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程昊红
出场分享的公司处于不同阶段,关注不同领域,有着各自独特的策略,呈现出更多样化的视野,带来了丰富的思考维度。
Part1 从科研到临床
前沿科学的转化往往是创新药开发的基础,从科学发现推动到临床的过程中有不少的挑战,这一备受关注的话题成为会议第二天首个讨论焦点。和誉医药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陈椎,亦诺微医药董事长兼CEO周国瑛,岸迈生物创始人兼CEO吴辰冰,复宏汉霖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医学官朱俊这些有着丰富前沿科学转化经验的专家以及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徐佳熹分享了“从科研到临床”的经验和观点。

他们讨论的话题集中在工作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包括如何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做好临床研究,如何找到合适的首席医学官(CMO),如何平衡新型技术平台应用的效率与成功可能,如何利用新技术提升临床效率以及中美双报过程中如何协调临床进展。
上市及JPM中国公司随后进行了路演。




Part2 创业的痛与快乐
很多生物技术公司的创业历程都充斥着曲折的故事,这些创业历程既是对行业环境具体而微的反映,是企业策略与意志的考量,对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的创业公司也是一种有益借鉴。上午同时进行的另一场圆桌论坛即围绕创业的痛与快乐。有着丰富创业经验的“老兵”冠科美博主席、首席执行官余国良,思路迪医药首席执行官龚兆龙与第一次创业的应世生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在琪,刚迈出重要的创业一步的炎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邓天敬参与到深度的交流中。

他们以真实的经历剖白创业中碰到问题如何调整,如何克服孤独感,如何在策略上实现真正的差异化,也分享了在创业过程中获得的快乐与促成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临床阶段非上市公司随后进行了路演。





科越医药首席商务官及中国区总经理何奇志分享了公司创业历程及专注在补体疗法领域开发创新产品的策略。


Part3 如何估值创新
随着越来越多生物技术公司在港交所和科创板上市,估值逐渐成为整个创新产业链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对于有上市计划的公司而言,估值的话题始终牵动着他们的神经。
下午进行的圆桌论坛中,作为第一线观察者,兴业证券资深分析师、港股医药负责人蔡莹琛,开拓药业首席财务官卢燕,复宏汉霖首席财务官兼副总裁李鑫磊,诺诚健华首席财务官童少靖,天境生物首席财务官朱杰伦纷纷分享了有关估值创新的CFO视角与观点。

话题围绕着license in时如何建立估值模型,如何给早期创新品种、创新公司的人才、技术平台、专利以及BD能力进行估值,同时以具体实例深度解读了估值需考量的各项关键因素。
上市及JPM中国公司随后进行了路演。





诺诚健华首席财务官童少靖介绍了公司整体策略和未来计划。


Part4 早期创新技术

近年来,创新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更多生物技术公司创立。最后的环节正是这类早期生物技术公司的路演。这些处于早期阶段的创新技术公司呈现出多样的生态,关注的技术方向囊括了基因治疗、影像、AI、程序性细胞坏死等前沿领域,临床应用的范围则包括肿瘤、中枢神经疾病、慢病等。

天泽云泰首席执行官赵小平分享了公司的创业历程和专注基因治疗的策略。

透彻影像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王书浩介绍了数字化与智能化赋能的肿瘤精准诊断一体化解决方案。

剂泰医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赖才达介绍如何利用AI技术驱动新药制剂开发。



德睿智药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牛张明介绍了公司AI驱动药物研发的策略。


领星生物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许强介绍了公司如何打造个体化医疗方案。


思迪奇市场总监周迎春分享了公司精准用药的血液检测平台。

蝶岸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营销官汤晓慧介绍了公司关注自身免疫疾病的医疗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