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并购难再现? | 光影

收藏
关键词: 并购
资讯来源:研发客
发布时间: 2022-06-13

• 医药行业并购转变为卖方市场,大药厂倾向于为低风险项目买单。

• 处于临床后期阶段的Biotech公司不愁融资也不愁卖,而还处于早期研发的公司(即使是热门赛道)就算取得了不错的数据也很难获得资本的青睐。

• 大药企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又重燃热情。

• 接下来可能被并购的药企有哪些?


今年是新冠疫情发生后的第三年,医药行业的交易引擎正在重新启动。从年初开始,我们看到了几宗大型并购交易为低迷的制药行业注入活力。不过,今年能否一扫阴霾,重现2019年那样量级的大型并购仍充满不确定性。

在资本寒潮之下,Biotech公司的生存状况出现了分化,拥有后期临床阶段产品的头部Biotech公司日子并不难过,形式多样的合作也可满足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大药企在选择并购资产时变得更加谨慎,追逐这些“香饽饽”意味着需要承担高溢价。

非典型卖方市场


年初,安永在一份报告中回顾了近几年全球医药行业并购交易的状况。报告显示,尽管2021年发生的并购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但总金额却是自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具体来看,去年有共有90起并购交易,同比增长逾20%。然而,其总金额为1080亿美元,相较2019年峰值的2610亿美元下降了约60%。1

来源|EY, Capital IQ.    *Data as of 15 December 2021

这说明生物制药巨头们并购的积极性在增加,但更倾向于小型的交易。报告指出这样的趋势是由于该领域已逐渐转变为卖方市场,Biotech公司拥有了更多的议价权。

从2025年开始,许多大药企即将面临专利悬崖,而自身的临床项目管线可能又不足以弥补旗下核心产品专利过期后收入的下降,这使得他们更加急切的寻求外部创新。

不过,大药企的并购理念已经发生转变,他们通常倾向于为低风险的资产支付更多的钱,而不是广撒网式的以更低单价购入风险较高的资产。Torreya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近三年大药企的天平越来越向那些拥有后期临床产品的Biotech公司倾斜,这类公司的管线往往和大药企下一步的战略方向高度一致,且候选产品已展示出同类最佳(Best-in-Class)的潜力。2

来源| CapitalIQ, Torreya analysis.

如2022年6月3日,百时美施贵宝以4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进一步加深了BMS在晚期肿瘤精准治疗领域的布局。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的核心产品repotrectinib针对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和其它晚期实体瘤的ROS1和NTRK致癌驱动因子,是具有同类最佳潜力的下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该产品有望于2023年下半年在美国获批上市,并成为ROS1阳性NSCLC患者一线治疗的新标准。

不过,对于这些处于后期临床阶段的Biotech公司,他们通常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得充足的资金来维持运营,往往并不急于出售。这类公司估值溢价的存在也给大药企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从而使得大药企在考虑收购后能否快速获得回报时持更加保守的态度。

另一方面,大药企并购热情的回升对于大多数正在经历资本寒潮的Biotech公司来说并非都意味着机遇。当前,许多项目管线处在临床前或者Ⅰ期临床阶段的公司估值大幅下降,在获得资本方面遭遇巨大的挑战。

来源| CapitalIQ

特别是在一些拥挤的赛道,如肿瘤的精准治疗领域,大量的公司押注在T细胞或NK细胞相关的疗法上,即便一些公司的产品已展示出不错的数据,依然很难获得资本的青睐。Torreya的报告指出,今年这些领域的公司的平均估值已下降了约80%。

生物制药行业正在经历一个“自我清洗”的过程来重新定义自身的价值。

合作还是并购?


之所以2019年并购的总金额达到历史最高,是因为那一年发生了三宗大型交易:BMS以740亿美元收购Celgene、AbbVie以630亿美元收购Allergan、武田以620亿美元收购夏尔。

安永的报告指出,去年成交额较2019年的峰值下降60%是因为大药企对大型并购持更加谨慎的态度。加之一些优秀的Biotech公司的出售意愿并不强烈,各方更加倾向于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在制药界,COVID-19大流行凸显了合作的重要性。大药企和Biotech公司合作的典型例子有辉瑞与BioNTech合作开发用于新冠的mRNA疫苗Comirnaty,礼来与君实联手开发新冠中和抗体JS016。

这样的趋势从近年跨国大药企在中国的一系列行动也可窥得一二。研发客注意到,包括罗氏在内的一些跨国制药公司,从建立自主研发中心,开始转向通过孵化器、加速器等方式,与中国本土创新生物技术公司展开频繁的合作。

拓展阅读

合作给了各方加深互相了解的机会,可能促成收购的发生。如辉瑞最初在2020年向Trillium投资了2500万美元,后在2021年辉瑞以22.6亿美元收购了该公司。

脑部疾病受到重视


回顾今年发生的一些大宗并购交易可以发现,肿瘤依然是最受关注的领域。与此同时,细胞和基因疗法、以mRNA为代表的核酸类药物、抗体以及蛋白降解类药物是大药企持续加码的重点领域。

来源| CapitalIQ, Torreya analysis.

