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发中心建到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天力电源“联姻”高校转型升级模式探寻

收藏
关键词: 研发中心研发
资讯来源:威海高新区发布
发布时间: 2021-01-12


成立不到3个月,威海天凡电源科技有限公司拿下2500万元订单。对天力电源、天凡电源科技董事长位世波来说,这只是个开始。
难怪他有信心。研发中心搬进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后的5个月,博士、硕士成了企业常客,校企合作建立新公司,高学历毕业生纷至沓来……短短时间内,新生的天凡电源科技迈过技术、人才两道门槛,步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高度关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立足“1+4+N”创新平台体系,如何用足用好平台资源,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见到实效,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天力电源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

孟凡刚(右二)带领研发人员进行实验


相亲


开拓市场 创新平台成为有力支撑



缺人才,尤其缺高层次技术人才——这是不少技术型企业的心声,也是位世波2019年的烦恼。彼时,天力电源有意进军汽车电源行业,但苦于缺乏核心技术,这一步迟迟迈不出去。
那年,恰逢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开园。在市领导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玉的见证下,我市“1+4+N”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有力支撑。
建园之初,哈工大副校长、哈工大(威海)校长徐晓飞就明确了一条校企地产学研合作的新思路:由企业主导经营,教师团队主导研发,最大程度实现优势互补。
灵活的机制,使创新创业园备受企业青睐,威海天之卫网络空间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威海天鑫现代服务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智能与特种车辆研究院等单位先后入驻。这家由市政府、高新区管委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三方投资5亿元建立的创新平台,成为众多企业眼里的“香饽饽”。
位世波记得,那段时间,常有政府工作人员为他安排“相亲”。“有点心动,但我们不想做‘一锤子’买卖。”在他的规划中,研发团队要成为产业“定海神针”,和企业一道带领产业壮大。
揣着这种想法,他和现任天凡电源科技总工程师的哈工大(威海)教授孟凡刚碰了碰头。没成想,双方思路一拍即合——由孟凡刚团队主攻研发和销售,天力电源主导企业生产和经营,建立长期合作!
那次对话,也传递出这样一个校企合作新信号:不同于以往高校帮企业攻克关键技术的短期合作,从此,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将深度参与企业发展,蹚出一条校企地合作新路子。
孟凡刚后来发觉,那次碰面,成了自己工作的一个重要转折。此后,他停下了手头的短期研发项目,把一己之长与天力电源发展紧密结合,成为企业开拓新业务的“技术总管”,致力与企业一同推动汽车电源产品实现产业化。

孟凡刚团队的一名硕士生正在调试2000W逆变器

牵手


合资办企 自主研发打开发展新局



在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位世波和孟凡刚的办公室仅有一墙之隔。他们在合作上的亲密度,比这样的距离更近。
2020年8月,天力电源把企业研发中心搬进高校,入驻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3层,孟凡刚则带来了自己的研发团队。两个月后的10月19日,从天力电源和孟凡刚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的天凡科技,在这里“出生”。
“我们深耕电子行业15年,设备先进、管理体系完善,孟博士和他的团队在电能变换领域有很多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这次强强联合,让位世波对天凡科技的未来寄予厚望,“基于核心技术的本地化,我们有信心通过二次创业,打破技术‘天花板’,实现长远发展。”
信心,源于合作进展的突飞猛进。随着孟凡刚团队的入驻,天凡科技已成功开发出逆变器、冗余电源等产品,正深入研究充逆一体机、双向DC-DC变换器等产品。其中,逆变器项目的多项性能相对于市场的现有产品具有碾压性优势。
“进军新领域,我们不仅准备了逆变器这些基础产品,还有抢占高端市场的王牌——车载能量综合管理技术项目。”孟凡刚说,该项目专攻商用车多电源供电系统,能解决商用车大功率用电设备的用电要求,市场前景十分良好。
围绕天力电源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势,孟凡刚带领团队布局天凡创新链,在西安和上海设立研发中心,一个由威海总部主导、西安中心侧重人力、上海中心侧重商业资源的产业格局迅速形成。各方高精尖力量的集聚,使天凡科技迅速膨胀。成立不过月余,就已与日本电装等客户签订产品开发合同,合同额达到2500万元。

