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研发“心经” | 张维:借“三重力”,做“五好生”

收藏
关键词: 研发
资讯来源:医药魔方
发布时间: 2023-04-11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家企业留给公众的印象亦是丰富多样。比如提起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简称BI),有人会想到这是一家百年欧洲家族企业,降糖“姐妹花”欧唐静、欧唐宁上市多年历久弥新;也有人会想到身边的伴侣动物(宠物)或者经济动物(牲畜)患病时非用其特定产品治疗不可;还有人会想起BI是中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的推动者,其早年为某创新药企业代工的一款PD-1药物,从出厂就为其打上了“国际品质”的烙印。

BI虽然是一家不受“华尔街”左右的家族企业,但为了增加企业透明度,近年来坚持对外披露财报,其核心业务包括处方药、动物保健和生物制药三大板块。2023年3月29日披露的财报显示:集团2022年营收241亿欧元(+10.5%,经汇率调整后,下同),其中人用药品达185亿欧元(+13.6%);生物制药合同生产超过 10亿欧元;研发投资达50亿欧元,占集团营收的21%;创新药物在全球惠及3000万名患者,欧唐静(恩格列净)净销售额达到58亿欧元(+39.1%);特发性肺纤维化/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药物维加特(尼达尼布)净销售额达32亿欧元(+20.6%)。

董博文博士现场演讲

在BI中国2023年度媒体沟通会上,大中华区总裁兼CEO董博文博士表示,过去一年是BI中国业务的创新收获年,人用药品业务仍然是业绩主要贡献来源,占中国市场营收75%,生物制药合同生产业务实现双位数的强劲增长。面向未来,BI需要进一步蓄积“三重动力”,以驱动高质量发展。

这“三重动力”分别是指: 创新力 升级赋能全产业链,“零时差”惠及患者; 数字力 激活战略机遇,加速“差异化”生态布局; 发展力 立足以人为本,激发可持续发展“动能”。他还表示,尽管外部挑战重重,但BI对中国市场前景充满信心,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助力中国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演讲PPT所采用的“万里长城”背景亦是凸显了其“厚积聚力,勃发生机”的广阔蓝图。

正如大家所知,企业发展始于顶层设计,成于产品落地。一般来说,良好的业务表现,既离不开基础研发、转化医学的技术进步,也与企业对市场上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的深刻洞察紧密相关。为了更加精准地理解上述提到的“三重动力”对企业研发所带来的变革,医药魔方在会后专访了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医学和研发负责人张维博士。

张维博士,现任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医学和研发负责人。他拥有生物统计博士学位和医学硕士学位,于2006年加入勃林格殷格翰(BI),曾在BI美国担任资深主任统计师,在BI中国担任亚洲生物统计和数据科学部门负责人,及在德国总部担任生物统计和数据科学部门全球负责人。他在药物研发及和世界各监管当局沟通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只差了14个工作日

提起去年12月,大家印象可能基本都停留在与阳共舞的战斗里。BI治疗成人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简称GPP)的同类首创IL-36R(白细胞介素-36受体)单克隆抗体药物圣利卓(佩索利单抗)在华获批的消息并未引起同行太多关注。

“我们在国内递交上市申请与在美国向FDA递交只差了14个工作日。我想我们创造了跨国药企新药在中国与全球同步递交的一个纪录。”张维颇为自豪地说,“传统上说一款产品好可以用‘三好生’来形容,而在我们看来,这款IL-36R单抗可以说是‘五好生’。”

据张维介绍,佩索利单抗是跨国药企中第一个实现中国与全球同步研发、同步注册、同步获批(仅晚于美国获批3个月,晚于欧盟1个工作日)的创新药。如果排除12月份北京疫情导致CDE工作人员无法正常办公的影响,或将早于欧盟获批,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我国与全球基本同步的药品审评审批效率。

佩索利单抗产品特征

来源:医药魔方NextPharma

另外的“两好”,则是佩索利单抗不仅囊括了国际主流监管机构的优先审评和突破性疗法,其创新作用机制也同样得到国内监管部门的认可,并于2021年6月获得CDE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

之所以能培养出佩索利单抗这样的“五好学生”,张维认为主要有3方面因素:首先是中国药监自2015年以来开启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加速全球创新药上市带来的红利;其次是BI总部在收到中国团队洞察反馈后给予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持续深度交流后迅速将“中国纳入(China IN)”项目进一步升级为“中国关键(China KEY)”项目,即把在中国开展注册性临床试验前置,与美国、欧盟、日本同步递交新药注册申请;再加上团队的努力和紧密配合,即便是疫情肆虐期间,医学和注册同事也是马不停蹄,共同抓住了中国与全球同步开展研发创新的“天时地利人和”,将一个具有较大挑战性的项目做成功。

简而言之,这是来自BI内外部每个环节的参与方“敢创新、敢担当、敢作为”的“创新力”所发挥的作用,使得佩索利单抗能够做到与欧美“零时差”惠及中国患者。


看见“十万分之一点四”


说起成人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很多人可能尚未听闻。的确,这是一种罕见皮肤病,过往人们对GPP认知极为有限。随着医学教育普及,大家才逐渐意识到GPP是一种不同于寻常型银屑病的皮肤疾病,可反复发作、病情凶险,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中国人群发病率约为1.4/10万。

当问及佩索利单抗在中国的首个临床试验入组花了多长时间,以及当时是如何找到这些患者时。“为什么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儿聊1.4/10万的这个数据?”张维边反问边回答,“我们团队早在四年前就与北大医学部詹思延教授团队展开合作研究,利用医保数据库开展流行病调查,不仅发表了相应流调数据[1],还同步调研了患者的疾病负担。”

