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宇药业再冲IPO另一面:填补皖北抗生素原料空白的“大型国企”去哪了?

收藏
关键词: IPO抗生素药业
资讯来源:和讯
发布时间: 2020-10-13

论一个国企的消失。


文|翠鸟资本

它又来了!

日前,证监会官网更新了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宇药业”)招股书,而这已经是新宇药业第三次冲刺IPO。

三年前,新宇药业就曾提交过IPO申请,但未获通过。去年6月,新宇药业再一次冲刺IPO。然而,其保荐机构之一的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卷入*ST康得财务造假丑闻,也让新宇药业牵连其中,IPO因此暂停。

然而,运气欠佳的新宇药业第三次冲击IPO的时点,看起来也不理想,而其发展历程所涉及的国企改制故事,似乎并不简单。

业绩暴跌

招股书显示,2020年上半年,新宇药业业绩大幅下降,实现营业收入1.71亿元,同比下降31.59%,预计前三季度将实现营业收入2.29亿元-2.34亿元,同比下降35.7%-37.06%。

其实,摆在新宇药业前面的IPO障碍,不只是业绩下降。翠鸟资本发现,公司本身有很多隐性信息值得玩味,或许这可能是造成其上市之路不顺畅的隐性原因。

有意思的,是在招股书中短暂“露脸”的皖北制药厂。

资料显示,新宇药业成立于2000年,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生物产业园,以研发生产微生物药物为主的综合性制药企业,是国内抗生素原料药主要生产商之一。

公司主营业务为研发、生产及销售微生物药物及其衍生物产品,主要产品为盐酸林可霉素原料药、克林霉素磷酸酯原料药、盐酸克林霉素原料药和硫酸新霉素原料药等。

招股书显示,新宇药业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孟新华,持有公司股份3936.92万股,持股比例43.74%。

根据资料,孟新华生于1954年2月,大专学历, 经济师。1970年12月至1976年3月,在部队服役;1976年3月至1990年7月,历任宿州市矿山机械厂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1990年7月至2000年3月, 历任皖北制药厂车间副主任、主任、生产处长、厂长助理兼党委委员、副厂长兼党委副书记、厂长兼党委书记;2000年4月至今,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改制

从孟新华的简历来看,有一个关键节点是2000年。

根据招股书中显示,新宇药业的前身——皖北药业,正是成立于2000年4月18日。

那么皖北药业和皖北制药厂是什么关系呢?

从招股书中可见,皖北药业是由皖北制药厂联合孟新华等 20 名自然人以发起方式设立的企业。

在公司设立前,皖北制药厂主要从事原料药生产和销售,其主要资产为设立公司时所投入的相关资产,即原料药生产所需的研发及生产设备、土地使用权、厂房等,实际从事的主要业务为原料药生产和销售。

皖北药业成立时,其主要资产为主要发起人皖北制药厂投入公司的资产,实际从事的主要业务为原料药生产和销售。

招股书中称,作为皖北药业的发起人,皖北制药厂以其经营性净资产投入发行人,不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主要资产为持有的发行人股权,实际从事的主要业务为对发行人的投资。改制后,皖北药业承继了皖北制药厂的业务,改制前后业务流程未发生变化。

这意味着,通过改制的方式,皖北制药厂完美地将资产、生产、销售都放入到了皖北药业,也正是后来的新宇药业中。

为何2000年要做这个举动呢?翠鸟资本从一份1998年的材料中找到了蛛丝马迹。

在1998年的《决策》期刊中,刊登了一篇名为《找市场、练内功、抢占制高点——记扭亏解困的安徽省皖北制药厂》的文章。

文章中提到“始建于1988年的国家大型企业安徽省皖北制药厂是省医药管理局为填补皖北地区抗生素原料要生产空白而布局建设的。1990年12月正式投产,拥有资产1.4亿元。”

“皖北制药厂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因不适应曾一度陷入困境,成为宿县亏损大户,两次被迫打了停产报告。”

这篇文中提到,在1997年调整厂领导班子后,皖北制药厂第二个月扭亏为盈,1997年创产值1.2亿元,实现利润107万元。

结合2000年的皖北药业成立来看,也就是说,作为大型国企的皖北制药厂,在一度亏损到要停产的情况下,刚刚盈利三年,便急于将这份资产注入到新的公司去。

随后的过程大家也清楚了,2003年8月15日,皖北制药厂注销,新宇药业与其不再有关联关系。

国企的消失

重点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新宇药业的前身皖北药业刚成立时,皖北制药厂持股可是达到80.51%的。

但一步步,从2003年开始,皖北制药厂将所持股份转给了孟新华等自然人。而后,一些自然人的股权陆续由孟新华承接或受让。

通过不断受让自然人、信用担保集团、工业投资等所持公司股份,孟新华的股权一步步增多,并且从2010年以后陆续通过增资等方式,最终达到了目前的持股43.74%。

回顾消失的皖北制药厂和新宇药业股权沿革的历程,不禁让人感慨。

那个成立之初就拥有9个生产车间,一个制氧分厂,一个医药研究所和质量检测中心,及由厂控股的中奥合资企业的“大型国企”,怎么就一步步的“不见了”?

那个曾经作为安徽省医药管理局为了填补皖北地区抗生素原料生产空白而布局建设的皖北制药厂,从1990年就拥有1.4亿资产到销声匿迹,也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翠鸟资本。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