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我们
有观点,有态度
这是医业观察的第1582-6期文章
来源:MedTrend医趋势
并购整合是市场格局演进、行业生态进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医疗行业非常普遍。
-
2021年,中企公布的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共516宗,同比-4%,创七年来最低,其中 医疗与生命科学行业是唯一连续两年增长的行业,包括交易金额(同比+240%)和数量(同比+64%)。
中国企业发力出海,大健康跨境并购逆势上扬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企业出海并购开始萌芽,2011-2013年间,医疗健康领域逐渐成为热门标的。
无利不起早,海外投资的火热,原因无外乎三点:
-
1、拥有国内少有的技术 -
2、有利于拓展上下游产业链优势 -
3、降低进军海外市场的门槛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复星医药跨境投资并购金额超过百亿,涵盖医药、设备、耗材、医美等诸多领域,其产业触角随着并购的海外资产一步步拉长。
2020年初,复星医药眼疾手快,以5000万美元认购新冠疫苗明星企业德国BioNTech增发的158万股,随后扩充疫苗管线,拿下其mRNA新冠疫苗(复必泰)大中华区独家代理权(截止今年上半年,股票回报超过十倍,复必泰在港澳台半年营收超5亿元)。
今年上半年,复兴医药又出手了一笔备受瞩目的跨境交易,斥资10亿元,买下新加坡最大私立肿瘤医院之一OncoCare的控制权,挑战难度升级,涉足跨境运营医院。
最近的交易发生在今年6月,中国生物制药1.61亿美元拿下F-star Therapeutics所有发行在外的普通股,不少投资人都认为是比划算的交易。
*F-star创立于2006年,总部位于英国剑桥,2020年纳斯达克上市,核心能力是四价双特异性抗体研发实力,且已获得国际顶尖药企的背书,合作的行业大佬包括强生、阿斯利康、默克等。
天有不测风云,该交易被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叫停,审查时间延长至11月份,最终结果待定。
2018年2月,微创医疗联手云锋基金,斥资1.9亿美元收购全球第五大心律管理设备供应商LivaNova旗下部分业务,双方订立了出资及股东协议,共同出资完成收购。
如今,资本方正在向前迈步,基金作为买方的并购整合正成为一种趋势。
交易难、盈利差...跨境并购“后遗症”如何破?
并购整合是一场多方博弈的过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面对追求者众多的优质标的,利益纠葛、对簿公堂等事件时有发生。
2021年5月,贝恩资本放出有意出售韩国最大医美公司Hugel股份的消息,四环医药是后者肉毒素产品乐提葆的中国代理商,对于Hugel产品在中国的推广投入巨大且收获不菲,得知消息后,四环医药积极响应,信心满满加入了Hugel的收购战。
不料,同一天,中国私募投资基金康桥资本主导的联合财团便宣布,以14.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Hugel46.9%的股权,到嘴的鸭子被“截胡”,几天的股价阴跌之后,四环医药决定起诉康桥资本,理由为侵犯商业秘密,康桥资本则回应称:其在2020年10月受邀对四环医药的业务展开尽职调查,与康桥资本财团的Hugel收购计划无关,所谓的“窃取商业机密”纯属无稽之谈。
选择标的难、成功收购难、后期整合更难,现实世界中,各种“黑天鹅”始终横亘在理想与现实的不如意之间。
2018年10月,蓝帆医疗完成了当时A股史上最大的医疗器械跨国并购案,收购世界领先的心脏支架企业柏盛国际93.37%的股份,耗资近60亿元,实现从低值耗材到高值耗材的华丽转身。
不料,收购后不到两年,“祸不单行”,疫情和心脏支架集采纷纷从天而降。
2020年11月冠脉支架集采,蓝帆医疗支架产品降福超过90%中标,导致后期该公司心脑血管产品的营收和毛利逐年递减:
营收方面:2019年,心脑血管产品营收占比达49.99%;2020年下降至12.53%;到了2021年,仅贡献营收的8.75%。
毛利方面:2020年为71.72%,2021年下降至58.5%。
可见,并购成功与否不完全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可控的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无论交易金额有多大、交易事件有多轰动。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于制药行业,医疗器械整合更难。据统计,虽然90%的医疗器械并购理论上都有交叉销售的空间,实践中平均只带来10%左右的收入提升。
国外的“果子”越来越难摘,出海并购会降温吗?
据永安报告,受地缘政治和严格的投资审查影响,中企对美国企业并购呈现小规模、低金额趋势,2021年没有单笔超过10亿美元的交易,为十年来首次。
▲2021年中企宣布的海外并购前十大目的地(按交易金额:亿美元,来自永安报告)

The End
欢迎点击关注
喜欢就一键三连,点赞,在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