

复旦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教授姜世勃博士分享的主题为应对新冠病毒突变的挑战:研发高效广谱抗冠状病毒疫苗21世纪的前20年发生了3次高致病性冠状病毒传染病,分别是2003年的SARS2012年的MERS2019年的SARS-CoV-2,姜世勃教授提出:“因为新冠病毒会不断地变异,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所以研发高效广谱的抗冠状病毒药物和疫苗至关重要”。

姜世勃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SARS疫苗的设计,包括灭活疫苗、减毒疫苗、D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S蛋白是这些疫苗设计的靶点,而对基于RBD的抗SARS疫苗的研究发现,RBD-Fc疫苗比S1-C9疫苗诱导的抗体水平高5~25倍。姜教授指出,疫苗诱导中和抗体的能力排序为RBD-Fc二聚体>RBD二聚体>RBS三聚体>RBD单体>S1蛋白>S蛋白>病毒颗粒。之后姜世勃教授通过SRBD-L10-MRBD-FcSRBD-L15-MRBD-Fc这两个例子展开了基于RBDSARS-MERS双特异性疫苗的设计介绍,他提出,关于优化RBD的中和免疫原性和广谱性,应使用多糖遮盖非中和抗体显性表位、去掉多糖暴露中和抗体性表位。

对于现在全球使用的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姜教授提出了两方面的疑问:一年后其有效性是否会明显下降?对于重大变异病毒株是否还会有效?针对这两个问题,姜世勃教授通过科研数据向大家阐述了病毒变异对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有效性的影响、病毒变异对mRNA新冠疫苗的有效性的影响,继而引出研发安全、高效、广谱抗冠状病毒疫苗和药物的呼吁。

随后,姜教授重点介绍了β冠状病毒Bβ-CoV-B)通用疫苗,并指出其可用于防控:1现在正在流行的SARS-CoV-2及其变异株;2未来再现的SARS-CoV及其变异株;3未来新发的SARS-CoV-3SARS-CoV-4(由衍生于蝙蝠的SARS-CoVs所引起)。新冠疫苗的高效性决定了其持久性和广谱性,而后,姜教授提出,基于RBDβ-CoV-B通用亚单位疫苗对7RBD天然突变株同等有效。此外,他还阐述了佐剂在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AS03RBD亚单位疫苗具有最强的佐剂效应、AS03/RBD疫苗具有更强抗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效果,同时还提出了一种高效广谱抗冠疫苗候选——RBD-Fc/新型佐剂。

517日上午

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介绍及应用

康希诺生物医学总监裴雪松女士给我们带来了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的介绍及应用。她先向我们介绍了克威莎疫苗的基本原理,即以剔除了复制相关基因的腺病毒Ad5与体外合成的S蛋白基因重组,进入人体后合成S蛋白,激发免疫反应;接着她阐述了目前腺病毒载体技术在疫苗领域广泛的应用及光明的前景。裴雪松女士还向我们展示了克威莎疫苗目前的临床研究工作,通过介绍我们了解到,在临床试验中受试者人群为包含60岁以上老年人的全部成年人,因此这项试验的老年人群入组比例是其他新冠疫苗临床试验所不能企及的。对于我们最关心的疫苗引起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裴女士介绍道:接种后十四天即可检测到高效的细胞免疫并且通过假病毒中和试验所检测到的体液免疫效果也很好,另外疫苗的安全性也良好,未发现与疫苗直接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疫苗的总体效力约为65.28%;对重症病例的保护效力达90.07%,并且交叉中和试验的结果显示克威莎疫苗对南非突变株也有一定的中和效果。最后通过裴女士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康希诺是一家非常优秀的上市公司,具有诸多疫苗及蛋白技术的平台,未来可期。

PAT技术在上游细胞培养整体解决方案分享

香港奥星集团PAT高剂技术顾问李学志博士给我们带来了《PAT技术在上游细胞培养整体解决方案》的介绍。首先李博士分析了近年来生物制药连续生产具有改善产品质量、规模灵活、降低制造成本和减少生产场地面积等优势逐渐被认知。他通过举例说明了连续生产与传统工艺对比所显示出的提高年产量进而降低单剂生产成本的显著效果;详细阐释了PAT技术利用在线监测设备对物质进行实时的定性定量分析同时建立准确的生化参数模型和控制策略对生化参数进行实时调控。另外,李博士还介绍了拉曼光谱在下游纯化阶段的应用,拉曼光谱可以在几秒钟内对分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建立图谱,继而得到目的蛋白亲和层析的特征峰,建立洗脱模型。最后,李博士对PAT技术的优势进行了总结,PAT技术生物制药行业自动化生产的储备技术,对建立标准化生产工艺流程和降低生产成本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单B技术的新冠康复者治疗性抗体的发现

