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年,来了又走!C“X”O回归跨国药企背后,Biotech加速分化,百家药企裁员潮

收藏
关键词: 国药裁员药企
资讯来源:E药经理人
发布时间: 2022-04-21

到底什么能为Biotech留住人才?自吴晓滨开始,跨国药企高管流向Biotech似乎成为一种趋势,赵萍、薄科瑞、罗永庆纷纷去向Biotech。但是这些Biotech能否最终留住他们的C“X”O,是每家Biotech需要回答的问题。

与跨国药企多年形成的良好组织架构不同,大多数Biotech都处于团队快速发展阶段,组织架构初步形成,正是添砖加瓦时。关键高管的来和去都能对Biotech的业务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到了C“X”O的层面。
人才的变动,包括高端人才的变动,在行业蓬勃发展期显得尤为频繁,这一阶段伴随业务的迅速增长人才也能得到迅速提升,同时外部机会充分。中国的创新药正处于这一时期,但由于大环境整体偏弱,创新药企发展趋向于“二八分化”,高端人才流动趋势中也会展现这一面——从小的Biotech回归到大的药企。同时,对于普通人才并没有那么多选择,他们或许正在成为“裁员计划”中被裁的那些。

01

回  归

10个月前,箕星药业突然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有两件事情:一是找来了原默沙东中国区总裁罗万里当CEO,二同时完成B轮融资。
当时,箕星药业的创始人兼董事长Roderick Wong表示,罗万里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制药领导者之一,他在组建优秀团队,以及将中国患者急需的创新药物引入中国市场方面拥有卓越的专业知识。“我们非常期待罗万里先生带领箕星走向未来”。
罗万里也表示,“箕星拥有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不断拓展的药物管线和才华横溢的团队,所有这些都是使箕星成为我的最佳选择的原因。我期待在帮助公司实现强劲发展的基础上,将这些创新疗法带给我们的患者。”
不过10个月后的今天,曾经的盟约已经不再。
4月21日,默沙东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Robert Davis宣布了一个重大人事任命,罗万里(Joseph Romanelli)将于8月份回归默沙东,领导默沙东人类健康国际部,并加入默沙东执委会,直接向CEO汇报,自2022年8月1日起生效。
据医药代表报道,罗万里上任后,base在瑞士,将负责默沙东在美国市场以外100多个市场的人类健康业务,默沙东人类健康业务包括肿瘤、疫苗、院内专科医疗和普药业务,这是一个不断增长的高达220亿美元规模的业务,拥有1万4千名员工,当然也包括默沙东中国。
罗万里是默沙东的老人。在默沙东服务了25年,并在2016年至2021年期间领导了该公司在中国的工作,这一期间他主导了20多个产品的上市发布,包括K药和HPV疫苗。默沙东在中国的收入在跨国公司中也从第7位上升到第2位。
罗万里辞任后,由箕星药业临时首席执行官Peter Fong接任。 值得关注的是,箕星药业官网显示,自公司2019年成立以来,Peter Fong一直担任箕星药业的临时首席执行官,并是董事会成员之一。
Peter也是RTW Investments的高级董事总经理、以及创业孵化主管。在加入RTW之前,Peter曾作为创新团队的成员在Flagship Exponential工作。在这一职位上,他领导了四家Flagship企业的创建和融资,同时担任每一家Flagship企业的临时首席执行官。
CEO和临时CEO同时存在,利与弊只能由当事人来评论。
在不到一年的任职时间,罗万里也为箕星做了不少事。 比如扩大了箕星与Cytokinetics公司的合作关系,在中国开发后者的心衰药omecamtiv mecarbil。最近,他还带领箕星与LENZ Therapeutics达成了两种老花眼候选药物的授权协议。
无独有偶,两个月前,去向君实生物担任首席商务官(CCO)的钱巍也回归了原公司——罗氏制药中国,统一负责罗氏肿瘤领域的工作。君实生物是钱巍职业生涯中第一家内资药企,然而任职时间不足5个月。
包括钱巍的现任上司罗氏中国区总裁边欣,曾在西安杨森工作了13年,从西安杨森离职后在百济神州(当时担任CCO)短暂停留了不到1年,又回到了跨国药企。更早一点,默沙东中国研发中心的李正卿2019年曾离开默沙东加入歌礼,同年又回归了默沙东。
高端人才为何在Biotech待不住?一位资深医药行业猎头表示,职业是双向选择,通常一年之内的变动都是不太合适。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一是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将加速分化,给企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二是平台,企业的文化和基因、公司的发展现状、上市后的市值表现、在研产品实力;三是个人因素,能力和心态接不接得住。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前述人士建议,首先企业必须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才,药企HR必须和管理者共同构建人才画像,是选择来自单纯跨国药企人才,还是来自跨国药企但又在国内民营企业试炼过的人。现在Biotech也在尝试阶段。二要调整心理预期,心态要摆正,给予人才更充分的耐心,而不是着急求结果。

