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纯生物:本土制药级一次性技术产品如何参与全球竞技

收藏
关键词: 制药生物
资讯来源:同写意
发布时间: 2022-09-28


8月底,上海市发布了“2022上海百强企业”,乐纯生物上榜三项:“上海百强成长企业100强”、“上海新兴产业企业100强”及“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其中,在百强成长企业中排名第一。这究竟是一家怎么样的企业呢?



1
一场从外企精英到本土创业者的华丽转身

当写意君走进乐纯生物的时候,乐纯生物联合创始人、CEO王逢已经在开放办公区“等候”,后来才知道在“共享区域”办公就是他的日常状态。而他的这种办公方式和他的第一份工作有关。


王逢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第一份工作即进入全球知名的膜过滤产品供应商密理博(Millipore)公司。在这家生物制药上游顶级公司,从技术支持岗位做起,再到“实现业绩增长8倍”的业务骨干,王逢用将近7年的时间,打下了扎实的行业和职业功底。


密理博的企业文化给王逢带来了长久影响,他举了个例子,“在 Millipore没有corner office,高管也没有自己的私密空间。公司就是谈公事的地方,高管的特权也不过就是多几个凳子而已。” 


2010年,默克收购密理博,成为当年行业内的轰动事件,而王逢也再次看到了全球生命科学上游领域的未来机会。





乐纯生物联合创始人、CEO 王逢


另一家巨头赛多利斯(Sartorius)是王逢职业生涯第二站,履职Sartorius Bioprocess事业部总经理期间,他带领团队实现了5倍的业绩增长,销售数字上亿欧元。


2011年,乐纯生物成立。彼时,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已经开始显现出巨大生命力。王逢十分认同乐纯生物创始人秦孙星对国内生物制药一次性耗材市场的判断,二人创业理念不谋而合,王逢作为联合创始人加入乐纯生物,完成从跨国企业职业经理人到本土创业者的转身。


“我们当时只有一个非常小的工厂在松江,就两层,大概1400平方米。”王逢回忆说,“虽然小,却是中国最早一批从事生物制药一次性耗材、工艺及设备研发与生产的上游公司。”


那些年,国内生物制药产业刚刚起步,很多如今成规模的终端制药大客户,在当时也都还是小公司。十年来,全球生物制药快速发展,给本土一次性生物技术公司带来机会。尤其最近三年,乐纯生物实现全面高增长,产能、客户量、销售市场均呈现放量上升。


这种增长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抗体类生物药的纷纷上市,客户产品的商业化对耗材的需求量呈指数级上升;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灭活、重组蛋白类、腺病毒载体、mRNA等疫苗生产和研发的需求剧增,推动着一次性耗材和设备加速进入不同的疫苗生产平台。


乐纯生物抓住了机会,合理布局产品体系、坚持核心材料科研攻关、新产品加速推向市场, “最自豪的是自研成功关键膜材LeKrius®膜。”



LeKrius®一次性生物工艺薄膜



2
一款可以和国际巨头较量的自研产品

LeKrius®一次性生物工艺薄膜是本土公司对上游卡脖子技术的战略性突破。“Le代表乐纯生物,而Krius则取自希腊语生长之神Crius的谐音,寓意这款膜材优秀的工艺性能。”王逢如此解读对LeKrius®的厚望,“它改变了我们这个行业核心原材料被进口垄断和卡脖子的状态。我们实现了完全的自主研发、本土生产,更关键的是,性能上实现了质的突破。”


据公开参数,LeKrius®膜与赛多利斯同类产品比较,性能方面各擅胜场,“总体来看,互有超越,也互有略逊于彼此的地方。”


业内曾流传一个小“八卦”——某跨企曾拿到LeKrius®膜送到总部分析,结论认为与他们的产品性能非常接近。事实上,这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际巨头近年来对崛起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重视,而这种“重视”,也恰恰佐证了本土公司的实力。


乐纯生物LeKrius®去年12月一经推出,就快速占领了市场,王逢认为主要是几方面原因:


一是乐纯生物研发团队经验丰富,在产品上市前就做了充分的数据测试,而这些测试数据让客户信服。


评价一个膜的性能有许多指标,物理特性方面包括膜的厚度、透明度、延展性、柔韧性、耐穿刺性等,测试结果显示,LeKrius®具有很高的抗折痕、抗揉搓、抗穿刺能力,持久耐用,能有效降低漏液发生概率。


测试还包括溶出物、析出物。乐纯生物自有的高配置实验室可以帮助客户完成测试及验证服务。


在膜材料性能优异的前提下,成本降低成为LeKrius®的另一大优势,与进口产品相比,可减少30%-40%左右。


产品方面,乐纯生物去年12月也配套推出LePhinix®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在王逢看来,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代表了一次性产品设备的顶层实力,乐纯生物LeKrius®膜材制作的一次性生物反应袋和LePhinix®一次性生物反应器配合使用,可以达到优异的细胞培养性能,在生物制药企业通过了CHO细胞、Sf9昆虫细胞、293细胞等的培养测试,细胞活率、滴度表达等性能指标非常好。