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杜攀博士给我们带来了《新冠中和抗体的发现和新冠疫苗的临床评价》。首先,杜博士介绍了他们发现基于新冠康复患者血清单B细胞的新冠中和抗体的技术流程和中和抗体的筛选。通过ELISAHTRF可以进行抗体的高稳定性高通量筛选,进而以多种假病毒系统筛选具有不同中和表位的抗体。除了目前大众关注的RBDS1、和S全长蛋白的中和抗体,杜博士还提到了NTD中和活性表位的治疗性抗体的重要性。在新冠疫苗临床评价方面,杜博士体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评价都重要,其中记忆细胞的分析是关键,他们的团队的单B技术对临床的评价可以提高技术支撑。最后杜博士介绍了诺唯赞公司优异的核心技术平台包括单B细胞抗体发现技术、重组蛋白工业化生产平台以及免疫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开发平台等。在新冠战役中诺唯赞公司贡献了技术支持的力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相信未来会更加专业,成为生物科技领域的佼佼者。

新型冠状病毒纳米颗粒疫苗的研发

中山大学人类病毒所所长张辉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纳米颗粒疫苗的研发方面内容。首先张教授总结了目前使用的疫苗种类及各自的优缺点,并简单阐述了纳米颗粒疫苗的原理。张博士的团队选择了幽门螺旋杆菌的铁蛋白ferritin作为纳米颗粒与24RBD蛋白分子进行共价连接,纳米颗粒可以介导抗原吞噬和抗原递呈的显著增强。在免疫BALB/C小鼠后可见体液免疫效果优越,可以检测到小鼠体内的T/B协同反应和记忆细胞形成。在对hACE2小鼠和恒河猴的攻毒试验中可以看到纳米颗粒疫苗免疫可以完全抵御新冠病毒的入侵。对于中和抗体对南非突变株和印度突变株中和力下降的问题,张教授团队做出了包含早期株和南非突变株的双价纳米颗粒疫苗的解决方案,并且经过验证双价纳米颗粒疫苗在BALB/C小鼠体液免疫效果优异并且在早期株和南非株攻毒实验中均可保护hACE2小鼠。最后张教授指出,纳米颗粒疫苗具有安全、有效、广谱、稳定的优点,并且提出它作为序贯免疫加强针的可能。

国产纯化设备赋能新冠疫苗产业化

汉邦科技大分子事业部总监贾桂玲女士为我们介绍了“国产纯化设备赋能新冠疫苗的研发与生产”这一主题内容。首先,贾女士带我们回顾了十年来纯化设备的国产化之路,详细阐述了不同种类的新冠疫苗的生产工艺路线及在其中必须经过的纯化步骤,由此引出汉邦科技作为国产纯化设备的高性价比,快速交付,优质服务的优势;并且在新冠疫情期间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及康希诺生物合作为支援新冠疫苗加急生产提供项目保障。从一开始的羊肠小径到现在的康庄大道,我国的纯化设备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快,相信未来也仍有更远的坦途等待着我们。

COVID-19疫苗临床评价的下一步研究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苗临场评价所副所长李靖欣博士为我们介绍了新冠疫苗的临床评价的下一步研究的关注内容。首先她提出理想的新冠疫苗需要具备约70%以上的足够的保护力、安全、可及性好这三个特点。李博士提出,目前疫苗临床评价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目前新冠疫苗的大量接种可能引发受试者中安慰剂组的伦理问题,一方面收集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数据对后续工作极为重要;另一方面,目前无法做到减少接种安慰剂的受试者感染的风险。除此之外,在新冠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措施成功的国家无法进行疫苗保护效力评估;疫苗的大规模接种使免前的阴性血清难以获得;疫苗对目前无法预测的变异株的效力降低及世界上进行的几百种候选苗的临床试验同时进行等诸多问题都是目前临床试验中面临的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李博士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案,包括使用安慰剂的crossover临床试验让安慰剂组也能接种疫苗;阳性对照疫苗的非劣效试验无需安慰剂组;免疫学终点的非劣效试验可以在阳性对照疫苗的非劣效试验的基础上控制样本量,但上述方法各有优劣。另外李博士还提到了计算免疫学替代终点的分析计划,确定新冠疫苗的保护性替代终点。对上市后的疫苗评估可以采用群体随机试验的阶梯设计、检测阴性设计病例对照研究等方法。最后,李博士提出:“随着全球新冠变异株的流行,在一代疫苗的基础上进行序贯免疫,用不同平台的疫苗达到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共同激发,为应对变异株提供可能。”

