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研发基于微流控制备的纳米平台,实现谷胱甘肽响应的联合肿瘤治疗,有望推广到其他生物医学纳米平台

收藏
关键词: 肿瘤生物研发治疗医学
资讯来源:DeepTech深科技
发布时间: 2022-10-08

“留美多年的经历告诉我,干科研还是得回国,”这是东华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史向阳教授的金句。2008 年北京奥运会那年,史向阳辞去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职位, 全职加入东华大学。14 年过去,他在生物纳米技术和新型纳米材料的研究上已经结实累累。

图 | 史向阳(来源:资料图)

近日,他和团队实现了动态磁共振成像引导的肿瘤联合治疗,以及高质量 纳米平台的微流控制备。该成果潜在应用在于,通过微流控技术制备高质量的多功能纳米平台,用于肿瘤的诊疗一体化应用。

当然,基于此也可设计多种特定结构的微流控芯片,以用于多类纳米平台的高效可控制备,同时也能进一步促进临床转化。

(来源:Nano Today

相关论文的评审专家也认为,此次的微流控合成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推广到其他生物医学纳米平台的制备中。

相比于传统方法制备的类似纳米平台,基于微流控制备的纳米平台,展现出更好的尺寸均一性和胶体稳定性。 同时,制备的智能响应型纳米平台,能够调控肿瘤微环境、以及响应性地释放化疗药物,从而实现谷胱甘肽响应的动态磁共振成像引导的联合肿瘤治疗。

近日,相关论文以《微流控合成具有改善肿瘤微环境调节功能的超小氧化铁纳米粒子智能纳米簇用于动态 MR 成像引导的肿瘤光热-化学-化学动力学治疗》(Microfluidic synthesis of intelligent nanoclusters of ultrasmall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with improved tumor microenvironment regulation for dynamic MR imaging-guided tumor photothermo-chemo-chemodynamic therapy)为题,发表在 Nano Today 上(IF 18.96)。东华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杨瑞为第一作者,史向阳担任通讯作者。[1]

(来源:Nano Today

新型智能纳米药物,让药物释放兼具肿瘤靶向性和肿瘤微环境响应性

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癌症仍是困扰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并存在死亡率高、早期诊断难等问题。而传统治疗方式存在特异性差、全身毒副作用、单一诊断治疗方法局限等缺陷。因此,近年来史向阳团队一直致力于肿瘤的精准治疗研究。

最近几年,基于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种类型的纳米药物已经在肿瘤诊疗一体化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机体内存在多种生理和病理障碍,例如免疫清除、网状内皮系统等引起的滞留效应、高间质液压力、血管渗漏和淋巴引流不良等,都是制约纳米药物发挥诊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来源:Nano Today

并且相比正常的组织,肿瘤微环境表现出许多独特的特征,如弱酸性 pH 值、缺氧、高浓度 的谷 胱甘肽和免疫失衡等,这也是目前癌症治疗的主要障碍。因此 ,开发兼具肿瘤靶向性和肿瘤微环境响应性释放的智能纳米药物,对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不同制备批次纳米药物之间的理化性质的差异性较大,这严重阻碍了其临床转化应用。微流控技术作为一种高度交叉的科学技术,能够在微米尺度空间操控流体反应,从而很好地控制纳米材料的合成过程,进而得到具有确定尺寸和形貌的纳米材料。

此外,由于微流控芯片中反应环境均一,相比传统方法,微流体制备纳米材料的生产效率和单分散性远远胜出。因此,对于合成高质量的多功能纳米材料来说,微流体技术提供了一个极 好的平台,有望促进纳米医学的发展和临床转化。

“减毒增效”

在早期工作中,该团队研究了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捕获、以及可控性释放,设计和制备了不同通道的微流控芯片。

