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泾企业益思芯专访丨30年芯片经验,设计芯片销量2亿颗,他想做中国的Broadcom

收藏
关键词: 销量
资讯来源:今日漕河泾
发布时间: 2022-02-16


DPU被视作继CPU和GPU之后的第三颗算力芯片,虽然赛道火热,但是其落地可行性却一直饱受关注。不过在漕河泾,却有一家公司稳步推动了DPU产品的落地,它就是益思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思芯”)。


益思芯的创始人黄益人先后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和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硅谷从事芯片设计开发工作。在30多年的芯片生涯中,他拥有几十项美国发明专利,设计的芯片全球总销量累计超过2亿颗,早在2011年就提出了DPU架构,并在2012年开始了世界上第一个DPU项目。同时,他还是一位连续创业者,曾经创立的公司都大获成功。得益于团队深厚的技术实力,益思芯才成立一年,DPU产品就迅速落地,成为国内DPU初创公司中发展最快、产品落地最早的“黑马”之一。

采访黄益人时,他穿着橙红色毛衣,蓝白条纹衬衣,戴着眼镜,温文尔雅中带着热情与活力。随着他的讲述,我们一点点的了解了这匹DPU“黑马”的成长故事。

▲益思芯公司创始人 黄益人


从上海到硅谷:打开芯片设计大门



1982年,黄益人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就读EE自动化控制专业。他爱钻研,兴趣不止于书本,大一时就参加计算机编程竞赛获奖,大三时能够独自变成写算法,“可以把任何多项式根通过计算机的方法很快地迭代出来。”毕业后,他远赴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攻读电气与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在研究生阶段独立开发出一套分布式仿真模型。因为曾在编程竞赛中使用了王安电脑,从此,他对计算机就特别感兴趣。毕业后,他选择在硅谷做一名电脑电路设计工程师。


1989年,他加入硅谷初创公司Micronics,做主机系统设计,在工作过程中他发现决定电脑性能的是芯片,于是兴趣开始转向逻辑设计,设计了多处理器系统。“那时主要做逻辑设计,不算进入芯片行业。”黄益人回忆道,为了能真正进入芯片设计行业,1996年他加入了思科系统(Cisco Systems),在那里,他开始接触到网络交换芯片设计,冥冥之中引着他走向未来的DPU道路。



第一个定义了DPU功能的人



普通人一生拥有一项专利都是难得的成绩,黄益人却有几十项发明专利,为何他能够有这么多的发明专利?或许,可以从他曾经的经历中窥见一二。


黄益人从小在上海这座城市长大。在少年宫时代,他就开始热衷航模、船模和无线电的制作。在看完《爱迪生传记》之后,他渴望成为像爱迪生那样的发明家,“介于科学家与实业家之间”;而在求学过程中,他又勤于钻研,“特别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毕业后,他又赶上了硅谷的科技浪潮,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世界科技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当然,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思科工作的时候,得益于公司重视技术的文化和机制,让黄益人的才华施展得以走向顶端。黄益人回忆道:“思科常有技术交流,我们叫‘Tech Talk’,常在礼拜五,由技术创始人来讲述重要的技术概念。”


受邀参加高端论坛



2001年,黄益人加入思科内部孵化的初创公司Andiamo,他开始从芯片设计涉足架构领域,在思科/Andiamo,他一共获得5项专利,其中Interlaken协议的发明成为行业标准,替换了SPI广泛用于网络芯片到芯片的互联。


经历了思科各岗位的锻炼,黄益人想去尝试做一些新的东西。2007年底,黄益人加入了前同事创办的SandForce公司。“它是第一家把SSD控制器真正做到极致的公司。”在此之前,压缩算法都由软件实现,黄益人第一个将其做到硬件加速器里面。这颗控制器相继卖给苹果、英特尔,在全球累计销量超过1亿颗。


在SSD领域大获成功后,SandForce公司被收购,黄益人开始了新的人生探索。2011年,在华为美国研究所的邀请下,他开始从事ST主控芯片,作为该项目的主架构师,他设计研发出了1812 SSD主控芯片架构,成为国内企业级SSD主控芯片翘楚,超越了英特尔、三星指标。


2011年底,他更是提出了智能网卡DPU的功能定义。他骄傲地说:“我提出的‘先进计算网络’,这应该是世界上第一个DPU的项目,我那时候提出来把虚拟机交换从软件卸载到网络接口芯片,并且实现多个网络协议的硬件卸载。”


