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新冠时代产业技术热点问题分析

收藏
关键词: 分析
资讯来源:科情智库
发布时间: 2020-10-16



   科情智库    



编译: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陈奕彤

审校: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张丽娟


2020年6月,韩国产业技术振兴院发布《后新冠时代产业技术的主要热点问题分析》报告。从全球供应链重组、数字化加速、绿色经济发展、就业岗位变化等方面对新冠肺炎大流行对全球经济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建议。


当前,新冠肺炎逐渐成为全球流行性传染病,对整个世界影响巨大,诸如经济、社会、企业、消费者等多个领域将发生结构性变化。因此,在应对新冠肺炎危机的同时,还要在上述领域进行创新,谋求技术独立。从产业技术的角度来看,有必要研讨供应链重组、数字化、环保、就业岗位变化等热点问题,制定相应对策。


全球供应链重组

近几十年来,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逐渐参与到全球价值链(GVC)中,形成了全球供应链网络。例如,各国商品、劳动力、资本的自由流动改变了国际分工结构。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一趋势逐渐放缓。随着全球出现经济低迷、收入不平等、两极分化愈加严重等问题,各国保护主义逐渐显现,给国家间贸易和人才交流等带来一定阻碍。当前,全球供应链已经开始呈现多元化和向本国回流的趋势,而新冠肺炎在全球大流行使之前就较为脆弱的全球供应链变得更加不堪一击。


数字化加速

新冠肺炎大流行将加速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相关的数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因为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数字化经验,后新冠时代的数字化进程将以之前无法比拟的速度展开。例如,政府医疗保健服务、企业活动、个人生活方式等正在向数字化转型,基于数字技术的“非接触型”经济应运而生。未来,支撑数字化发展的数字基础设施需求将大幅增加,包括:远程技术、区块链、增材制造、物联网、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


绿色经济发展

气候变化引起的温室效应,再加上新型传染病的传播,使国际社会对气候问题的担忧上升。因此,有必要提高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带来的气候变化认知。虽然各国采取的封锁措施致使经济活动减少,在短时间内有助于改善大气环境,给生态恢复带来一定帮助,但也要提前做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准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应对新冠肺炎不是将主要目标转换成应对气候变化,而是要发展绿色经济。有必要以应对新冠肺炎为契机,实施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复苏政策,并在此过程中综合考虑基础设施、技术、投资等多种因素。


就业岗位变化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强有力的封锁措施,这给企业带来重大影响。其中,有些企业营业中断或规模萎缩,导致许多劳动者面临暂时或永久失业;有些企业为保障员工健康,采取远程工作模式。可以预见,在新冠疫情结束后这将极有可能带来工作方式的改变。除失业、远程工作、劳动条件等给就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新冠大流行还会带来产业结构重组等间接影响。例如,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向数字化转型,生产制造过程、物流和流通结构等会发生重大改变,这将导致各大产业雇佣结构的极大改变。同时,随着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之前没有受到重视的领域也会逐渐获得关注,这将对相关领域的人力资源水平提出新的要求。


启示

通过此次新冠肺炎大流行,各国要认识到:在面对新冠肺炎或其他危机时,要保持时刻警惕,并随时做好应对准备。


从全球供应链方面来看,各国政府和企业为确保全球供应链稳定,都在努力降低对某个特定国家的依赖。同时,也在积极将主要生产基地转移到本国或附近地区。对于韩国来说,需要完善规制并加大激励,在全球供应链重组过程中为企业提供积极支持,保证企业完善多元化的供应网络。除支持本国企业回流外,还要为制造业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引导海外先进企业将韩国作为供应链重组的目的地。

从数字化方面来看,随着制造业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和“非接触型”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在规制、基础设施、人才等方面制定应对措施。例如,与远程技术相关的许可、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相关领域。但是,由于各种利害关系交织,政府在制定政策前要充分研讨,在全体民众中形成共识。另外,企业和个人因素同样重要,要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确保企业和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从环保方面来看,在复苏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保因素,为后新冠时代绿色经济发展找到思路。对于韩国这类高度依赖出口的国家,要根据各国不同的政策和规定制定相应对策。

从就业岗位变化方面来看,短期内要稳定就业,中长期则要在产业结构重组过程中将不稳定影响降到最低。为防止结构性失业,要加强社会安全网构建,保障国民生活和就业,特别是增加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和培训。同时,为应对产业技术创新周期的快速变化,要积极制定能够应对相关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来源:《科技参考》 2020年第31期


  推荐阅读 > 



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科情智库」

持续关注产业动态及科技领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