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虽已进入第八批,但远没有到“半场休息”的时刻。
2月20日相关药品信息填报工作的启动,第八批集采正式开启。随着带量采购进入制度化与常态化阶段,规则持续优化、集采产品的价格、企业保供机制等都在不断完善。但远没有到“半场休息”的时刻。

Q:E药经理人融媒体
A:风云药谈创始人张廷杰
Q:回看2022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与集采相关的事情是什么?
首先体现在规则的变化。国采第二至五批的政策已经比较成熟,当时都是3家入围,第七批是要综合满足4家,第八批集采是要综合满足5家才纳入,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规则上的差比价完善。第七批集采差比价关系参照现有规则,根据剂型、规格(装量差异按照含量差比价计算)、包装数量计算,不考虑包装、剂型的差异,这次对于部分依靠此类剂型优势抢市场的企业来说,价格压力更大。
第七批集采还关注到选区上的变化。以前是只有一个主供地区,并没有备供的策略。在此前几批集采中,部分产品出现了断供或者供应紧张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出台了备选政策。这是国采首次增加备选政策,但是在地方带量采购中已经有过类似的方案,比如广东和河南的集采联盟,就有了国采和省采产品的备选方案。增加备选一方面是保障国采产品中标之后的充分供应,另一方面对于企业非中选区域的价格也有了保证。
其次是竞争格局异常激烈。比如奥美拉唑是28进10的格局,可以说是最激烈的,从结果上来看也是非常“惨烈”,中标价格已经非常接近产品的成本。
第三是因为疫情原因导致第七批报量目录是1月份发布的,实际完成投标动作要到7月份,这中间给很多尚未拿到批文的企业留下了很长的时间,也导致了很多产品的竞争格局发生转变。这些都对2022年的集采有比较大的影响,令我印象深刻。
Q:回顾2022年的第七批集采,除了中选产品的降价,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与突破?
A: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是,从品种上来说,原有临床上应用体量较大的品种,大部分都已经进入到了带量采购的目录里,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变化。
随着集采的深入推进,临床当中应用的绝大部分大品种都会被纳入集采,对于原有市场份额较大的企业影响非常明显。这种影响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大品种产品被集采后,当下对企业业绩的冲击非常大;另一方面是随着大品种几乎都已经被集采后,龙头企业或体量较大企业的业绩在后续受集采的影响将减弱。
A:我觉得是探索。药企在不断地寻求新的增长点和市场机会,这种市场机会和新的增长点可能包括产品、销售模式、销售渠道、企业内部体系的整合与优化等。
Q:现在国家集采已经进入常态化、制度化,你认为集采目前到了哪个阶段?
A:目前国家医保目录中的化药与中成药数量在2800个左右。从临床使用来看,二级医院基本上能保持在1000~1200个产品的数量级,三级医院基本保持在1500个产品的数量级。但目前国采品种刚刚进行到294种药品,还远远没有达到医院的用药总量品种。所以说集采进行到目前这个阶段,还没到“半场”的时间。
A:中国目前走的集采这条路,在欧美以及全球很多发达国家,都走过这个阶段。只不过海外市场的步调比较缓慢,历经时间较长,而我国将仿制药过评、集采降价放在了一个篮子里。我认为对于大部分企业的创新而言,集采带来的是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过去十几年,中国的医药市场以仿制药加强营销为主,实现企业的规模化和利润化。围绕仿制药的带量采购政策,把药企原有依靠仿制药、以营销驱动的发展模式彻底改变。因此也就倒逼企业必然得做一些创新。但是大部分企业还是基于原有深耕的领域,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布局并且能真正实现创新的少之又少。
Q:在2023年的国家集采中,你认为会推进或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A:2023年的药品集采已经在逐渐深入化,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首先是化药已经进入到集采的深水区,第八批集采要满足5家入围才会被纳入,企业数量的变化对企业进行产品的立项和选择会有较大的影响。此前3家、4家纳入时,中选企业能在集采中分到的市场份额实际上还是比较理想的,但如果是5家纳入的话竞争格局变数会更大。尤其是对于后进入的企业,在产品立项选择上希望自己成为第四家或是第五家,但实际上产业里有很多企业都在布局这个机会,可能又会导致同一产品的生产厂家数量急剧增加,单品市场格局迅速变化。
其次,省级带量采购的情况也值得关注。进入到2023年之后,一方面是国家带量采购的持续推进,另外一方面就是地方带量采购。从2022年几个省份进行的地方带量采购结果来看,比如河北独家产品的降幅是很小的,江苏、安徽等省份也将独家产品与竞争格局2~3家的产品纳入带量采购,以及广东的中成药集采,实际上降幅也不大。国采更加激烈的同时,地方带量采购也在形成新
的格局。
第三是生物制剂,国家第六批集采后,对企业的影响不是很好,如甘李药业、通化东宝,胰岛素集采后对企业的业绩冲击比较大。
生物制剂集采对于大多数国内创新型的企业来说,尽管政策从规则和限价上给予了比较宽松的一种形态,但是对于企业实际损伤还是比较大的。
Q:据你观察,2023年的药品集采中,企业报价会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A:整体上不会有大的变化。不管是生物制剂、中成药还是化药,大家中标的意愿还是比较强烈的。如果没有中选,除了一些品牌性的产品以外,其他产品想在市场上想抢份额都会比较难。
报价策略大致也分为几种情况,如果是一个“大进位”的情况,比如二甲双胍、注射用帕瑞昔布等竞争激烈的品种,没什么特别的技巧,拼的就是企业原料药生产情况、供应情况和购买成本,在生产上是否有达到极限成本的优势。所以“大进位”的品种通用的报价策略,基本上就是要接近产品的极限成本。
对于“五进四”且有原研参与的品种,国产品种一般会围绕50%到65%的降价区间进行报价。从大体的逻辑上,竞争的厂家越多,通常降价幅度就会越大,这是一个逻辑上的正相关。但通过统计数据来看,可能不会完全按照这个逻辑,因为“大进位”品种已经充分经过了市场的杀价。
企业在制定降幅的时候,第一会根据同组产品限价,第二会根据成本,第三也会根据同组企业的投标风格。
A:我认为竞争格局将更加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