2013年,他选择离开华为,创立了CNELabs,这家公司很快地获得了美国戴尔思科、微软、Seagate、三星和Micron等机构的战略投资。在这个公司,他带领团队做出了世界上第一颗Open Channel SSD控制器,获得了NVMoE发明专利,并在2015年做了第一个有原生以太网端口的SSD主控芯片。


连续几次创业成功,投资人朋友纷纷劝他再创业。但黄益人似乎已经走到了一个无所求的阶段,他不想再重复自己已经探索过的版图。朋友也懂他,劝说道,“你在梦中就能把SSD做出来,你能不能去干点别的?”


这时,黄益人想起了自己曾经提出的“先进计算网络”。2011年他提出时,这只是一个概念,眼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的数据对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不能让它广泛落地呢?


在和微软、EMC、戴尔、谷歌合作开发企业级和数据中心级的SSD主控芯片中,黄益人团队熟悉了企业级和数据中心级的大芯片要求,认识到相关的软件开发和系统开发测试的整个过程,需要和客户紧密的合作。而随着中美半导体工业分离,中国大芯片需求量剧增,黄益人决定回到中国,“真正把大芯片落地在中国客户应用场景中。”



创办益思芯:要成为中国的Broadcom



2020年7月13日,益思芯公司正式成立。之所以取这样的名字,黄益人解释道:“益,是我名字里的益,益在中文里是好处或者更多的意思;思,是思考的意思;芯,指的是大芯片


在深入研究了国内大芯片行业格局之后,黄益人发现除了他之前立项的1822智能网卡,以及阿里神龙智能网卡,DPU在国内尚属空白。基于对DPU和大数据服务中心的深厚认知,他决定将产品聚焦DPU领域。


在芯片行业30多年积累,让他迅速完成了资金和人才准备。益思芯团队核心成员大多毕业于国内外名校,并在思科、Marvell、ARM中国、诺基亚、博通和CNEX有过多年的工作经历,在网络、交换、存储等大芯片设计验证方面具有很丰富的经验。对于团队管理,黄益人非常认可马斯克的观点,“CEO需要解决大家不能解决的问题,做最后一个可以消化玻璃的人,遇到问题我们会群策群力,最难的问题我也会一起来解决。”


团队磨合很快,一年内按照客户需求交付了技术领先的P4可编程DPU产品。2021年5月,益思芯完成第一款SMARTNIC硬件Ready;10月,交付了国内首款DSA的P4可编程的OVS加速引擎;2022年初,益思芯DPU产品在客户的云数据中心通过了兼容性和性能指标测试,达到了客户的上线标准。


▲公司团队


黄益人表示,在国内的同类公司中,益思芯第一个开发交付了自己的DSA架构的动态可编程的P4引擎,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VLIW的ISA,做到完全动态可编程,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我们的特点是走完全自主可控的开发路线,并且瞄准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和产品。”


团队实力与产品交付时的优异表现,让公司广受资本青睐。2021年8月,益思芯完成了Pre-A轮融资,由联想创投、栎芽资本联合领投,励石创投、鼎心资本、东方富海和一旗力合跟投。这轮融资加速了益思芯科技在DPU芯片、智能网卡领域产品的开发进度和落地。


▲入选毕马威中国“芯科技”新锐企业50榜单


王小波曾说,“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对黄益人而言,他一直遵循早年的志向,然后在此原则上不断做出抉择,以惊人的意志不偏不倚地完成了最初的梦想。从业30年,黄益人历经行业的大风大浪,从Mainframe计算转型到个人电脑计算,从个人电脑计算转型到网络交换的计算模式,从传统硬盘到固态硬盘转型。每一次转型他都在做着新兴技术的开发,而其中知识脉络又一脉相承。


相比“发明家”这个抽象的梦想,他现在已经能更具体地看见未来,“现在是一个异构计算和大数据的时代,DPU的作用将在这个时代凸显。随着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落地成为刚需,DPU将广泛应用于边缘计算、边缘云。”而对于益思芯的发展,他很坚定,“DPU是益思芯在大芯片领域的切入点,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为通信、互联网行业提供领先的存储与网络数据处理器芯片的解决方案,成为一家具有国际领先技术,以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并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的高科技创新公司。我们要成为中国的Broadcom。”


来源:张通社
编辑:今日漕河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