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研发QA工作中的一些谬误

收藏
关键词: 研发
资讯来源:CROU制药在线
发布时间: 2021-07-09

如果您喜欢CROU制药在线推送的这篇文章

欢迎点赞和转发哦~


         
       





点击以上链接即可跳转培训内容界面

         
       
           
         
              
            
                
              

QA的成长离不开自我的不断修炼与提升,只有在不断精进的过程中,剔除糟粕,提升自我各个方面的能力,才能为组织贡献自我价值,最终获得回报。

 

而研发QA又区别于其他类型的QA,其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的难易程度,工作灵活性等都是不尽相同的。

 

如果我们只是在做事情,或者只是想混日子,摸鱼,我强烈建议不要往下读了,可能刷刷抖音,看看朋友圈,或者买买买,来得更加香甜。


1.    不清楚公司或部门以及研发项目目标

 

这个是最关键的,也是大家最容易忽视,或者以为不重要的事情。我们QA在做事情之前,如果不清楚这几个方面的情况,我建议先停下来,搞清楚之后再行动。

 

否则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不管大家的考核方式是如何的,通常是在我们制定目标的时候,必须结合公司、部门以及研发项目的目标情况来制定。可能很多人觉得我并不清楚,这个没有关系,请去问你们的主管或者部门负责人,他们一定会乐意告诉你的。如果他们不愿意告诉你,或者遮遮掩掩,那么你要警惕这种情形。

 

我们知道之后,就可以结合我们日常工作,体系文件等情况,制定并分解到日常工作中,并且要时刻关注这些目标的变化情况,做好动态管理

 

2.    以为研发的质量体系就只是体系文件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个人理解还是什么原因,很多人以为研发质量体系,基本上是通过体系文件来解决的。也就是说,我们只要搭建起研发的质量体系文件,完事就OK了。研发QA或者研发质量负责人就可以喝茶看报纸刷抖音了。

 

然后就是认为只要与体系文件不相符的工作和变化,临时交代的工作,都是额外的工作,都是觉得领导偏心,觉得我是软柿子好欺负。

 

大家想过没有,即使是商业化下的GMP,其质量体系的内涵也是非常广泛的,而且这么多年的GMP工作,可能依然在路上,而且,体系再好,和产品的质量,也可能没有直接关系。甚至有的情况下,还会伤害或者损害产品的质量。

 

更何况在变化多端的研发阶段,其情形更是多种多样,我们是不是都应该有制度文件支持,是不是都应该通过记录台账等来实现我们研发的质量。

 

实际上,我们新药研发的质量,到底是如何的?大家想得清楚吗?说得清楚吗?执行到位吗?如果不是,那应该如何的呢?我们是不是应该用上帝视角来审视吗?

 

3.    觉得研发的质量体系与生产体系不融

 

我经常听到类似的说法,而且持这种说法的人,有研发人员,有生产人员,有中试人员。

 

实际上我们如果进一步思考,发现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且不能融合。

 

造成这种刻板印象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我们太强调具体的工作情形了,毕竟我们大部分是在执行体系,落实体系要求。那么部门与部门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必定有不同的情形,从而发现我们都无法操作,无法记录,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操作等等。

 

而且可能存在“部门墙”约束下,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那么其行为必定不同。比如研发项目,研发阶段,必定是研发部门的事情,安全问题一定是安全部门的事情等等。

 

我们在笑话别人的时候,可能也被他们嘲笑。

 

在一个公司或者一个组织下,应该只有一个体系。出现不同的体系,我个人觉得更多的是团体和站队问题。扯上体系问题,那么显得客观和冠冕堂皇一些吧。

 

4.    整天坐在办公室电脑前修改制度流程

 

关于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漏文《现场有神灵》中专门聊过这个问题。一个制度流程好不好,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通常,每个人都一套自己的做事方式,这个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整体在电脑前,仅仅通过查看现有的法律规范指南以及自己以往的经验,甚至是同行们的经验等写出来的制度流程,然后要求大家执行落实,那么必定是痴心妄想。

 

除非有法规明确的要求,必须这么做,我们没有可商量的余地。其他的,尤其是研发阶段,通常是没有更加详细明确的要求,必须如何如何。这个时候,我们如果按照上面我说的那样去起草或者修订制度流程的话,往往是三方都不满意。

