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闻速递】挠痒痒为啥“痒”?诺奖得主《自然》最新研究,揭示痒的“开关”

收藏
关键词: 揭示新研究
资讯来源:医药地理
发布时间: 2022-07-09

你想知道的药闻都在这里

2022/07/04

01 学术动态‍

挠痒痒为啥“痒”?诺奖得主《自然》最新研究,揭示痒的“开关”

很多东西会让我们感觉到“痒”:被别人轻挠脚心,贴身穿高领毛衣,或是被蚊子咬了几个包,甚至蚊子还没来得及下嘴,皮肤上就有痒兮兮的感觉传来。这些“痒”的感觉,有些来自化学物质的刺激,比如蚊虫叮咬后体内产生的炎性分子组胺;还有些则来自“机械力”的刺激,比如挠痒痒时的轻微触碰。

虽然每个人都很熟悉各种各样的“痒”的感觉,科学家们对“痒”的本质的认识却还颇为新鲜。过去十来年里,研究人员在脊髓中找到一组专门的神经元及其神经回路是负责传递化学刺激引起的痒觉的,并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受体蛋白表达在这些神经元上,可以被发痒的化学物质激活。

然而大脑是通过怎样的神经环路感知到触碰引起的痒,对此人们的了解还极为有限。用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的神经科学家Rose Hill博士的话说,触碰引发痒觉的机制是“感觉生物学最后的未知领域”之一。

近期,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终于填补了这一空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首次发现,感觉神经元用来检测机械刺激引起的痒的关键传感器是机械力感受器PIEZO1。这项新发现不仅为复杂的痒觉机制解开了一个长久以来的谜团,也为将来更好地治疗湿疹、牛皮癣等使人长期瘙痒难忍的疾病打开新药开发的大门。而说到PIEZO蛋白,必须提到的一个名字就是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Ardem Patapoutian教授,他也正是此次新研究的负责人。

2010年,Patapoutian教授的研究团队首次鉴定出了一类能够感知触碰、振动的机械力感受器,他们以希腊语中的“压力”将其命名为PIEZO蛋白。研究工作揭示,PIEZO蛋白是种呈螺旋桨型的离子通道,在多种细胞类型中嵌入细胞膜,细胞表面存在机械力的“拉拽”时,离子通道被激活,让一系列离子进入细胞,产生后续的反应。

此后,Patapoutian教授团队围绕PIEZO蛋白做了一系列工作,发现PIEZO家族的两个成员PIEZO1与PIEZO2分布在哺乳动物的很多组织中,通过感知机械力变化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比如,憋尿的感觉就是来自PIEZO2在膀胱中感知到的机械力。此外,PIEZO2对运动时身体姿势、四肢定位的感受也非常关键。

与PIEZO2相比,PIEZO1一度被认为几乎不存在于感觉神经元中,因此它在整个身体中似乎更多参与触觉以外的功能,例如调节血管张力。

然而,不断推翻、不断刷新认识正是科学中最迷人的一部分。在这项新研究中,Hill博士等人在小鼠实验中无意中发现,Piezo1现身于一小部分感觉神经元中,而从这些感觉神经元表达的几种受体来看,它们应该对化学刺激引发的痒很敏感。

看到这一出乎意料的现象后,研究人员开始探索Piezo1到底在里面扮演什么角色。他们首先在体外培养的这些痒觉神经元中消除了Piezo1基因,看看会发生什么。电生理实验的结果显示,这些细胞变得不再对玻璃探针的轻触刺激产生电流变化的反应。

接着,小鼠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如果这些对痒敏感的感觉神经元中没有了Piezo1,那么小鼠在被“挠痒痒“时,就会对痒变得很迟钝:研究人员用尼龙细线轻拂小鼠的脖子或耳朵,通常情况下小鼠会因为感觉到痒而伸爪子抓挠,但缺少Piezo1基因的小鼠抓痒动作明显减少。

相反,如果给正常的小鼠注射激活Piezo1通道的药物,它们则会抓挠得更厉害,表明瘙痒增强。这些结果都表明,Piezo1对于感知机械刺激导致的痒非常重要。

除了”正常的痒“以外,病理性的痒也和Piezo1有关。研究人员对患有湿疹的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小鼠模型进行了实验。特应性皮炎的一个主要症状就是慢性瘙痒,在皮肤已经变得敏感的情况下轻微触碰就会引起长久而难忍的瘙痒。这种痒可能导致皮肤抓伤。而给这些小鼠的感觉神经元删除了Piezo1基因或使用Piezo阻断剂后,它们抓伤的频率明显减低。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组胺等化学物质引起瘙痒时,小鼠也会随着PIEZO1的活性缺失或增强而表现出抓挠的增多或减少。这意味着,有同一群神经元可以感知化学刺激导致的痒,也可以感知机械刺激引起的痒。