02

愈演愈烈的裁员潮

一时的行业低潮对高端人才而言或许还有回旋的余地,对于更多的普通医药人来说,并没有太多选择,他们对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如高管层,主动变动之外他们更大的风险来源于“裁员”。
有媒体根据目前已公布年报统计,2021年国内近200家上市医药企业中有约四分之一的企业的员工总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近来企业裁员的消息也被不断报出:有企业将产品管线一线人员裁撤地区经理降级;拥有新冠疫苗的一家企业因为产品迟迟无法上市将大区基本被裁光;还有一家外资药企宣布解散在中国区的销售团队......
不只国内,在海外低迷也正让生物科技行业迎来一股裁员潮。
 美国知名生物科技媒体Fierce Biotech表示裁员潮正在冲击特别是中小型的生物科技公司,越来越多的公司宣布他们将解雇员工,甚至高级管理人员也未能幸免。
据统计Fierce Biotech截至4月19日已经有约42家企业宣布过裁员计划,并且数目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2022年的前两个月,每月宣布裁员的企业数目还仅有个位数(8家和5家),不过其中不乏明星企业。
1月,BeyondSpring在核心产品普那布林NDA被美国FDA拒绝后,宣布将其美国员工减少35%。
同样是1月,第一三共宣布关闭其在2011年以9.35亿美元收购的美国子公司Plexxikon的所有业务并裁掉约60名员工。
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Zymeworks则新CEO到任的第一时间宣布开掉半数高管,并在2022年底前至少裁员25%。
而处于临床阶段的微生物组公司Kaleido Biosciences则更加“雷厉风行”,1月Kaleido宣布裁员30%,三个月后更是直接宣布立即关闭并停止公司所有正在进行的业务、解雇剩余员工,并从纳斯达克交易所退了市。
2月Gemini Therapeutics宣布一次性裁员80%,其后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带着24名员工一起离开。
到了3月,宣布裁员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前两个月的数目之和,达到17家。4月刚过去一半也已经有12家公司公布裁员计划。
除了明星企业,更是不少制药巨头也在其中。
在经历备受争议的阿尔兹海默症药物Aduhelm 艰难上市并商业化受挫的动荡九个月之后,渤健3月份宣布计划裁员以节省开支。根据STAT News的报告渤健的裁员计划可能涉及近千名员工。
吉利德也宣布在新泽西州的前免疫医学总部解雇114名员工,而这里正是吉利德2020年以210亿美元收购的肿瘤药物公司Immunomedics的前总部。3月默沙东也宣布裁掉在去年刚刚以115亿美元收购的Accleron的143 名员工。
法国制药巨头赛诺菲关闭了位于纽约州的一家工厂,并在此前宣布2022年会在全球裁员6000人。4月诺华也宣布计划在全球范围裁员数千人。
对此,Moderna 前HR负责人Eric Celidonio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预计未来行业会有更高的裁员率,并特别提醒对更容易出现“失败者”的biotech公司警惕。而这似乎也给经历资本寒冬的国内医药企业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