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K巅峰之战,研发竞争白热化,谁能成为下一匹黑马
收藏
关键词:
研发
资讯来源:易企说17Talk + 订阅账号
发布时间:
2021-06-17
目前,百济神州已经有三款自主研发抗癌新药实现商业化
6月11日,百济神州BTK抑制剂百悦泽(泽布替尼)对比第一代BTK抑制剂伊布替尼,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R/R)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的头对头全球3期临床研究最新数据在EHA大会上公布。
这一在百济神州内部被称为“ALPINE研究”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泽布替尼的客观缓解率更高,取得了显著的无进展生存期获益,并在房颤等几项安全性相关的指标上展现了优势。
2020年,艾伯维和强生公司联合开发的伊布替尼全球销售额达到84.3亿美元,是全球销售额第五名的药物。最新研报指出,泽布替尼的对比研究结果,将直接影响伊布替尼在全球的销售格局,因为此次研究针对的CLL/SLL,是全球BTK市场竞争的重要战场。
早在2019年11月份,这款新型的BTK抑制剂就已获得FDA批准在美国上市,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原研抗癌新药。
在中国,有实力单挑伊布替尼的“百悦泽”也迎来了市场高光时刻。2020年6月,百悦泽在国内同时获批两项适应症,并在上市当年就被迅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目前,医保目录调整加快、DTP药房逐步铺设,政策放宽,多重利好因素作用下,国产创新肿瘤药物占中国创新药的主导地位几年之内都不会改变。届时,将会有更多的优秀企业和品种参与到国内乃至全球的竞争中来。
创新药研究赛道竞争激烈,与其背后暗藏的巨大利润密不可分。以BTK抑制剂为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2023年BTK抑制剂的全球销售额预计将达129亿美元,在2030年则达到235亿美元。
中国市场上,到2030年BTK抑制剂的规模预计将达到26亿美元。
目前,国内上市的BTK抑制剂就已经包括伊布替尼、泽布替尼和奥布替尼三种。此外据数据统计,过去的3年里,还有超过70项有关药物研发的试验宣布启动或更新。
BTK赛道上,伊布替尼一度独占鳌头。2013年上市后,作为首款新药,基本把控了全球市场。而在国内,伊布替尼2017年首先上市,并在2018年就已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璞玉在前,对于后起之秀来说,在同类型第一代药物已取得极大市场份额和认知度时,必须寻求更高的证明标准以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提高竞争力。
这种情况下,作为国内创新药企的代表,百济神州于2017、2018年先后发起了两项其BTK抑制剂泽布替尼针对伊布替尼的头对头全球性临床3期试验。
头对头试验是要冒风险的。在试验过程中,提起挑战的一方需要购买对照方药品,这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报道曾预估,使用伊布替尼的一名患者一年的试验用药费用在80万人民币左右,而针对这类相对慢性、治疗周期长的淋巴瘤而言,患者可能需要长时间用药。另一方面,不做头对头,或许还能在市场上卖出去;如果头对头试验失败,泽布替尼将很难获得医生的认可。
挑战“神药”伊布替尼,这个在外界看来颇有些孤注一掷的意味的决定,却是百济深思熟虑的结果。
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全球研发负责人汪来曾表示:“在此前的一系列临床试验中,泽布替尼在对慢淋、套细胞淋巴瘤等多种不同的淋巴瘤患者的治疗中,呈现出比伊布替尼历史结果更好的疗效,我们认为它具备成为全球‘best in class’的潜力。”而要证明这种潜力,在国际上,最直接的验证方法,就是开展头对头的临床试验。
2021年6月,这样的对比终于有了结果,泽布替尼在疗效与安全性的多个指标上体现出了对比伊布替尼的优效性。
百济神州不是唯一对标超越伊布替尼的创新药企。在国内市场,恒瑞、诺诚健华在内的多家企业对BTK抑制剂的研发同样步步紧逼。
BTK领域的市场争夺赛,最终结局如何,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上世纪末,碍于企业和科研单位在资金和技术上的局限性,我国药物研究基本以仿制为主。投入大、周期长,加上风险高,少有机构愿意踏足新药研制。
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创新药研制逐渐从零走向跟随性创新,并不断向原始创新,即自主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迈进。
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中国对全球创新药管线的贡献已上升至13.9%,成功进入到了全球医药创新研发第二梯队的前列。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认为:到2030年,国产创新药、特色药将会成为国内医药市场的主体部分。
但中国创新药要想真正迈向世界,要做的不仅仅是埋头做研发。纵观跨国药企的发展历程,大多是在一两款明星产品的销售支持下,开发下一款明星产品,实现滚动发展。市场结果决定药企生死,这是不变的法则。
尽快实现商业化,走向国际市场,这是所有创新药企都要面对的难关,而美国市场成为中国创新药出海的“试金石”。从国际上看,虽然美国FDA的新药审批程序最为严格,但药物市场的回报也最为可观。
2019年11月,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获FDA批准上市,就此打响了本土创新抗癌药出海的“第一枪”。紧随其后不到一个月里,石药集团高血压专利药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玄宁)成为第二款获批FDA的中国创新药。
但中国创新药走到海外后也不是万事大吉。过去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物的认同度并不高,如果拿不出真价实货的产品来,显然无法说服国外的医生和患者。
目前国内企业敢于像百济神州一样,和市场霸主做头对头试验的还不多。未来,为了证明产品的优效,在海外市场展开竞争,直接硬碰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方式。甚至从药物研发之初,国内企业就应当做好拓展海外市场的准备。
资料显示,泽布替尼自2012年立项以来,已在全球开展了近30项临床研究,其中超过20项是全球性研究。之所以能够获得FDA的认可,也正是基于百济神州在海外开展的I/II期临床试验AU003研究,以及在中国开展的关键性临床2期试验的数据。截至2021年1月,泽布替尼的入组患者超过3100名,其中超过2400名患者来自海外。
中国创新药出海,这是医药行业“讲好中国故事”最好的机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