“这些发现帮助我们解开痒的复杂性,并表明PIEZO1抑制剂在临床上可能非常有用,”Patapoutian教授指出。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研究PIEZO1基因变异在人类身上的影响,弄清楚是否与对痒的敏感性有关,新的发现将有助于科研人员为某些疾病带来的慢性瘙痒带来治疗方法。

02 临床进展‍

 海创药业第二代AR抑制剂3期临床达主要终点

6月27日,海创药业宣布,其自主研发的第二代雄激素受体(AR)拮抗剂德恩鲁胺用于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治疗的3期临床试验完成了预设的期中分析,独立数据监查委员会(IDMC)对结果审核后,判定试验达到预设的主要研究终点。海创药业表示将于近期向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递交德恩鲁胺上市前的沟通交流申请。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第二大最常确诊的恶性肿瘤。大多数确诊前列腺癌患者为局部前列腺癌,可通过手术或放疗进行治疗。当疾病转移或扩散时,则发展为转移性前列腺癌。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具有雄激素依赖性,故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最初对雄激素剥夺治疗(ADT)治疗敏感。持续ADT治疗后仍然疾病进展的患者会发展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

徳恩鲁胺(HC-1119)是海创药业自主研发的第二代AR抑制剂,为恩扎卢胺的氘代化合物。它能够竞争性抑制雄激素与AR结合,阻断AR信号通路的传递,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

据海创药业公开资料介绍,由于碳-氘键的断裂更为困难,因此氘代化合物代谢速率变慢,可以增加活性药物的半衰期或/和暴露量,从而降低给药频率或给药剂量。这种替代还可以通过减少有毒代谢产物的形成,来降低毒性。临床及临床前结果显示,德恩鲁胺具有有效性高、安全性好、患者依从性更强的潜力。

针对徳恩鲁胺,海创药业在中国进行了4个独立的1期临床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该药在人体中安全、有效。美国FDA和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均批准该药直接进入3期临床。该药早先已经在中国和全球开展了两项3期临床试验,包括:在海外进行的一项全球多中心3期临床试验,用于一线治疗mCRPC;以及一项中国3期临床试验,用于末线治疗阿比特龙/化疗后的mCRPC。

本次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的即是在中国进行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3期临床试验,针对的受试者群体为经醋酸阿比特龙和多西他赛治疗失败或不可耐受或不适合多西他赛治疗的mCRPC患者。该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教授担任主要研究者,37家研究中心参与试验,共计入组患者417例受试者。

根据海创药业新闻稿介绍,目前研究结果显示:徳恩鲁胺整体安全性良好,经徳恩鲁胺治疗后,患者的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达到预期并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显示该药可以显著降低mCRPC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总生存时间(OS)已观察到临床获益趋势并可以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德恩鲁胺是海创药业首个即将进入商业化的产品,其在本次中国3期临床研究中显示出的生存期获益令人喜悦,希望德恩鲁胺早日获批,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科伦药业TROP-2靶向ADC疗法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针对三阴性乳腺癌!

6月29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科伦药业控股子公司科伦博泰递交的注射用SKB264的一项临床试验申请拟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针对的适应症为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公开资料显示,KB264是一款靶向TROP-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目前正在中国和美国开展针对多个瘤种的临床试验。

TROP-2全称为人滋养细胞表面抗原。研究发现,TROP-2在各种人类上皮癌中高度表达,包括乳腺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头颈癌和卵巢癌等。TROP-2的过表达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此外,在乳腺癌等几种癌症中,TROP-2的高表达还被发现与更具侵袭性的疾病和预后不良相关。这些特点使得TROP-2成为了抗癌药物开发的潜力靶点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SKB264是科伦博泰开发的一款ADC,由靶向TROP-2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酶促裂解的Linker连接着新型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组合而成。目前该药正在中国和美国开展针对多个瘤种的临床试验。

