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斯利康肿瘤研发两大支柱
何静博士表示,靶向和免疫实际上是两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如果将其定义为赛道,那它可能就是赛场的全部了。从肿瘤发生发展的生物学的机理过程来看,信号通路异常导致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这种情况下,免疫疗法通过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给患者提供治愈希望,而靶向细胞则通过细胞通路对肿瘤细胞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杀伤作用,从而帮助患者。
“在未来的肿瘤研发领域,免疫和靶向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两大支柱。不管是单药使用,还是免疫+靶向联合,我们将基于疾病生物学以及对产品本身特性的了解,进行一些不同的探索。”比如今年阿斯利康在ASCO大会上公布了关于治疗前列腺癌产品奥拉帕利一组数据,其联合阿比特龙较安慰剂联合阿比特龙一线治疗未经HRR突变筛选的mCRPC患者可显著延长rPFS 8.2个月。“这个数据公布时我们非常激动。” 何静博士依旧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心情。
而对于行业巨量资源集中于这两个赛道,在何静博士看来这首先是一个好事情,会有很多资源投入进来,人才快速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去推动行业对肿瘤的了解认知;但同时,如果资源都集中在回答一个已知、甚至过时的问题,只为追求短期的一些利益,那么即使中国有很多人口、巨量的临床资源,也经不起这样一个巨量浪费。“行业、监管部门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相信未来大家会共同打造一个更高效的临床研究体系。”
“从企业角度来说,临床研究设计应该是最科学、最高效的,并能去回答前瞻性的问题。因为我们临床研究其实都是为了改变未来3~5年以后的临床实践。我们要仰望星空,脚踏大地。”

全球研发管线在华同步近90%
如果说,奥拉帕利是阿斯利康众多科研管线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那么作为众多研发管线的管理者,何静博士需要不断地挖掘更多明珠带给中国患者,她透露研发最近的小目标是“希望AKT抑制剂三期临床成功。”
而去年10月,阿斯利康中国在全球新药研发上的职能升级,让其在全球的研发版图上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高的决策力,同时也让阿斯利康在中国的创新生态版图中能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作为全球研发网络的重要成员,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深度参与全球新药研发,从研发管线布局、研发策略制定,到全生命周期产品开发和上市,覆盖肿瘤、呼吸、免疫、心血管、肾脏、代谢、罕见病等广泛疾病领域。
何静博士透露,目前公司在中国的研发管线已有150多个在研项目,和全球管线内同步研发的项目近90%。全球研发中国中心的重心已从开展中国确证性研究、支持新药上市向更早期研发拓展。“2021年我们成立了转化医学团队和数字化与数据创新团队,如果与2020年相比的话,整体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超过30%。”
据悉,与全球总部一样,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也会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能力助力管线研发。“精准医学由从肿瘤研究开始,已拓展到了非肿瘤领域,未来我们也希望借助AI大数据的洞察力,帮助我们找到最合适的患者,把患者的从诊断治疗到后期的随访管理由原先的开环式变成闭环式。”何静博士告诉“医学界智库”,“新药研发10年10亿美元的成本,我非常期待AI能够去颠覆(现有)新药研发过程,让我们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去向最好的结果方向发展。”
图片来自阿斯利康官方网站
https://www.astrazeneca.com/content/dam/az/PDF/2021/full-year/Full-year-2021-results-presentation.pdf

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的未来
▌小彩蛋
阿斯利康为什么能够吸引大量研发人才?公司独特魅力是什么?
何静博士向“医学界智库”进一步解释道,首先年轻的科研者加入阿斯利康后,公司还会为其不断提供教育,这其中包括书本知识,也会包括行业知识;其次,阿斯利康到2025年会上市获批55个左右的新药和新适应症,这么丰富的研发管线意味着大家可以在不同领域有充分的机会去累积自己的经验;另外,阿斯利康作为一个全球化公司,尤其是中心升级后,也会给到大家做事业的机会,并提供全球化视野。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大家觉得在这个团队中“我有成长,有付出,有回报”,并与周围的同事们志同道合,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为员工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氛围,让她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