517日下午

新冠病毒mRNA疫苗BNT162b2的临床及上市后研究综述

复星医药执行总裁,全球研发总裁兼首席医学官回爱民博士分享了以“新冠病毒mRNA疫苗BNT162b2的临床及上市后研究综述为主题的报告。首先,回总裁介绍了全球疫情反弹的情况与全球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国家以色列已基本扑灭疫情的现状。由此引出了在世界疫苗供应中占有中流砥柱地位的BNT162b2“光速项目,本项目由复星医药和BIONTECH合作开发,公司在新冠病毒全序列公布后的第一时间就进行了立项并开始研发,并于202011月完成三期临床,目前已在全球多个国家获批紧急使用或附条件上市。本疫苗具有快速、强大的防护力,三期临床数据显示,本疫苗在全人群(18-85岁)保护率达到了95%,在老年组(55-85岁)的保护率也达到了94%。在仅接种了一针的情况下也有52%的保护率。安全性好,不良反应报告率低且以轻度反应为主。对目前已知的9种变异株的假病毒也表现出了高水平中和反应。目前该疫苗在美国的接种量已经达到1.4亿剂,在我国的港澳地区接种量逾百万,全球出货量超过4.5亿剂,并已于去年底在中国大陆地区完成二期临床试验。

mRNA技术发展及斯微生物新冠疫苗研发进展

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张爱华博士分享的主题为“mRNA技术发展及斯微生物新冠疫苗研发进展。张博士首先对第三代疫苗技术,即核酸疫苗的诞生和发展情况作了精彩的介绍,指出了mRNA疫苗具有研发快、安全性好、有效性高、技术先进等显著优点,并简要介绍了COVID19-mRNA疫苗所涉及专利的复杂性;而后为我们详细梳理了全球新冠mRNA疫苗的研发进展,包括各公司疫苗立项情况和研发进度、不同新冠疫苗mRNA分子结构以及递送脂质体结构的对比、上市情况、真实世界效果、安全性、敏感人群接种效果等详实的数据信息;最后,张博士对斯微生物mRNA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展进行了分享,并分析了斯微生物最大的成果——即搭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RNA全产业链技术平台,辅以斯微生物拥有的自主生产mRNA疫苗工业化的能力(均已实现国产化替代)和可能会对新冠疫苗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力的黑科技冻干粉疫苗技术,国产mRNA疫苗有望成为国家战略性应急产业的重要保障,并将成为国家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内容。

自动化电泳在疫苗质控中的应用

安捷伦诊断与基因组学事业部产品经理张佳女士以“自动化电泳在疫苗质控中的应用”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在分享中张女士指出:在当前疫苗研发过程中,标准化、自动化的质控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厂商的青睐。安捷伦公司开发的Fragment Analyzer 5200/5300/5400高通量毛细管电泳仪可满足《中国药典》规定的毛细管阵列电泳通用技术要求,在mRNA疫苗生产工艺中的DNA模板制备、加poly A尾、制剂环节和重组蛋白疫苗工艺流程中的高表达单克隆筛选、蛋白纯化、纯化产物环节提供高灵敏、高通量、高分辨、省样本、人性化的质控方案,助力全球新冠疫苗的研发。

新冠mRNA疫苗及mRNA药物递送技术浅析

深圳厚存纳米药业有限公司的研发总监张驰先生带来的报告题目是新冠mRNA疫苗及mRNA药物递送技术浅析,他从新冠mRNA疫苗的应用现状、mRNA递送载体技术浅析、mRNA疫苗产业化的挑战、mRNA药物的发展趋势这4个方面展开阐述。