后来,基于微流控技术的优势和特点,课题组开始结合微流控技术在纳米材料合成方面的优势,来制备高质量的智能纳米平台,以用于癌症的精准治疗研究。

同时,研究人员意识到,如果能提高不同制备批次之间的纳米平台理化性质的一致性,那么也将更好地促进纳米药物的临床转化。

(来源:Nano Today

研究中,该团队先是阅读大量的文献,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前期的研究基础,制备了多种特定通道的微流控芯片。

这一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微流控通道结构的选择、PDMS(Polydimethylsiloxane,聚二甲基硅氧烷)材质的微流控通道与载玻片的等离子键合参数的探索。

其中,影响键合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压力、湿度、表面洁净程度、键合时间、氧气含量等。若某一参数不合适,都会直接影响微流控芯片的键合程度,从而影响后期的实验。

再次,在设计肿瘤微环境刺激响应型的纳米平台时,还要搭建反应设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不同的投料比和流量比,反复地优化反应条件,并对纳米平台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

期间,针对独特的肿瘤微环境,课题组需要设计特殊结构的纳米平台,以实现肿瘤微环境响应性的药物递送,从而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

当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例如,微流控芯片某个连接处的气密性不好,制备过程中出现了漏液,这直接导致相关化学反应的失败。因此,这一阶段持续的时间也最久,但在大量尝试和不断优化下,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最后,是在体外细胞层面和体内小鼠肿瘤模型中,验证纳米 平台的抗癌活性。该团队选择了恶性程度较高的 4T1 细胞。在体外细胞层面,其主要验证了纳米平台对细胞活力、吞噬、肿瘤微环境、凋亡等的影响;而在小鼠肿瘤模型中,则主要进行了肿瘤抑制和毒副作用的评价。

计划将微流控芯片与静电纺丝结合

史向阳说,进行科研攻关时,要对实验现象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并进行分析思考和归纳总结,任何现象都不能视而不见,或者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前面也提到,其在进行 PDMS 材质的微流控通道与载玻片键合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问题,键合程度总是不尽人意。然后,课题组开始查阅资料和咨询等离子机产商等,不断尝试不同的参数搭配,期间耗费了大量时间和资源。

在屡次失败过程中,该团队慢慢发现了这几个关键点:

第一,同样的参数下,要排除人为操作等离子机存在的误差。冬天的时候,微流控芯片的键合程度很好。但在夏天的时候,则很难重复出来同样的键合效果。这可能是由于夏天湿度较高导致的。

第二,最初使用的载玻片没有经过清洗,这导致微流控芯片的键合程度时好时坏,呈现出了随机性。

后来,课题组尝试使用 乙醇浸泡载玻片,然后进行超声清洗,在 60℃ 下烘干后,再进行键合实验,借此极大提高了键合成功率。

史向阳说:“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解决问题是一种能力,发现问题同样是一种能力。做科研、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不能闭门造车。一个人、甚至一个团队,其知识储备、能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就要多交流学习,主动寻求合作、实现共赢。我也鼓励课题组的博士硕士生出国留学和访学,带着自己的课题去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让眼界更加开阔。”

关于该研究的后续计划,史向阳主要有以下几点打算:

其一, 该团队计划基于微流控芯片尝试,合成其他类型的智能纳米平台,例如金属多酚纳米药物等,以应用于肿瘤的精准治疗;

其二,由于 PDMS 材质的微流控芯片,对于反应溶剂的选择性较高,因此并不适用于溶胀比大于 1.2 的反应溶剂。所以,其打算设计和制备其他材质的微流控芯片,并将制备多种尺寸的微纳材料,从而实现更广泛的生物医学应用;

其三,结合微流控技术的优势,课题组打算将微流控芯片与静电纺丝结合,提高静电纺纳米纤维的性能。


参考资料:

1.Yang, R., Ouyang, Z., Guo, H., Qu, J., Xia, J., Shen, M., & Shi, X. (2022). Microfluidic synthesis of intelligent nanoclusters of ultrasmall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with improved tumor microenvironment regulation for dynamic MR imaging-guided tumor photothermo-chemo-chemodynamic therapy. Nano Today, 46, 1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