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妈催我生娃,说是防乳腺癌,是真的吗?”
“云南人吃蘑菇才不得乳腺癌的,对吗?”
2021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全球癌症报告》显示,2020年,乳腺癌正式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面对大量的乳腺癌患者或者高危人群,作为肿瘤医生的你,是否被问及一些冷门但确实需要回答的乳腺癌防治问题呢?
今天这几个关于乳腺癌防治的冷知识,相信你一定能用到!
更年期是每个女人都要面对的一道坎。除情绪暴躁、潮热等等更年期常见症状外,有些女性在更年期时还会出现痤疮、秃顶等男性化的症状,甚至嘴唇上长出淡淡的胡须!

这其实是因为女性的卵巢在分泌大量雌激素的同时,也会分泌少量的雄激素。女性绝经后,其卵巢的雌激素分泌戛然而止,而雄激素分泌却仍会持续一段时间,故而造成体内雄激素水平的相对升高。
除了造成男性化症状外,绝经后的雄激素水平还被发现和乳腺癌风险有关。牛津大学的SandarTin Tin等人在分析了133294名绝经后女性的随访数据后发现,绝经后女性的血液雄激素水平每增加0.5 nmol/L,乳腺癌风险增加18%!
因此,医生应建议正在更年期且出现长胡子现象的女性,一定要定期做乳腺癌的筛查,防患于未然。
云南是我国乳腺癌发病率最低的几个省级行政单位之一,约只占天津发病人数的一半,这可能跟云南独特的饮食习惯——吃蘑菇有关。

云南人爱吃菌类,冒着中毒的风险也要吃,还吃出了一首黑暗童谣:
“红伞伞,白杆杆,
吃完一起躺板板,
躺板板,睡棺棺,
然后一起埋山山”
时常会有因吃菌类中毒的新闻登上热搜。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云南省吃菌类中毒致死人数比新冠死亡人数还要多。
近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John P Richie等人调查了吃蘑菇和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发现,吃蘑菇和乳腺癌风险的显著降低相关。吃蘑菇最多的人要比吃得最少的人,乳腺癌风险降低35%!
但是,如果你想通过吃蘑菇来预防乳腺癌的话,还是要注意蘑菇中毒的问题。要做到尽量不去采食野生菌,就算一定要采食野生菌,也要注意下面这个三“熟”:
吃的最常见要熟悉;
吃的要煮熟;
去医院的路要熟。
现在的家长,孩子没结婚的时候催结婚,结了婚催生娃。催生理由中时常会包括一条:“生了孩子不容易得乳腺癌”。
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答案是,有,但有些片面。
因为怀孕产子在不同时间点上对乳腺癌风险的影响是不同的。
北卡罗来纳大学的Minouk Schoemaker等人在调查了889944名女性平均10.8年的随访数据后发现,长期来看,怀孕确实对降低乳腺癌风险有积极作用,但在怀孕后约20年内,经产妇的乳腺癌风险其实是升高的。
相比于未产妇,经产妇的乳腺癌风险在产后4.6年达到高峰,比未产妇高了80%,而后逐渐下降,在产后23.6年时与未产妇相同,到产后34.5年时则比未产妇低23%。
而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乳腺癌风险的变化趋势是相似的。乳腺癌风险在产后4.9年到达高峰,比同样有家族史的未产妇高82%,之后逐渐下降,但风险始终比有家族史的未产妇高。
癌症患者只会死于癌症本身吗?并不是。
尤其是乳腺癌这种治疗效果比较好的癌症,有不少患者是死于癌症之外的原因。
芬兰坦佩雷大学的Sushmita Katuwal等人就调查了芬兰1971~2000年间共50481例乳腺癌患者的死亡原因。
截至2012年12月的随访记录中,这些乳腺癌患者里有30481例死亡,其中12626例是乳腺癌以外的原因造成的,占比41%。在绝经后的乳腺癌患者中,这一比例更高,达到了48%。
这些乳腺癌之外的死因中,心血管系统疾病占据首位,造成了6108例死亡,占比48.4%,其次是乳腺癌之外的恶性肿瘤,造成2558例死亡,占比20.3%(详见下图)。
相较于未患乳腺癌的人群,乳腺癌患者因其它恶性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和自杀的死亡风险分别升高了10%、17%和51%。其中,恶性肿瘤里胃癌死亡风险升高的最多,比一般人群高了43%。而且,在绝经后女性中,乳腺癌患者因痴呆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