值得一提的是,在适应症方面大药企对于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又重新燃起了挑战的热情。

2021年,葛兰素史克与Alector宣布在免疫神经病学领域开展合作,由此重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赛道。

Alector是一家利用免疫系统来对抗神经退化的生物技术公司,候选产品的作用机制是从功能上修复导致大脑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的基因突变,并使恢复活力的免疫细胞可以对抗大脑新出现的病变。此外,辉瑞获得了Biohaven Pharmaceuticals开发的偏头痛药物的销售权,诺华与比利时的UCB合作开发帕金森药物。

今年3月,AbbVie以10亿美元收购Syndesi Therapeutics,借此继续加强和扩大公司在神经科学领域的产品组合。此次收购使AbbVie获得Syndesi的突触小泡蛋白2A(SV2A)的新型调节剂组合,包括其先导分子SDI-118,这是一种通过调节突触功能以缓解认知障碍症状的新型疗法。

根据投资银行Jefferies的数据,2021年专注于神经病学的战略合作数量同比增加了约 50%。目前,最有热情寻求与神经科学相关交易的大药企有百时美施贵宝、强生、礼来、罗氏、武田、艾伯维、诺华和Biogen等。

接下来可能被并购的药企


既往和大药企合作的经历,以及今年可能展示出的重要临床进展等因素,都可以成为我们预测潜在并购标的的依据。

Alnylam

Alnylam 是多次出现在咨询公司预测名单里的企业。Alnylam和诺华曾在2005年开始合作,2010年终止合作后Alnylam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期。今年年初,这两家公司就肝衰竭又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合作。

2019年,Alnylam将用于降低胆固醇的候选产品Leqvio的开发、制造和商业化权利出售给了诺华。该产品2020年12月获得了欧盟批准,并在一年后获得了FDA批准。该药物目前已在超过55个国家/地区获得批准。Leqvio正在对PCSK9注射用药物发起冲击,其竞争对手包括安进的Repatha和赛诺菲/再生元的Praluent。诺华正在开展评估Leqvio用于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BioMarin

另一家受到关注的公司是BioMarin。目前,BioMarin已有7个产品上市,最新批准的Voxzogo是首个获得FDA批准的治疗儿童软骨发育不全的药物。其针对血友病 A的基因疗法ValRox有望在今年获得美国FDA和欧盟的批准。

值得一提的是,前Celgene首席执行官Mark Alles于今年1月加入了BioMarin的董事会,他曾在2019年促成BMS收购Celgene的交易。Mark Alles的加入让人们对于BioMarin的未来充满的猜想。

CRISPR Therapeutics

CRISPR Therapeutics 是一家专注于开发针对肿瘤的CAR细胞疗法的公司,其潜在买家是长期合作的伙伴Vertex Pharmaceuticals。双方曾达成9亿美元的合作,通过基因编辑来治疗镰状细胞病和β地中海贫血这两种遗传性血液疾病。

而对于估值曾高达610亿美元的Vertex公司,可以做一个大胆的预测:作为囊性纤维化治疗领域的领导者,Vertex同样可能成为因新冠疫苗而获利丰厚的辉瑞的并购目标。

Ionis

Ionis 由于与多家大药企(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Biogen、拜耳等)都有合作而受到关注。Ionis基于自身的药物发现平台,开发新型反义RNA疗法。Ionis希望解决疾病的根本成因,而不仅仅是缓解症状,这一理念和许多大药企一致。

Ionis与Biogen合作开发的Spiraza已在美国获批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Ionis另两款核心产品是用于治疗遗传性ATTR 淀粉样变性的多发性神经症的Tegsedi,以及治疗家族性乳糜微粒综合征 (FCS) 的Waylivra。Ionis的在研管线中还有多款针对ATTR淀粉样变性、FCS 、高甘油三酯血症、阿尔茨海默症以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的候选产品。

对于想要在阿尔茨海默症上扳回一城的Biogen来说,Ionis应该颇具吸引力。

Karuna Therapeutics

最后,不得不提在CNS领域有所突破的Karuna Therapeutics

礼来在上世纪90年代验证了毒蕈碱M1/M4受体激动剂xanomeline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的功效,后来因为耐受性的问题放弃开发该产品。Karuna于2012年从礼来手中买下了xanomeline,后开发xanomeline和trospium chloride(毒蕈碱受体拮抗剂)的联合疗法KarXT,以解决xanomeline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的耐受性问题。

不止阿尔茨海默症,KarXT在针对精神分裂症的Ⅱ期临床研究中也有不错的表现,目前正在进行相关的Ⅲ期临床研究。Karuna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公布这两项Ⅲ期临床研究的结果,到时就可以知道xanomeline能否在Karuna手中起死回生。

这两项研究如果取得积极的结果,无疑将推动市值已达到30亿美元的Karuna更上一个台阶,进而成为大药企关注的焦点。



参考来源:

1. Spence P, Baral S, Ural A, et al. 2022 EY M&A Firepower report. EYGM Limited; 2022.

2.  Biopharmaceutical Sector Market Update – June 6, 2022




总第1628期
访问研发客网站可浏览更多文章
www.PharmaD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