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暴增3590%!心玮医疗冲击IPO,背后更有千亿级风口

收藏
关键词: 医疗IPO
资讯来源:张通社
发布时间: 2021-07-22

张通社 zhangtongshe.com

张江高新区科技通讯社

又一家医疗界的新星即将登陆资本市场。


1480万中风患者的福音,又一家专注于神经介入的国产医疗器械企业杀入资本市场。张通社此前报道过,6月25日,上海心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心玮医疗”)通过港交所聆讯,港交所上市进入倒计时(详见文章:心玮医疗通过港交所聆讯,即将赴港IPO上市!


目前中国的中风患者众多,2019年患者数量达到1480万人,且仍在增长,然而治疗效果最好、风险最小的神经介入手术的渗透率一直很低,主要原因是,该市场一直都被国外巨头垄断,价格极其昂贵,普通家庭望尘莫及


近年来,国产厂商正在逐渐崛起,心玮医疗便是其中之一。心玮医疗创始人王国辉坚定认为,神经介入领域未来将重演心脏冠脉支架的趋势,国内厂商将迅速崛起。


近五年以来,由中国厂商自主研发生产的心脏冠脉支架,产量迅速放大且价格便宜,市场占有率已达70%以上,经国家医保局集中带量采购后,平均价格从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多元,真正落入了“寻常百姓家”。


心脏冠状支架的国产化替代,更是造就了一批优秀企业,其中微创医疗市值已高达1159亿港元,乐普医疗、蓝帆医疗的市值也达到数百亿元。


那么,神经介入医疗器械领域的国产替代,会否催生一批国产医疗巨头?


0 1

营收暴增3590%!快速崛起的医疗新星


心玮医疗是一家创新型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公司,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脑卒中预防和治疗,已经成为了国内神经介入领域的头部企业之一。


尽管,公司成立时间不长,但业务发展与研发创新却非常迅速。目前,心玮医疗的产品组合广泛,主要包括神经介入、心脏医疗器械,已有3款商业化产品和20款在研产品。其中四种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器械获得 NMPA (国家药品监督局) 批文,今年还有9款产品计划商业化。预期2022年至2025年,在研的另外10款产品也会实现商业化。




目前,公司的2款核心产品是 Captor TM 取栓器械 (Captor) 、左心耳封堵器。Captor 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已经在中国商业化;左心耳封堵器用于治疗心房颤动,正在通过 NMPA 注册审查。其中,取栓支架是机械取栓手术中最主要的工具,可以看做是一条柔软而精密的“血栓捕手”,其捕捉能力直接决定了手术的速度和成功率。


2020年一季度,心玮医疗开始商业化销售产品,公司的主要营收来自于销售ExtraFlexTM远端通路导管、SupSelekTM微导管及Captor。2020年的营收为1456万元,毛利为709万元,毛利率达48.7%。2021年一季度营收达1362万元,同比增幅3590%,已接近去年全年的收入,产品销售已经开始进入发力期。



值得一提的是,心玮医疗的创始人王国辉是国内医学领域的大咖,在创立心玮医疗之前,曾在微创医疗工作8年,曾代表微创参加国家外科植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导修订数十个行业标准,这对当时的行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几乎在见证了冠脉支架从技术追赶到实现国产替代的全过程。


02

1480万患者的福音,神经介入市场广阔


2015年,机械取栓被中美两国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救治指南以最高级别推荐,开始广泛在临床推广。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制造2025》由国务院签署印发,“医疗器械”“高值医用耗材”是重点方向之一。


就在那时,王国辉看准机遇创立了心玮医疗,并坚定地认为,神经介入领域具有出现“下一个冠脉支架”的极大潜力,主要有以下3点逻辑:首先,脑卒中患者的颅内机械取栓手术,与心血管领域开通冠状动脉的操作类似,都属于安全、有效的微创疗法,临床推广价值极大;其次,脑卒中和冠心病在中国的患病人群均达千万级以上,市场规模庞大;第三,脑卒中领域器械格局像极了十多年前的冠脉支架市场,基本由进口产品垄断,国产替代的空间巨大。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脑卒中,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风”,是中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比高达85%,也就是谈之色变的“脑梗”,其成因主要是脑部大血管闭塞,未经及时救治大概率可致残、致死。


据心玮医疗的招股书数据显示,中国脑卒中患者众多,2019年,中国脑卒中患者数目达到1480万人,每个25岁以上中国人,一生中都有近40%的几率患病,而且这种疾病呈现出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高、医疗风险高的“六高”特点。


目前,脑卒中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溶栓 (IVT)、开颅手术及神经介入手术,心玮医疗主要专注于第三种治疗方法——神经介入手术,是借助于先进的影像技术引导治疗脑卒中的微创手术,可以减少药物对患者的副作用,不会造成大伤口,减少感染风险,也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且治疗的时间窗口可以长达24小时,患者术后可独立生存的概率提升了一倍。


