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1年3月31日,基石药业(苏州)有限公司宣布,胃肠间质瘤(GIST)精准靶向药物阿伐替尼正式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携带PDGFRA外显子18 突变(包括PDGFRA D842V突变)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GIST成人患者。针对阿伐替尼国内获批,【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刘艳辉教授畅谈此次获批对于GIST临床实践的意义,并基于病理科角度分享了对于GIST基因检测的观点与建议。
刘艳辉 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医学部主任
《中华病理学杂志》及《诊断病理学杂志》编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病理学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女医师协会病理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基因检测分会常委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医学实验室ISO15189 技术评审员
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6)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主委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精准检测分会及血液病分会副主委
广东省临床基因检测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
阿伐替尼国内获批:福泽更多中国GIST患者,开启GIST精准靶向治疗新模式
刘艳辉教授:首先祝贺阿伐替尼成功在国内获批,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PDGFRA外显子18突变(包括D842V突变)GIST成人患者的治疗,为更多中国GIST患者带来福音,相信无论对于GIST患者还是临床医生而言,确实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
众所周知,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主要的驱动基因是KIT和PDGFRA。在临床治疗方面,作为实体肿瘤精准治疗的“标杆”,既往GIST的治疗模式以分线治疗为主,伊马替尼、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分别是GIST的一、二、三线治疗药物。但对于携带KIT和PDGFRA不同突变位点的患者,这些药物的疗效是有差异的,这就导致并非所有患者均能从按线数的标准治疗中最大获益。例如,PDGFRA外显子18突变的患者即对现有靶向药物不敏感,尤其是D842V突变的患者,有效率为零。令人欣慰的是,基于NAVIGATOR研究的结果,阿伐替尼在国内已经获批,在为这部分患者带来了生命转机的同时,也开启了基于基因分型的精准靶向治疗新模式,而基于基因检测的精准治疗已然成为GIST临床治疗的趋势。
从病理角度而言,规范的病理诊断和准确的基因检测是精准治疗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目前我国GIST整体的基因检测率不高,因此需要提高临床及病理医生对GIST基因检测的重视度,把基因检测作为GIST病理诊断工作的必要部分,在规范化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相关的工作,提高GIST的分子检测率,使更多的患者能够从基于基因分型的精准靶向治疗中获益。
基因检测是GIST精准诊疗的前提
刘艳辉教授:GIST是一种以基因为导向进行治疗的肿瘤,随着药物和研究的进展,基因检测的重要性愈发突显,其在疑难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预测靶向药物的疗效并指导临床治疗、预后判断等方面均扮演着重要角色。
具体而言,①在GIST诊断方面,如果在结合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的诊断基础上仍有困难时,加做基因检测,获得发生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的证据,可以帮助病理医生明确GIST诊断。
②基因检测有助于预测靶向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医生进行靶向药物选择、药物剂量的确定提供指导依据。例如,在临床治疗中,伊马替尼对KIT外显子11突变患者疗效最好,而KIT 外显子9突变患者的疗效不如外显子11患者,需要增加伊马替尼用量;而与KIT 17/18外显子突变患者相比,KIT 13/14外显子突变的患者对舒尼替尼更敏感;对于PDGFRA D842V突变患者,既往的靶向治疗药物几乎无效,若检测到该突变,则应首选已经获批的阿伐替尼进行治疗。
③基因检测还可辅助GIST的预后判断,有利于合理安排复查随访。例如,原发性PDGFRA突变的GIST呈惰性生物学行为,侵袭性更低,预后一般较好;而KIT基因突变的GIST,术后复发转移的发生率高于野生型GIST;且不同KIT突变类型预后也有差别,原发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中,发生缺失突变的患者较点突变/插入突变的患者预后更差,表现为更容易出现复发转移、伊马替尼治疗有效时间相对较短等。综合而言,基因检测在GIST诊疗中的地位已日渐凸显,其临床意义不容忽视。
责任担当:促进GIST基因检测规范化理念提升与落地,病理科义不容辞
刘艳辉教授:目前,国内外指南均一致推荐GIST患者行基因突变检测,但由于检测观念或检测条件的限制,GIST患者的基因检测率并不令人满意。如何进一步加强GIST基因检测规范化理念的提升与实践落地,病理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对于病理医生而言,首先要熟悉基因检测对GIST诊疗的临床价值,提升对GIST基因检测的重视程度,了解检测技术方法和规范化的检测流程,具备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的能力,以及和临床医生、患者的沟通能力;
其次,对于GIST基因检测本身,要建立从样本获取到检测报告的规范化检测流程,加强技术人员培训、规范操作,重视检测的质量控制,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病理诊断和基因检测是GIST临床治疗的前提,病理科还需要加强与临床科室的合作与交流,了解临床医生对于GIST基因检测的需求,同时让临床医生知晓如何支持和配合相关工作,针对临床关于病理诊断及基因检测的问题进行积极交流和解答,共同推动GIST基因检测的规范化,让更多患者及时地接受基因检测。
最后,相信此次阿伐替尼在中国的获批,也将进一步推动基因检测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造福更多GIST患者。
责任编辑:Linda
排版编辑:Alis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