 

那么我们有可能花费非常大的精力去征求所有人的所有意见和建议,而且即使收集到了这些意见建议,我们也不可能都能兼顾,毕竟这些建议意见中,通常是有相反的看法和想法。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办法是有的,只是我们有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相关人员去达成共识,而且需要一定的效率。否则雁子都飞走了,我们还在争论是红烧还是白斩,是没有意义的。

 

而且,我们也可能满足所有的想法,毕竟研发的进度和质量规范,在一定范围和阶段,他们是相互矛盾的。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他们其实又是统一的,而且如果做得好,甚至是促进和激发的。

 

因此看似写一个制度貌似很容易,其实又是非常考验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动态管理的,毕竟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人员也在变化。如何把握这把尺子,非常有研究。

 

一个好的制度,可以皆大欢喜,一个坏的制度,可以击毁一个组织。

 

5.    不断增补制度、文件、记录或者表单

 

其实这个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想要表达清楚,并不容易,只能尝试说一说。当然,可能觉得这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各自理解,毕竟情况不同,理解不同,所处的环境也是可能差异巨大。

 

这个如同高考,有些孩子,不用刷题,不用熬夜,就可能获得高分。有些孩子,可能拼尽全力,也只能获得一个马虎的结果,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我。

 

当我们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比如说送样检测的时候,批号弄错了,我们通常是怎么纠正的呢?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办法。其中一个做法,可能是增加审核,增加台账确认等方式。那么我们有没有进一步想想,这种增加措施和办法,是不是最为有效的办法呢?有没有更好的做法呢?

 

可能业务部门说,来,让QA参与审核吧。毕竟制剂和合成等部门送的样,不增加QA审核环节,我们作为分析人员,也搞不清楚,也没有办法要求他们怎么做啊。嗯,是不是把QA当作万能的,当作和事佬,当作金牌调解员了。

 

当然,我不是说我们研发人员不可以去协调解决问题。我是说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想体系更加流畅稳健,增加只是一种可能有效的方式。减少,组合,交换等方式,也同样可能解决很多问题,甚至效果更佳。

 

最为关键的事情,研发阶段,效率是更加重要的,我们一定一定要记住。只要我们去想办法,必定办法比困难多,甚至会出现意外的收获。任何一次纠结和困惑,都是一次不错的成长机会。尽管有点鸡汤的味道,但是如果真在的去尝试改变,味道还是不错的。只是有的时候,这个反馈稍微有些长,可能没有短视频来得快。

 

6.    总是觉得研究人员不理解不支持配合

 

这条,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这么认为,或者只是我的猜测。当然我刚开始做研发QA的时候,很多时候就是这么想的。总是觉得研发人员,包括负责人,经常性的不理解不支持。

 

当然,我现在有所改观,毕竟之前的想法还是比较基础,表现出弱鸡般的沟通能力。这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可能涉及方方面面的。比如制度流程不合理,培训的效果较差,资源的不对等,大家的理解上偏差,沟通效果较差,不愿意沟通等等。当然,也可能大家的质量意识,质量文化还没有搭建起来,不够成熟,也可能是QA的水平太弱,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和本质。

 

其实最为高级的认识,可能是正如哲人所说的那样,认识自己是最难的。我的理解是,一个有格局,有能力的人,首先是看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这个事情,没人得到大家的有力支持和理解,没有去认真分析,剖析,去判断,换位思考,或者说搞清楚研发人员真正的需求在什么地方。

 

只要我们真诚的去帮助他们,协助支持他们,真正帮他们解决碰到的各种,让他们感受到QA的用心。我想,他们也必定会从内心来支持你,配合你。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可以让大家都满意,但是有些人,却让大家都觉得不满意,包括自己,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让大家都输的局面,这不是QA该有的水准,这谁都可以干到。关键是,你所负责的这个事情,如果让大家都满意,这才是你的水平,你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别人是拿不走的。关于这点,犹太人是非常重视的。他们认为财产等都是可能不能带走的,只有知识和能力,可以带走,让他们一直处于不败之地。

 

我们应该知道,财产和财富两者是不能直接划等号的。所谓打铁还是自身硬,如果一味的要求别人,可能会迷失自我,不久的将来,可能我们会成长为我们所讨厌的那个人。

 