中国的神经介入手术数目从2015年的4.29W台增加至2019年的12.41W台,复合年增长率为30.4%,预计至2030年将进一步增加至210W台,2019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9.6%。


据心玮医疗的招股书显示,中国的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29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6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20%,预期2030年进一步增加至489亿元,2019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1%。



当前,中国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而脑卒中在老人群中发病率最高,未来中国脑卒中的患病人数大概率仍将上升。与此同时,中国神经介入手术的渗透率仍然较低,2019年中国手术数量4.58万台,渗透率仅1.7%,而美国2017年渗透率已达到20%以上,未来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另外,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预防血管内手术主要针对房颤患者,主要治疗包括左心耳封堵术 (LAAO) 和导管消融


这一市场规模的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3.81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1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9.7%,预期2030年达到254亿,年复合增长率26.5%。


03

核心产品 Captor 直接对标全球龙头


心玮医疗的核心产品的另一大风口是:国产化替代


目前,国内的神经介入市场80%以上被外资企业垄断,全球医疗器械第一美敦力是行业的绝对龙头,2016年中国监管层曾向美敦力开出了史上第一张医疗器械价格垄断案件罚单,处罚金额高达1.185亿元,美敦力在中国神经介入市场的垄断地位可见一斑。


此后,国家培育国产企业的决心也非常大,目前,国内取栓支架研发的企业屈指可数,其中心玮医疗的核心产品 Captor TM 对标的正是美敦力的 Solitaire 最新的一代铂金版,而且已经在2020年获批上市。



心玮医疗的CaptorTM取栓器械研发工作始于2016年11月,2018年3月开始进行临床试验,研发工作和临床试验是对标当时中国市场上市占率最高的美敦力的血流重建装置Solitaire FR进行的。


从临床实验结果来看,CaptorTM取栓器械的再通率高达90.7%,明显高于Solitaire FR的再通率,另外安全性指标也优于美敦力的Solitaire FR。


此外,心玮医疗于2019年及2020年在中国连续取得四款产品(分别是取栓支架、封堵球囊导管、远程通路导管及微导管)的NMPA批文,成为目前国内首个及唯一一个提供全套支架取栓术器械的市场参与者


从产品管路上看,公司在自己的赛道内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和国内的同行相比。


目前,心玮医疗的资产负债率极低,财务风险不算高,随着上市融资后,产品研发的实力将再上一个台阶。另外,在短期内,公司的产品不会受到集采制度的影响,但如果政府制定指导价,可能会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


04

心玮医疗到底值多少钱?


其实,2020年以来,神经介入领域便已成为了投资圈最火爆的赛道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神经介入领域已有至少24家创新企业、60家投资机构疯狂押注赛道中的潜力股。


因此,心玮医疗IPO也备受资本圈关注,其上市后的估值表现,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自成立以来,心玮医疗便已受到风投机构的追捧,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心玮医疗已经完成了6轮融资。2017年,心玮医疗完成1500万元天使轮融资,2018年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2019年完成8000万元B轮融资,2020年7月完成数千万美元C轮融资,2020年9月再度完成C+轮融资,2020年12月,心玮医疗完成约4.5亿元的一轮交叉融资。


最新一轮融资后,心玮医疗估值达到了33.79亿元,正是超强的融资能力,使得心玮医疗能持续投入研发,新产品如期获批上线销售。


另外,通过与已上市的同行对比,或许可以预见心玮医疗上市后的市值表现。


目前,与心玮医疗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国内公司主要有归创通桥、江苏尼科、先健科技、普实医疗、上海康德莱、沛嘉医疗,国外的有美敦力、强生、Skyler等。目前上市的主要有归创通桥、先建科技、沛嘉医疗、康德莱。



上述4家上市公司中,2家处于亏损状态,这也是医药企业的常态,而平均市净率高达13倍,也显示出资本市场给予新药企业的溢价。以此计算,心玮医疗的估值约为102亿港元,随着产品销售进入发力期,心玮医疗今年上半年业绩大概率仍有较大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于7月5日上市的归创通桥的最后一轮融资估值仅为54亿港元,比心玮略高 (合40.5亿港元),且归创通桥也属于神经介入领域,治疗领域包括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等,与心玮医疗有一定的可比性。


归创通桥IPO发行价为42.7港元/股,发行市值达137.9亿港元,相比最后一轮融资估值涨了1.55倍,目前最新市值仍高达158亿港元。因此,大胆猜测,心玮医疗上市后的合理估值或超过102亿港元


编辑:黄蓉蓉

来源:侃见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