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索及丨幸兵、王海军教授谈肢端肥大症规范治疗与兰瑞肽ATG临床价值

收藏
关键词: 治疗临床
资讯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发布时间: 2021-06-30

今年3月1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正式落地执行,其中肢端肥大症治疗药物——醋酸兰瑞肽缓释注射液(预充式)(以下简称兰瑞肽ATG)纳入医保目录引起了众多神经外科专家的高度关注。为提高领域内临床医生对罕见病的关注和重视,加强肢端肥大症诊疗的多学科合作并分享临床治疗经验,本刊特邀北京协和医院幸兵教授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海军教授接受专访,以神经外科专家的视角探讨肢端肥大症规范诊疗和药物治疗的发展。以下为采访精要,诚邀您共赏。





王海军 教授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垂体瘤诊治中心主任

广东省医学重点实验—垂体肿瘤研究实验室主任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第三届专家委员会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精通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主攻垂体肿瘤等鞍区肿瘤发病机制、生物学特点及治疗研究

对鞍区病变的手术治疗有很深造诣


王海军 教授专访视频






幸 兵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协和医院垂体专业组组长
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专家、国际垂体协会会员
多个国内核心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专家
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其中SCI收录论文80余篇
从事垂体疑难病的临床工作20余年


幸兵 教授专访视频



目前我国肢端肥大症的发病率是怎样的?其治疗现状如何?


幸兵教授: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大,目前尚缺乏关于肢端肥大症发病率与患病率的权威数据。参考国外的统计学资料,肢端肥大症的发病率约为每年2.8~11.0例/百万人,患病率为28~137例/百万人。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罹患该疾病的患者未及时就诊或延迟诊断,因此实际发病与患病人群应该比以上数据更高。


肢端肥大症有95%~98%是由垂体生长激素瘤引起的,导致血中生长激素(GH)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升高,引起患者出现面容改变、手足肥大、血糖血脂升高、骨关节病等多系统代谢紊乱症状。


目前肢端肥大症诊疗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疾病的延误诊断,据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统计显示,肢端肥大症患者从开始出现症状到得到确诊的平均间隔长达76个月,约为6~7年;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医生没有经过罕见病诊疗的相关培训,对肢端肥大症的早期症状较难鉴别,另一方面是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在肢端肥大症出现早期症状时,如肢端肥大症心肌炎、呼吸系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性关节炎、代谢系统症状(糖尿病、高血脂)等各系统的症状,没有及时到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就诊,也会导致诊断的延误。我们现在提倡肢端肥大症MDT诊疗模式,就是希望相关科室能够重视肢端肥大症,给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其次是需要进一步提高疾病的规范诊疗和个体化诊疗,比如对于有多种严重并发症、肿瘤体积较大的患者,建议先进行生长抑素受体配体(SRLs)治疗,以缓解并发症、减轻麻醉风险、缩小肿瘤提高治愈率等;另外,目前临床统计显示,肢端肥大症治疗的生化治愈率约55%~60%,任何单一治疗手段都难以取得完全满意的临床疗效,因此我们更要提倡多学科合作,给每个患者提供个体化、定制化的治疗方案。



由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更新的《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指南(2020版)》即将发布,指南对肢端肥大症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能否请您就此谈谈在新版指南中药物在肢端肥大症治疗中的地位


王海军教授:要讨论任何一种治疗手段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首先需要明确疾病的治疗目的。肢端肥大症的治疗目的主要包括四点:第一,完全切除肿瘤或缩小肿瘤体积;第二,使异常升高的GH及IGF-1水平恢复正常;第三,消除或减轻因GH过度分泌而导致的全身多系统代谢紊乱;第四,尽可能维持垂体的正常功能。为了达到以上治疗目标,国内外专家共识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药物治疗和放射外科治疗等。


目前药物治疗在以下患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一,对于术前一般情况较差,特别是存在多系统合并症、不能立即手术的患者(如难治性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血糖异常等);第二,对于肿瘤体积较大,尤其是有海绵窦侵袭的患者,药物治疗能够有效缩瘤,提高全切除率;第三,对于术后生化指标未完全控制的患者,需要通过长期用药控制生化水平;第四,药物治疗可作为放疗过渡期的治疗选择。药物的长期应用与规范随访都至关重要。


随着兰瑞肽ATG成功进入国家医保报销目录,我想药物治疗将在肢端肥大症治疗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这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福音。



兰瑞肽ATG于2019年在国内上市,并在今年3月1日正式执行国家医保报销,其在国外已有多年临床应用经验。能否请您谈谈兰瑞肽ATG的特点和价值?


