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制药人梁贵柏博士在《十亿美元分子》的推荐语中曾写道,创新药的研发像是在未知的海域里行船,除了科学上的不确定性之外,投资和生态环境的风云变换随时可能掀起樯倾楫摧的大浪。 更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在医药研发的高峰不断被推高之后,采摘创新的果实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德勤健康解决方案中心发布的《2019医药创新回报率评价》指出,过去十年中,由于日益增加的压力,生物制药研发的生产力下降,研发的投资回报率也持续下降。2019年医药行业研发的投资回报率处于2010年以来最低水平,仅为1.8%,较2018年的1.9%略有下降。
在医药行业中,制药高度依赖创新实力的增强。研发(R&D)支出多,相关风险高,因此需要高效利用R&D资源,开发尽可能多的有意义的新分子实体(NME),使公司保持创新和竞争力。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计算投入产出比时是通过研发投入(成本或人员数量)除以研发产出(通常表示为NME批准)来衡量,也叫做研发效率。研发产出也可以用发表的文章量、专利申请以及授权专利的数量来考量。当然,研发效率和研发的有效性还是有所不同的,研发的有效性指的是研发投入与已批准的NME的商业价值之比。
近几十年来,医药研发的挑战和复杂性导致了医药行业内的研发效率下降,因此也被叫做“倒摩尔定律”。“倒摩尔定律”(Eroom's Law),揭示了药物开发面临的困境。自1950年起,批准投资10亿美元研发的新药数量每9年就会减半。
制药公司为扭转该趋势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
•将非核心活动外包给供应商,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研发相关的内部风险;
•将研究活动外化给组织设置和决策过程不太复杂、风险接受度传统上较高的生物技术公司;
•利用开放式创新;
•利用虚拟研发;
•改进目标选择;
规模经济(研发规模)提高研发效率的原因包括:
•更低的资本成本;
•更大的产品组合多样性;
•更好地利用研发技术;
•默契的综合知识;
•更多的经验;
•更多的数据所有权;
•更好地获取真实世界数据;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国际性的制药公司可以利用大型的并购交易,或资助研发等助理后期管线的丰富性。其实,在许多国内医药公司中,依然靠的是自己闷头干,也不去做资源整合,也不进行伙伴关系的构建,最后在研发中财力精力不够导致失败。所以研发不光需要内部科学家,还涉及通过构建开放和协作的伙伴关系来扩大其能力。这种伙伴关系可以帮助更快的适应市场趋势,并且可以避免并购的战略高风险。
总体而言,随着研发资源的不断加持,在投入研发资源时,需要考虑至少三个维度:战略意义,科学价值和商业回报。通过自主研发或并购等方式,找到适合企业管线生生不息的道路,没有好与不好,更重要的是在如此红海的研发市场中秉持自我反思,科学制胜的目的,才可以源源不断的保持竞争力。
1.Schuhmacher A, Wilisch L, Kuss M, Kandelbauer A, Hinder M, Gassmann O. R&D efficiency of leading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 A 20-year analysis. Drug Discov Today. 2021 May 19:S1359-6446(21)00236-1. doi: 10.1016/j.drudis.2021.05.005.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4022459.
2.J.W. Scannell, A. Blanckley, H. Boldon, B. Warrington Diagnosing the decline in pharmaceutical R&D efficiency Nat Rev Drug Discov, 11 (2012), pp. 191-200
版 权 声 明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佰傲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