7.    总是试图通过培训教育解决所有问题

 

研发阶段的质量管理,可能是与其他的质量管理有所区别,或者说,有其特殊性。或者干脆说,我们想通过单一的方式,想解决问题,那是不现实的。

 

我只是拿培训这件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如果说我们都试图通过过去所谓成功的经验、通过单一的管理模式,管理办法,处理方式等,想解决好问题,必定会显得捉襟见肘。

 

尽管我觉得培训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培训之后,依然问题多多,困难重重。然后我们又想其他方式,其他途径去试图解决一些问题。

 

有的人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必定有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必定还会有新的问题出来。通常是解决了一个旧问题,又会爆发出新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更加棘手。

 

那么如何处理好问题,这个可能没有很好的套路去遵照执行。但是想解决问题,必定是分类,分级管理的,而且还要考虑所处的环境、阶段,背景信息,以及什么水平的人来负责处理这个事情的。

 

这个问题可能很简单,也可能很复杂,也可能很快解决,也可能无解。还有可能这个问题放一放之后,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或许,我们只要有决心,事情可能就成功或者解决了一半。如果你认为这件事或者这个问题不能解决,那显然这个事情就是不能解决的。是不是呢?

 

借口就不要想了。

 

8.    根本就不清楚研发实验室的实际情况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

 

一种情况是,刚来的QA,不了解。

一种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好像是熟悉了,而实际上依然不知道怎么做。其实相当于,或者还不如不了解,毕竟眼不见为净嘛。

 

当然还有其他情况,比如我就不想去了解,就算我知道可能存在问题,但是我就不想了解和掌握。因为,一旦掌握了,可能这件事会让我来负责,我就不想负责。所以干脆不知道,干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只是一个打工者,何必费心费事,劳心劳力呢。

 

我们不讨论其他情形,我只是想对愿意去了解掌握的QA说一说。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出色的QA,我觉得首要条件是,或者说基本要求是,你要对你们单位的情况清楚,甚至非常清楚。怎么个清楚法,没有非常具体的衡量标准,但是我想,一定要清楚人机料法环的方方面面。毕竟,想要写好制度,甚至怼人,这些都是基本条件,否则他们很容易甩锅的。

 

当然,我不是让大家掌握了信息后,把事情甩给谁。而是说,我们只有这样,才进入到一个正常的工作模式。否则,我们做得更多,错的就可能越多。

 

甚至会出现大家都不满意的局面,包括自己。这是一个失败的研发QA。

 

可能说我不清楚这个,领导不让知道那个什么的。我个人觉得只是一个借口问题。

 

信任和自信,都是自我获取的。

 

9.    从不和与自己有矛盾的人员进行沟通

 

其实我们质量管理,可能很多时候,是来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而不是制造问题和矛盾的人。那么即使出现问题甚至上升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了,这种情况是有的,也不可能完全避免。

 

研发QA要想成为一个厉害的岗位和角色,解决和沟通能力,还是需要不断提升的。

 

在这个环节,我们需要清楚,我们其实本质上与任何人是没有矛盾的,毕竟都是为了工作为了解决问题。

 

我们只是没有很好的理解这个“人与事”两者关系。我们是通过人来解决问题的,尽管这个问题是可能有人引发的,只要我们针对具体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办法。想必,不会引发的人身攻击上的。

 

出现人身攻击,往往是我们没有能力处理好问题,干脆去攻击人吧,显得比较快捷。通过武力吧,通过权力吧,等等。

 

实际上,同样会出现大家都不愉快的局面上,没有赢家,一地鸡毛,何苦。

 

因此,如何控制好自我的情绪,使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或者沟通技巧,可能就显得重要一些了。

 

那么如果碰到一些难缠的人,恶人自有恶人磨,或者通过直接利益相关者,考核者,也能够解决一些问题。

 

10. 对反复出现的共性问题经常视而不见

 

可能说得有些极端吧。但确实有些问题会经常反复的发生或出现。比如记录的不及时,不规范,不完整,数据信息的缺失,前后的不一致,出现问题试图掩盖等等。

 

刚开始可能还斗志高昂,觉得这些问题在我的控制之下,不会有太多的,或者说大家通常会认真对待的。而实际上,一放就乱,一管就怨的情形,尽管人员会变动,这个经典桥段似乎不会落幕。

