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Cell | 李姗/傅暘课题组揭示病原细菌感染催化的新型蛋白质翻译后修饰ADP-核糖脱氨环化的分子机制

收藏
关键词: 揭示Cell
资讯来源:BioArt
发布时间: 2022-11-24

责编 | 兮


利用Ⅲ型分泌系统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T3SS 向宿主“注射”效应蛋白,模拟或操纵宿主的信号转导通路,促进侵染和定殖,是许多革兰氏阴性病原细菌的核心感染策略。近期,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院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刘小云教授联合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李姗教授课题组分别在研究中发现T3SS效应蛋白OspC3和CopC能够催化全新骨架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暨精氨酸-ADP核糖脱氨环化修饰,作用于宿主细胞caspase蛋白家族,抑制caspase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从而调控凋亡、坏死和焦亡等多种程序性细胞死亡 (详见BioArt报道:Nature亮点 | 邵峰/刘小云团队揭示病原菌抑制宿主细胞焦亡的新机制——全新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Mol Cell | 李姗实验室揭示病原菌通过蛋白质翻译后修饰ADPR-deacylization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新机制 【1-3】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新颖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需要在人类宿主特异存在的钙调蛋白 (Calmodulin,CaM) 帮助下完成,保证了病原细菌毒力蛋白只在进入宿主后才发挥功能。

2022年11月23日,李姗课题组与南方科技大学傅暘课题组合作在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题为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caspase ADPR-deacylization catalyzed by a bacterial effector and host calmodulin  的论文。研究人员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成功捕捉到CaM-CopC-caspase-3三元复合物与配体NAD+在反应前、反应中和反应后三种状态下的高分辨率结构, 揭示了病原菌通过ADPR-deacylization修饰caspase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分子基础,为开发相关细菌感染性疾病药物提供了新靶点和理论基础。


CopC由N端的催化结构域 (N-terminal catalytic domain, NCD) 以及C端的锚蛋白重复结构域 (ankyrin repeats domain,ANK) 构成。通过同源结构比对,研究人员发现CopC的整体结构与数据库现有蛋白结构相似度不高,但其 NCD所包含的6个β折叠片层和ADP-核糖转移酶 (ADP-ribosyltransferase,ART) 的核心催化域类似,然而与经典的含有”H-Y-E”或者”R-S-E”基序的ART不同的是,CopC通过其特有的”H-F-F-D”基序来结合和催化NAD+的水解。CopC的整体结构形似一只手:NCD的N端向外延伸的螺旋结构代表大拇指;NCD的其余部分代表手掌;ANK结构域的四对螺旋结构代表4个手指。CopC通过ANK形成的手指抓住底物caspase-3,同时caspase-3的活性区域 (包含修饰位点R207所在loop区) 贴在NCD形成的手掌上。辅助因子CaM则像一个扳指套在CopC的大拇指上 (图1) ,调节催化反应活性。

图1. CaM-CopC-caspase-3三元复合物结构

Caspase-3中修饰位点R207所在的loop结合在NCD表面的一片疏水区域,R207的侧链则穿过NCD表面,延伸至NAD+的烟酰胺核糖 (N-ribose) 附近。与此同时,CopC上一个高度保守的天冬氨酸D172与R207形成氢键相互作用,将R207的侧链稳定在N-ribose附近。在已知的精氨酸ADP-核糖化过程中,一般是由精氨酸上的NH2对 NAD+中的烟酰胺进行亲核取代,连接至N-ribose的C1原子上。然而caspase-3 R207上的NE(Nδ)原子比NH2Nω)更接近N-ribose的C1原子。NAD+的水解进一步缩短了N-ribose C1与R207 NE的距离,促进亲核取代反应的发生,使ADP-核糖基团转移至R207的NE原子上。随后N-ribose的2’-OH被活化,进攻精氨酸侧链胍基的碳原子,引发脱氨和环化反应,从而完成精氨酸的ADPR-deacylization修饰。

此项研究还捕捉到了反应完成后caspase-3将要从CopC上分离的状态。通过对不同状态下结构的比较分析,研究人员发现CopC NCD上存在两个非常特殊的loop, 这两个loop同时参与了CopC NCD与NAD+以及ANK的结合。随着酶学催化反应的进程 (NAD+水解和ADP-核糖脱氨环化反应) ,这两个loop的构象发生变化,引起NCD与ANK相互作用面的改变, 进而导致与ANK结合的caspase-3发生转动并远离NCD,最终造成caspase-3从CopC上分离。

真核宿主中特异存在的钙调蛋白CaM是如何帮助CopC发挥功能的呢?研究人员比较CopC-caspase-3二元复合物和CaM-CopC-caspase-3三元复合物的结构发现,在有CaM存在时,CopC的NCD催化结构域才可正确折叠、有序组装。体外生化分析表明,Ca2+-free形式的CaM能够明显促进CopC催化活性,增进与底物caspase-3的结合能力。这一发现与宿主细胞静息状态处于低钙环境是一致的。研究人员在细胞中上调或下调钙调蛋白的表达量,对病原菌感染时CopC的活性有对应的调控作用。紫色色杆菌感染小鼠模型中也表明CopC与CaM的结合能力,对病原菌在小鼠肝脏的定殖和对小鼠的感染致死能力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该研究解析了CopC对配体/底物/辅因子的识别机制、CopC对底物进行ADPR-deacylization修饰的催化机制以及反应完成后底物的分离机制;完整揭示了CaM在低钙环境下,通过调节CopC结构而促进其酶学活性的分子机制,证实CaM在病原细菌感染时协助毒力蛋白发挥功能。

南方科技大学傅暘课题组张阔博士,华中农业大学李姗课题组博士研究生彭婷、陶新元,南科大傅暘组田苗博士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李姗教授和傅暘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南方科技大学傅暘课题组、华中农业大学李姗课题组现均有博士后岗位开放,面向全球招聘。诚挚欢迎有微生物生理生化、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结构生物学、类器官或生物信息学等背景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加入,共同挑战面向感染性疾病的重大科学问题。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22.10.032


制版人:十一



参考文献


1 Li, Z. et al. Shigella evades pyroptosis by arginine ADP-riboxanation of caspase-11. Nature 599, 290-295, doi:10.1038/s41586-021-04020-1 (2021).
2 Peng, T. et al. Pathogen hijacks programmed cell death signaling by arginine ADPR-deacylization of caspases. Mol Cell 82, 1806-1820 e1808, doi:10.1016/j.molcel.2022.03.010 (2022).
3 Liu, Y. et al. Calmodulin Binding Activates Chromobacterium CopC Effector to ADP-Riboxanate Host Apoptotic Caspases. mBio 13, e0069022, doi:10.1128/mbio.00690-22 (2022).

转载须知

【非原创文章】本文著作权归文章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作者的允许禁止转载,作者拥有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