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人苏玉珍:68年坚守 巧手演绎指尖艺术

收藏
关键词: -
资讯来源: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发布时间: 2021-08-03



阳光从大门口照进来,厅堂里铺满了晾晒好的棕叶,88岁的苏玉珍正坐在最亮处专注着编织蒲扇。只见一把棕叶放在两脚间固定,经过老人指尖的灵巧舞动,一根根纤长的叶片被“唤醒”,织成纹理整齐的扇面。

一把蒲扇,几声蝉鸣,点点流萤……对许多人来说,就是童年里的整个夏天。在午后或是黄昏里,手执小扇,一下一下,足以驱散暑意。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蒲扇却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然而,家住岳阳经开区西塘镇三荷社区的苏玉珍老人却无法割舍心中的蒲扇情,68年来坚持手工编织蒲扇。她说,早年编织蒲扇是方便有需要的人,现在坚持制扇是为了把老手艺传承下去。

“你别小看这样一把简单的扇子,纯手工制作,要经过砍料、蒸煮、反复清洗、晾晒、编织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苏玉珍说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技艺,小时候家里的长辈都会编,自己在一旁看着看着也就学会了。

蒲扇,也叫棕叶扇,是由棕叶编织而成。每年的夏天,棕树会抽出很多新叶,也就是棕芯,把刚刚抽出的棕叶带骨割回家,用开水煮后,晾干,然后用2个以上的棕芯加上棕叶编制成棕扇。

“我妈妈制作的是桃心棕叶扇,形若桃心,扇面白净,质地柔韧,可随意折叠不变型。”苏玉珍的大儿子杨思球熟练地拿起一个晒好的棕芯展开,这些棕芯都是他从山上寻来并加工好的,“制作扇子的棕树芯最初是青色的,先煮后洗再晒,再夜里靠吸收湿气(俗称‘打露水’),然后再晒,这个时间持续三天,水分蒸发,叶子变白,变得柔软有韧性,这样才算完成了做蒲扇的第一步。”

每个棕芯大约有30个收拢的叶片,苏玉珍接过从儿子手中递过来的棕芯,用针细细将每丝叶片两边摘掉,只余中间部分。处理好两个棕芯后,她将两个棕芯重叠,像蜘蛛织网那样,用一根根闪开的棕叶一丝缠一丝地编起来。编好后,再用同样晒干的棕叶搓成细细的线缠上扇把,一把小小的蒲扇,就这样完成了。

一把传统的手工棕扇,需要编上一整天,可以用上三四年甚至更久。

苏玉珍的家人们非常支持她,因此在每年的夏天,只要一有空,她就会坐下来,打蒲扇。从20岁开始到现在,苏玉珍已数不清自己打过多少把蒲扇。“年轻时白天干农活,晚上才有时间做扇,那时候手脚麻利有劲儿,视力也好,一晚上就可以打一把。”

自从开始做蒲扇,苏玉珍就没打算卖,都是亲朋好友看到了喜欢,就送给他们。“我打出来的蒲扇既牢固、又美观,也有不少人专门开车过来买,值不了几个钱,我看他们真喜欢,便大部分都送人了。”尽管现在年纪大了,动作也变慢了,有时候一天也不一定能编出一把,但苏玉珍对此还是乐此不疲。对于她来说,打蒲扇这项技艺,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承载着祖祖辈辈的记忆,已经干了一辈子了,也不想让它失传。

谈及为什么不把手艺传给儿女子时,苏玉珍略显遗憾地说,“做一把扇子工序复杂,耗时也久,很少有年轻人能耐得下性子”。

儿女虽然没有继承这门传统手艺,但让老人较为欣慰的,传统的手工蒲扇还是受到一些爱好者的喜爱,很多慕名而来的学习者,老人都是手把手耐心的教她们,希望这一手绝活能得以传承。“如今,为了更好地将这门手艺传下去,村里也准备招募一批人进行培训学习,并打算邀请我去讲课嘞。”老人精神矍铄,笑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