工程师正在调试商用车多电源供电系统


结缘


目标清晰 吸引更多人才在威扎根成长



走进天凡科技研发工作室,看到最多的就是博士生、硕士生。孟凡刚教授的学生里,40多人在这里有固定座位。“现在,哈工大(威海)就是我们的人才库。”位世波说。
越是高端人才,越需要成长空间。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孟凡刚团队长期坐镇项目组,和天力电源工程师团队研讨技术难点,在参与研发过程中,理论基础和实操经验不断增加。截至目前,已有10余人进驻企业项目组。
“参与研发后发现,我们学习的理论和产品还是有一定差距,这也让我对参与这项产品的产业化越来越感兴趣。”今年刚刚读博的文登区小伙李泉慧说,自己基本确定,毕业后会留在企业。
产学研合作,前提就是所学专业与企业需求接轨。“我们的研发方向与天凡科技相近,好比之前研究茶杯,现在研究玻璃杯,原理相通。”孟凡刚说,随着产业发展,正有越来越多参与者意向留在企业。
这也和位世波的打算不谋而合。对留在天凡科技的人才,他正着手制定新的留才机制,采取股权激励等方式,让人才待遇向大城市看齐,也将不断优化企业内部育才机制,为人才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
注册之初,企业还得到了哈工大(威海)的支持。高校背书,不仅使天凡科技获得强力技术、人才加持,也有效提升了企业对各地人才的吸引力。1月5日当天,就有一名即将毕业的硕士生到企业面试,希望加入企业研发团队。这样的例子,在天凡科技正越来越多。
“现在,我们完全有信心建成集研发、销售、服务于一体的车载能量管理设备领军企业,力争3到5年实现科创板上市。”位世波对既定目标充满信心。

位世波(中)和孟凡刚(左)谈论实验结果

相关链接




从代工到技术,天力电源这样转型
从纯粹代工型企业成为自主研发科技型企业,天力电源的发展迎来全新机遇。这样的转型,也是我市不少企业发展的缩影。
天力电源曾经以代工贴牌为主,2005年成立时,先后为三星、LG电源类产品做代工。从2010年开始,企业进军汽车电子行业,致力于绿色新能源大功率电动汽车充电器的研发生产。
这5年的发展,是天力电源借助科技转型的第一步。代工期间,企业虽然没有在行业内“一飞冲天”,却通过与客户的合作,在管理体系、品控能力、供应链市场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保证老客户订单的前提下,天力电源通过新客户的开发,实现了客户、产品的多元化,构成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架构,为企业建立制造业产业体系、供应链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当前,正值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谁找到了企业转型的“催化剂”,谁就抓住了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秘诀和抓手。把握市场时机,重新审视自身发展的战略、架构、产品、服务、渠道,天力电源捕捉到了新突破口:与大院大所合作,通过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企业主业的技术突破。
在市场和客户双重认可的基础上,天力电源自然有潜力可以挖掘,企业的转型机遇也是水到渠成。当前,天力电源成功打造新能源汽车数字充电机及电机控制器产业化建设项目,并入选2020年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成为天力电源的又一项“拳头”产品。
回看我市其他企业发展历程,如同天力电源这般在稳健发展中突然腾飞的企业不止一家。抓住机遇,利用科研力量,加速企业转型,正在成为众多制造业企业摆脱竞争“泥潭”、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匙亮 整理)


记者手记




转型升级,要在“专”上下功夫
在新发展格局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最终要靠先进制造业、靠广大企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将“强化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地位”提到更重要的位置,无疑是一个强烈信号,激励广大制造业企业保持战略定力,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弯道超车”。
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天力电源选择在“专”字上下功夫,把研发中心建到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心无旁骛把产品做好、把质量做硬、把品牌做强,成功转型升级,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这种做法值不值得学习?三个月拿下的2500万元订单就是答案。
在“专”字上下功夫,要强化人才支撑。企业引才难、用才难问题不解决,产业现代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为人才提供优质就业岗位和广阔发展空间,无疑是一种破题良策。广大企业要舍得拿出真金白银,立足需求引进学科带头人,进而带动科研团队建设,实现企业人才“双向选择”良性循环。

在“专”字上下功夫,要用好创新平台。随着“1+4+N”创新平台体系不断优化,企业发展有了更强创新驱动。用好平台资源,是企业实现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各级各部门要大力推广天力电源“联姻”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的经验做法,推动更多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让我市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来源:Hi威海

作者:初佳伦

摄影:杨正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3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国家科技部、山东省政府和威海市政府共同创办,是全国三个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近年来,高新区坚持科技引领,全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引领区。


官方微信号:whgxqfb

关注,是最美的遇见。

长按左侧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