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分享|基因治疗AAV载体工艺开发策略研讨

收藏
关键词: 基因治疗
资讯来源:生物制品圈
发布时间: 2022-12-05

在过去的十年中,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基因治疗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2012年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了第一款rAAV基因治疗产品uniQure公司的alipogene tiparvovec(Glybera)用于治疗脂蛋白脂肪酶缺乏症;2018年,FDA批准了voretigene neparvovec-rzyl(Luxturna),这是第一个获得美国许可的rAAV基因疗法。如今重组AAV(rAAV)已经成为体内基因治疗递送的主要平台。截至2020年12月,有超过200种使用AAV载体(AAV1,AAV-2,AAV-6,AAV-7,AAV-8,AAV-9和AAVrh10)的研究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用于治疗不同的遗传疾病,如血友病A和B,囊性纤维化和肌肉营养不良等。

图1 AAV50年发展里程碑

AAV是一种小的,无包膜的单链DNA病毒,属于细小病毒家族中的依赖病毒属。最初于1965年被发现为腺病毒(AdV)制剂的污染物,后来在儿童中检测到针对不同AAV血清型的抗体后被鉴定为新感染者。作为一种依赖性病毒,AAV在没有辅助病毒(如腺病毒或疱疹病毒)的情况下存在复制缺陷。在潜伏期,AAV将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并保持休眠状态,直到发生混合感染并触发病毒复制。

野生型AAV(wtAAV)含有长度约4.7 kb的单链DNA基因组,其由侧翼为两个反向末端重复序列(ITR)的repcap基因组成。在后来的几年中,研究发现AAV基因可以在没有整合的情况下表达,并且通过反式提供repcap基因可以成功地将工程载体中AAV2 ITR之间的重组DNA序列包封到假病毒中。结果,工程化的AAV载体具有携带高达~4.7 kb的重组基因组的能力,并且可以使用不同的帽基因容易地假型化以产生具有所需组织趋向性的病毒体。与wtAAV类似,重组AAV具有低免疫原性和非致病性,而由于缺乏其他病毒元件,AAV载体基因组在宿主细胞中大部分保持非整合性。总的来说,这些特征使AAV系统成为体内基因转移和基因增强治疗的理想传递工具。

图2 野生型AAV基因组结构

基因治疗是一个多学科领域,在基因编辑,载体工程,纳米粒子和其他技术平台领域取得了重大创新。使用AAV载体作为基因递送工具的临床应用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已经有很长的成功历史。目前,AAV载体是体内基因治疗递送的领先平台。随着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的进步,携带CRISPR组分的AAV载体已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工具,其治疗潜力在体内和离体基因编辑中均得到验证。鉴于CRISPR工具箱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和不断扩大,AAV-CRISPR方法将扩大基因治疗策略的范围,为创新医学的新时代铺平道路。进一步改善工程化AAV衣壳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的性能对于简化任何类型的基于AAV的治疗剂的开发以提供治疗疾病至关重要,同时需要进一步确认在体内使用CRISPR的安全性以利用AAV-CRISPR系统用于基因编辑治疗的全部潜力。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认识这款基因治疗明星载体,12月12日晚上19:00-20:30,翌圣生物和宜明细胞将联合生物制品圈共同举办《基因治疗AAV载体工艺开发策略研讨》线上分享,共聚基因治疗AAV载体行业的资深专家,针对基因治疗AAV载体的工艺开发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采用基本原理讲解、案例分析和互动答疑等方式,围绕行业发展现状,对基因治疗AAV载体的开发策略展开研讨,共促基因治疗行业蓬勃发展。


嘉宾介绍








































张华 宜明细胞 研发总监

擅长原核发酵和细胞培养的工艺开发和大规模生产。在生物医药行业具有十多年从业经历,在合成生物学、蛋白类药物、多肽类药物以及单抗等领域具有丰富的工艺开发经验。现任职于宜明公司研发部,主导公司质粒发酵工艺以及病毒细胞培养工艺开发以及放大生产工作,完成多单 GMP 质粒、慢病毒、AAV 载体的工艺开发工作,在基因药物规模化生产以及IND注册申报经验丰富。

窦文超博士 翌圣生物 基因递送经理

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先在浙江工商大学从事纳米材料的合成和免疫检测方法的构建的研究,自行研发出彩色二氧化硅纳米微球,并首次将其应用于免疫检测领域,制备出可以应用于小分子,抗原抗体以及微生物的免疫层析试纸。后在西湖大学从事智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和应用研究,合成多种光响应液晶弹性体材料,并制备出多种形态的光响应液晶弹性体执行器。期间主持浙江省自然基金2项,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7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目前在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质粒,DNA和mRNA递送系统研发工作,主持阳离子聚合物和可电离脂质体的研发工作。

参考文献:
[1]He X, Urip B A, Zhang Z, et al. Evolving AAV-delivered therapeutics towards ultimate cures[J].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 2021, 99(5): 593-617.
[2]Riyad J M, Weber T. Intracellular trafficking of 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 vectors: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Gene Therapy, 2021, 28(12): 683-696.
[3]Wang D, Tai P W L, Gao G. Adeno-associated virus vector as a platform for gene therapy delivery[J].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19, 18(5): 358-378.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