幸兵教授肢端肥大症的药物治疗,的确是术后GH水平未达标患者的有力治疗方案,能明显缓解肢大相关症状,降低生化水平,但根据中国肢端肥大症白皮书的调查,对于需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价格昂贵、取药途径不通畅和注射便捷性待提高等依然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药物费用占肢大治疗费用的68%,成为长期治疗的沉重负担。值得欣喜的是,兰瑞肽ATG的问世为患者提供了一种便捷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治疗新选择。最近发生的很令人高兴的一件事,就是兰瑞肽ATG正式进入医保报销目录,它是长效生长抑素兰瑞肽的预充式注射剂型,包括90mg和120mg规格,通过深部皮下注射达到缓释作用,我认为兰瑞肽ATG的最大优势主要在四个方面:第一,预充式注射方便,操作非常简单;第二,深部皮下注射,药物释放和吸收较快;第三,采用独特纳米管技术,药物浓度高,达到缓释长效的作用;第四,120 mg剂型可延长给药间隔至6或8周,患者治疗依从性更高。



幸兵教授专访小彩蛋



在外科治疗方面,手术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内分泌治愈,但有证据显示,肢端肥大症患者在术后存在近期治愈和延迟治愈的现象。如果患者术后出院前或术后三个月随访时生长激素接近但未达到正常水平(空腹或随机GH<1 ug/L,OGTT GH谷值<1 ug/L),但影像学未见肿瘤残留,临床中可适当延长观察时间至2年左右,以判断患者是否为延迟治愈。


在放射治疗方面,有患者担忧放疗会导致垂体功能减退现象,但事实上其发生率一般在30%~40%,并不是非常高,因此对于术后海绵窦残留且不适宜再手术或不能长期用药的患者,伽马刀、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都是可选的治疗手段,有效率在55%左右。



在肢端肥大症的主要治疗目标上,兰瑞肽ATG为肢端肥大症患者带来了哪些获益?


王海军教授:兰瑞肽ATG是纳米水凝胶剂型,去年在中国上市,其临床治疗优势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兰瑞肽ATG包括90 mg与120 mg两种剂量,可延长给药间隔至6~8周,为肢端肥大症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治疗选择。


其次,兰瑞肽ATG使用更方便,相较于既往的深部肌肉注射,兰瑞肽ATG通过深层皮下注射即可完成给药,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最后,在临床疗效上兰瑞肽ATG也非常不错, PRIMARYS等研究已证明,患者在应用兰瑞肽ATG后GH和IGF-1控制至正常水平的比例较高,治疗12周、24周和48周后,GH水平达标比例分别为62.4%、66.7%和77.8%,IGF-1水平达标比例分别为35.3%、41.0%和50.0%。同时,研究也证明了兰瑞肽ATG较好的缩瘤效果,在治疗第12周时,即有54.1%的患者肿瘤体积缩小≥20%。因此,在生化水平控制和缩小肿瘤体积方面,兰瑞肽ATG都体现了治疗优势。


后记:

随着2021年3月1日兰瑞肽ATG全国正式执行国家医保报销政策,肢端肥大症患者使用兰瑞肽ATG将切实体会到兰瑞肽ATG的疗效和方便性带来更优的治疗体验。兰瑞肽ATG于2019年12月18日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在手术和/或放射治疗后血液中GH和IGF-1水平仍然异常时,或不能进行外科手术和/或放射治疗的肢端肥大症的治疗,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延长给药间隔至每6或8周一次的生长抑素类似物。


编辑整理丨中国医学论坛报 可颂

审批码:SOM-CN-000753
有效期至2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