美国已接种的新冠疫苗mRNA技术路线比例超过96%,中国疫苗累计接种量已反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除以人口基数后,中国的接种速率和比例低于欧美国家。关于mRNA疫苗的递送系统,张总监指出,脂质体纳米粒(LNP)占绝对优势,并介绍了LNP的细胞摄取、胞吞途径与释放、作用机理等。此外,张总监说道,mRNA药物递送技术的未来在于创新,LNP技术已经成为mRNA药物开发的主要递送策略;Arbutus专利权利要求授权范围广且难以从法律层面突破;新颖的国产化mRNA纳米递送方案开发迫在眉睫。同时,张总监从质粒模板设计、mRNA的修饰、mRNA的体外转录、mRNA的合成及纯化工艺等角度浅析了mRNA疫苗产业化的挑战。最后,张总监就mRNA药物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生产自动化:mRNA“打印机;产业链协同和政策扶持;新抗原筛选,原创载体材料,制剂优化;材料和制剂:mRNA载体递送技术产业化应用的关键。

抗变异高效免疫新冠核酸疫苗ZD-nCor19的创新研究

北京震旦鼎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于继云老师带来的讲座是广谱抗变异高效免疫DNA新冠疫苗ZD-nCor19的创新研究,将项目研发定位为广谱抗变异疫苗。

高效免疫DNA疫苗技术平台融合了DNA疫苗和mRNA疫苗的双重优势,是更有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的一种高效核酸疫苗创新技术体系。关于抗变异疫苗的主要研究路径,于老师提出了3个方面的策略:针对变异株,同路径研发;多靶蛋白、多靶点;多价疫苗(针对多个病毒株)。在对多靶点抗原识别(S+N)的介绍中,于老师指出,N蛋白抗原诱导细胞免疫有重要价值,且能够诱导跨毒株免疫交叉保护,但N蛋白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不适合开发体液免疫为主的疫苗。因此,广谱抗变异疫苗研发的核心技术难点就在于如何诱导高效高保守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如何避免N蛋白有可能导致的严重炎症反应。出于对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的考虑,北京震旦鼎泰生物科技的研发团队以高度保守且免疫原性强的RBDS2N抗原为靶点,通过诱导高效、高保守的细胞免疫应答,研发出广谱长效的抗病毒变异疫苗——ZD-nCor19,同时进行了免疫学设计以避免N蛋白可能导致的严重炎症反应。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新冠疫情防控:从疫苗研发到智能诊断

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生物医学与创新中心主任张康博士为大家带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新冠疫情防控:从疫苗研发到智能诊断的汇报,他从新冠肺炎的传播、新冠病毒的免疫抗体研究、新冠肺炎的人工智能诊断系统、新冠病毒之疫苗研发这4个维度进行了介绍。

张康博士说道,人工智能能够助力CT影像对新冠肺炎进行精准诊断、定量测量和重症预测。由于SARS-CoV-2病毒利用其表面突出的S蛋白受体结合域(RBD)与宿主细胞膜上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介导宿主细胞进入,张博士的团队研发了一项重组疫苗,可有效安全地阻断RBDACE2的结合,在病毒侵染细胞前就中和了新冠病毒,防止新冠病毒感染。之后张博士从5个方面介绍了他们的目标产品:该技术十分可靠,虽慢些,但市场大量疫苗都在使用该技术;构建路径和机制;可大规模量产;高效、安全、佐剂效用持久(常温,保存时间长);价格合理。

Antibody vs.  T Cell Immunity: Is a Single Vaccine Enough to Stop COVID-19?

来自泰国的Kiat Ruxrungtham博士通过线上形式为大家介绍了泰国ChulaCov-19 mRNA疫苗的研发,他比较了ChulaCov-19 mRNA疫苗与Moderna的(2P-SmRNA疫苗的设计,阐述了ChulaCov-19 mRNA疫苗在恒河猴注射2剂后的抗体情况,分析了ChulaCov-19 mRNA疫苗在转基因小鼠hACE2中的实验,并介绍了ChulaCov-19 mRNA疫苗的说明书文件。此外,Kiat Ruxrungtham博士讨论了现有疫苗对南非变异株B.1.351的效用较低,指出了下一代COVID-19疫苗的研发方向。

通过此次峰会,业界专家、学者们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探讨了新冠疫苗的研发思路以及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壁垒,对新冠疫情的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相信,在全球科研工作者的通力协作之下,高效安全的新冠疫苗必将引领全球公众成功地抵御新冠疫情。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疫苗微信专业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版权为生物制品圈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生物制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