基于调研结果,张维带领团队与国内皮肤病领域的顶级专家合作制定GPP共识,也是中国第一个《脓疱型银屑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不仅将全球在研创新项目纳入其中,还在全球范围内举办患者专家咨询会,即邀请患者作为专家来为公司提供咨询服务,以增强研发人员和临床专家对疾病的进一步关注。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知GPP,让更多GPP患者在求医过程中获得帮助,BI公益支持寇德罕见病中心孵化了银杏罕见皮肤病(GPP)关爱中心,并与患者组织共同努力,不仅帮助全社会提高GPP知晓度,也在呼吁将GPP纳入我国罕见病目录,张维团队的研究数据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GPP风险评估小程序

此外,BI还携手行业各界发布了中国首个GPP人工智能(AI)辅助识别工具。这款手机端的微信小程序,不仅能够为医生和患者提供GPP人工智能辅助识别及疾病风险自测评估,还包含全国14个城市首批30家具有GPP规范诊疗能力的医院信息。这使得,患者在移动端就能轻松获取就诊医院推荐,从而及时接受专业和规范的疾病诊疗与管理。

就在刚刚过去的3月25日,张维团队又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与国内专家和寇德罕见病中心、银杏罕见皮肤病(GPP)关爱中心,共同发布中国首部《泛发性脓包型银屑病患教手册》。

“就这么大,A4纸的一半,你可以放在口袋里。妙处就在于编撰过程充分听取患者组织的意见建议,手绘内容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真的是非常用心。它分了很多章节,可谓既专业又权威。患者看到这个保姆级的《GPP患教手册》,就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疾病管理。”张维声情并茂地分享道。

“在过去这两年中我们得到来自外部的大力支持,一方面是中国的药监部门,一方面是中国的研究者,还有一个方面是患者。”在张维看来,这一系列以患者为中心的研发及全病程管理举措,不仅能够帮助患者随时记录自己的疾病状态,更好地了解自身GPP的发作模式和发作频率,也能给医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由人工智能(AI)驱动的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不仅能够极大提升创新药研发效率,也已经覆盖到BI各个业务部门。比如以霁达云康卒中康复互联网医院为代表的多项创新数字技术和解决方案成功推向市场,助力提升我国卒中康复管理水平;BI研发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黑科技”还包括国内首款猪病识别AI小程序;生物制药“智能工厂”项目I期顺利落成,可为客户提供灵活便捷的“云看厂”服务。

用数字“看见”数字,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是BI引以自傲的“数字力”。正是凭借卓越的数字化战略布局与技术革新实践,BI荣膺年度“数字化转型先锋企业”称号,成为首批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先锋。


“大数概率”做决策

“没有人在刚进入一家公司的时候就决定待一辈子。” 董博文告诉医药魔方,“只有当个人目标与企业愿景高度匹配,个人能够在企业获得长期发展机会,这也是人才培养和保留的秘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融入到BI的发展基因”。

与董博文已经在BI工作25年有余的职业经历有些类似,张维同样是从BI内部一步步做到管理层的老将,并且为这家欧洲药企服务已有18载。

而他与其他MNC医学和研发负责人背景有所差异的是,张维在国内获得医学硕士学位之后,赴美留学拿到的是生物统计博士学位。他于2006年加入BI,曾在BI美国担任资深主任统计师,在BI中国担任亚洲生物统计和数据科学部门负责人,及在德国总部担任生物统计和数据科学部门全球负责人。

2011年,张维回到国内,并从0到1帮助BI搭建起国内医学研发团队。“一开始回来的只是我们‘生物统计和数据科学’部门,因为跟中国监管打交道的过程中非常需要有这个部门支持。后来随着我们项目越来越多,所以就逐渐把研发&医学部门给搭建完善。”
据了解,张维带领的部门目前有将近300位员工。BI人用药品全球预期在未来7年收获约20项注册成果,中国凭借着“中国关键”项目也有望与此同步,并且根据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显示,其目前大概有近90个不同阶段项目在推进,其中今年也有包括肥胖症等多个处在关键临床阶段的产品,其最新临床试验数据也计划在近期医学大会上披露。
当与张维聊起平时如何规划研发以及调兵遣将时,他表示,“的确,我们项目非常多,项目增多的时候我们是非常希望有机增长,避免因项目成功或失败就突然增减研发人员。”

他还谈到,统计学里面有一个“大数概率”,当研发项目足够多的时候,大体上就能知道百分之多少可以成功进入下一个研发阶段,这样公司就有底气布局与之匹配的人力资源。

据张维介绍,BI建立了非常广泛的人才合作和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校企课程共建、实地基地合作项目,希望能够为制药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行业人才,公司亦连续10年荣膺中国的“杰出雇主认证”。而这种对“人才”的重视,也正是公司“以人为本”的发展力体现。

“我们公司的宗旨,英文叫「Transforming Lives For Generations」,中文叫「为生命变革,为世代传承」。”张维在接受采访中反复提到这句话,落实到研发,自然而然就是对外“以患者为中心”,对内“以员工发展为本”。

结语

俗话说“好风凭借力,借梯好登天”。通过与张维博士的交流,笔者进一步认识到,借用他人智慧往往能做到自己所做不到的事情,尤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走得更快。期待张博士用统计学思维进一步合理调配研发资源,让更多好产品加速惠及中国患者。

参考文献

[1]Higher Prevalence of Generalized PustularPsoriasis in Asia?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Using Claim Data in China and a Systematic Review.

Copyright © 2023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

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