LePhinix®一次性生物反应器


根据公开产品信息统计,LeKrius®是目前全球极少数未检出Irgafos 168塑化剂及其降解物的薄膜。王逢解释,Irgafos 168的降解物对细胞生长存在负面影响,其含量越高,对细胞增长的抑制越强。截至目前公开可查信息,在LeKrius®系列产品面世之前,即便是国际顶级公司的产品,也只能做到Irgafos 168塑化剂含量极低,而不能做到完全没有。


LeKrius®的膜材还使用了乐纯生物的自研技术——隐形技术夹层。利用该技术,LeKrius®膜厚度达400 µm,但却只有三层。而其他同类产品大多数需要七至九层,厚度可能还没达到400 µm。而层数减少,使用的胶水一类的材料就少,可提取物和浸出物自然也少,意味着对细胞生长的影响也少。


乐纯生物不断地投入研究原材料,特别是膜材料研究,“今年投了数千万,同时我们还在波士顿建了研发中心。”王逢表示,他希望乐纯生物明年或后年能再拿出一个在膜材料领域、能和国际巨头较量的产品。



3
一个“只做一次性技术产品设备”的战略焦点

LePhinix®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和LeKrius®系列耗材是乐纯生物两个标杆产品系。除此之外,乐纯生物在一次性技术领域布局了完善的产品管线,目前已覆盖生物制药培养、发酵、过滤、纯化、灌装等全段需求。


“乐纯生物的战略是只做一次性技术产品。”王逢强调,“有耗材,才有设备。”基于在材料领域的研究积累和耗材领域的先发优势,乐纯生物采取了“耗材带动设备,设备支撑服务”的策略,“乐纯生物不仅仅是一家耗材供应商,耗材、设备、解决方案及服务,构成了我们的综合能力。”


为什么坚定地选择了一次性生物技术?


在王逢看来,一是由于技术的革新,单位体积的表达滴度在快速提高,生物药的生产体积持续缩小,这意味着企业不需要那么大产量的设备。二是从生物新技术来看,如CGT、mRNA等技术,更是小规模生产。一次性技术高效、灵活、封闭、便宜、节能的优势,能够提高药企的申报及生产效率,其较低的资金成本和较高的灵活性也更有利于药企的产能及风险管理,在中小规模生产时具备更大的优势。


“我们现在以一次性囊氏过滤器为主。”选择了一次性技术这个赛道,王逢反而觉得“没那么卷”。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还是采取从国外进口核心配件再组装的方式,真正拥有制药级深层过滤器产品和研发能力的企业数量极少,乐纯生物是其中之一。



LeSiever®囊式除菌级过滤器



乐纯生物从基础材料到过滤器成品,均已实现自研自产。“从0.1µm到100µm可任意选择,做出适应不同种类、不同应用的过滤器。”



4
一架全球化“未来战车”

潜行十年,乐纯生物进入2.0时代,国际化战略正式开启。


“一次性技术是发展趋势,全球的应用会越来越多。”但要做好一次性技术的产品设备,需要做定制,要求离客户近,反应快。而手握原材料核心技术的乐纯生物,可以放心地将工厂设在国外任何地方。


“就像西装的所有原材料都由我来供应,无论是扣子、领子、内衬、毛料全是我的,那么它在哪里做西装都可以。”王逢用了一个形象比喻。


也正因如此,乐纯生物还会继续在膜材料领域努力突破。


目前,以膜材料为底层技术的几类产品,包括过滤器材、超滤、除菌过滤、除病毒过滤等,都是国内生物制药产业链公司的难点。这当中最难的是除病毒过滤,是真正“卡脖子”所在,目前完全卡在欧美手中,国内很多公司还处于“试验性产品”阶段。


“我们接下来将重点攻坚两个方向,一个是中空纤维,一个是膜制品。”王逢很坚定,但他也坦承,“实际上的进展、遇到的困难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但只要坚持,中国本土企业这一课一定会补足、甚至超越。”


王逢表示,将膜材料和工艺磨合到一个很好的程度,降低膜的废品率、提高批间稳定性,“德国经验是用了5-7年,美国经验是需要设置多点工厂,宁可产能有剩,也要保证有可替代的生产线。”


困难是存在的,但幸运的是,国家目前鼓励这类“硬科技”的研究。乐纯生物就承担了多个工信部及科技部项目研究,“国家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地市级的项目都有,并且有切切实实的资金支持。”王逢说,来自政府层的支持也让企业更有底气。


在中国先进制造兴国的大背景下,上游原材料自主可控迫在眉睫。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也促使生物制药公司愈发重视供应链安全,为制药装备耗材国产化带来历史性机遇。可以期待,以乐纯生物为代表的细分领域龙头供应商,将推动越来越多的本土创新产品走向国际,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