 

也曾经想过多种多样的办法来解决这些看似鸡肋,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久而久之,就懒得检查,懒得汇报,懒得去和研发人员较真了。除非哪天领导亲自去检查各种记录,否则大家皮了,QA也皮了。

 

甚至质量体系中的一些问题,也变得随意了。甚至会想一些措施,我是说想一些措施来自圆其说。或者干脆拿个板子把洞盖起来,当作不存在。

 

为什么出现这种问题呢,可能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研发人员的问题,比如说都是事后告诉我们,这个“孩子”该怎么办?你说我能怎么办?你们QA有什么办法给上“户口”,我们觉得没有太好的办法。这样的情形多了之后,如果你是QA会怎么办呢。尽管说,有的时候,这个“孩子”还真是可以上“户口”的,毕竟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有些,这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有的时候呢,也是我们研发QA,没有管控好各个环节,不熟悉项目,不熟悉实验室,不了解研发人员的实际情况,检查较少,过于侧重某些方面,以为这些不会发生,以为经过培训之后,经过制度流程修订之后,不会发生了,或者认为只是个案问题,觉得不要过度管理等等。

 

其实我们QA千万不要忽视人性。

 

自己都有的时候会偷懒走捷径,自以为没有问题,更何况,在项目进度压力之下的各级研发人员,难道都是圣人吗?新东方的老师说,来到我们这里上培训班的,都是普通人,如果是智商高的,早就上少年班了,还来这里培训干嘛呢。尽管说这个说法有些片面,而实际上我们却是绝大部分是普通人,我们没有比谁更聪明,更厉害。也同样意识到,我们只要通过努力,认真专研,沉下心来,总是有些处理措施,甚至会有一些灵感做法。

 

在一个组织当中,其实问题的总量,可能是确定的,它们不会几何倍数的不断增加。只要我们认真对待,问题可能会逐渐减少,我们的质量系统会更加良好。

 

我们往往会高估一年的完成业绩量,但是同样往往会低估几年取得的业绩。尤其是我们制药行业,通常会在年初制定过高的绩效目标,等到年中,或年底的时候,又会立马泄气。觉得我不适合做这个,不会做那个,觉得没有成就感。实际上,只要我们坚持3-5年,再回头看看,我们原来也做了不少事情,也成功了一些,甚至有很多的亮点。

 

11. 对内外部的变化或问题反应异常迟钝

 

我们的价值都是通过外部实现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或者说这个考虑更多也没有用。而事实上,这个一直是我衡量结果的一把尺子。换一种说法就是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尤其是对于我们研发QA,更应该看清楚这点,时刻去衡量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价值体现。我们并没有直接参与项目研发,也没有去写申报资料,做临床试验。那么我们如何体现我们的价值呢?难道佛系等待吗?实际上我们更应该积极主动一些。上下通达,“左右逢源”才能使得我们的项目,我们的实验室,我们的质量体系做好。

 

有些事情,我们就应该快速行动起来。勤思考,多动手,走曲线,不断组织大家去完善,提升。

 

当工作超过5年,我们更应该有职业的敏感度,能够敏锐抓住问题的关键点,重要环节。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要有预防和风控意识,即双控模式,要有深入看待问题的能力,要有T型检查思维,积极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可能有的时候,过程很痛苦,甚至觉得走进了死胡同,可实际上,往往柳暗花明又一村,否极泰来。

 

既然从事QA工作,就应该抛开安逸的思维模式,在自己专业领域开疆破土。

 

12. 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无须再补充学习

 

最后,持续成长的元动力,取决于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汲取的养分。没有捷径

近期线下培训

地点    时间 (点击链接阅读全文)
济南 7月09-11日
上海 7月23-25日
北京 7月23-25日
济南 7月23-25日
上海 7月26-28日
南京 7月30-8月01日
成都 7月30-8月01日
南京 8月06-08日
杭州 8月06-08日
北京 8月13-15日
上海 8月13-15日
北京 8月20-22日
苏州 8月27-29日
杭州 9月02-04日
济南 9月26-28日
      
    

【课程咨询扫描二维码了解详情】

投稿加小编微信:Joe54742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