根据科伦药业早前发布的公告,目前SKB264已有3项临床试验申请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包括:SKB264单药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SKB264联用KL-A167(抗PD-L1单抗)分别用于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SKB264单药用于至少经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3期注册临床试验。

本次,SKB264拟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的申请针对的适应症是三阴性乳腺癌。根据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显示,目前科伦博泰正在开展一项随机、对照、开放性、多中心3期临床试验,以评估SKB264对比研究者选择方案用于治疗既往经二线及以上标准治疗的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阴性乳腺癌患是一种侵袭性乳腺癌类型,在10%-15%的乳腺癌患者中出现,患者确诊后前五年内疾病复发风险较高。由于不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或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患者无法接受靶向这些受体的靶向疗法的治疗,治疗选择有限。

希望SKB264的后续研究顺利进行,并取得好的结果,早日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礼来阿尔茨海默病抗体疗法在中国获批临床

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礼来公司(Eli Lilly and Company)申报的donanemab注射液临床试验申请获得默示许可,拟开发用于早期症状性阿尔茨海默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所致的轻度认知障碍以及轻度阿尔茨海默病。公开资料显示,donanemab是礼来开发的一款抗β淀粉样蛋白抗体,此前已经在2期临床试验中达到主要终点。礼来早先已经启动向美国FDA递交该药的滚动申请,寻求FDA的加速批准。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中常见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而淀粉样蛋白沉积是患者大脑的标志性特征。靶向淀粉样蛋白是阿尔茨海默病新药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淀粉样蛋白”假说指出,阿尔茨海默病的起因是由于患者大脑中的淀粉样蛋白前体被切割产生淀粉样蛋白(Aβ),这些淀粉样蛋白单体会不断聚集生成2聚体、寡聚体,最终形成淀粉样斑块沉积。它们与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和神经元的相互作用触发多种有害细胞反应,最终导致神经元功能失常和死亡。

Donanemab是一款与β淀粉样蛋白亚型N3pG结合的单克隆抗体。它能够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淀粉样蛋白沉积中的β淀粉样蛋白结合,从而促进患者大脑中淀粉样蛋白沉积的清除。

早先,donanemab已经在一项名为TRAILBLAZER-ALZ的2期临床研究中达到主要终点。该研究总计入组了272名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这些患者在加入临床试验时不但接受了认知能力的检测,还通过成像手段对大脑的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沉积进行了检测。他们分别随机分组,接受了donanemab和安慰剂的治疗。在这项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使用了称为整合阿尔茨海默病量表(iADRS)的评估指标来对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综合的评估。

试验结果显示,接受治疗76周后,接受donanemab治疗的患者iADRS评分降低幅度比安慰剂组减少了32%,达到了试验的主要终点。同时,正电子扫描(PET)成像显示,donanemab能够迅速清除患者大脑中的淀粉样蛋白沉积。在接受治疗6个月后,40%患者的PET检测呈阴性,意味着他们大脑中淀粉样蛋白沉积的水平和健康人没有显著区别。在接受治疗18个月之后,68%的患者达到了PET检测为阴性的水平。基于这项2期临床研究结果,donanemab已经被FDA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

本次该药在中国获批临床,意味着它即将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期待它在后续临床试验中顺利,早日造福更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亚盛医药EED抑制剂在美国获批临床

6月29日,亚盛医药宣布其在研原创新药胚胎外胚层发育蛋白(EED)抑制剂APG-5918获美国FDA临床试验许可,将展开首次人体临床试验,探索该药治疗晚期实体瘤或血液恶性肿瘤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疗效。新闻稿表示,APG-5918是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中国原研EED抑制剂。

EZH2在多种人类癌症中呈现高表达并且促进癌症发生和恶变,靶向抑制EZH2的甲基转移酶活性已被证明是一种成功的癌症治疗策略。尽管如此,EZH2的二次突变可产生获得性耐药,且其同源性EZH1也具有甲基转移酶活性,均会导致EZH2抑制剂活性受限。EED通过识别细胞中基础水平的H3K27me3激活EZH2的甲基转移酶活性。因此,EED抑制剂在理论上能产生EZH2抑制剂同样的抗肿瘤效果,而且有可能通过克服对EZH2抑制剂的耐药,以及同时抑制EZH2和EZH1产生更强的抗肿瘤效果。

APG-5918正是亚盛医药在研的口服、新型强效、选择性小分子EED抑制剂,具有高度结合亲和力。作为一种变构抑制剂,APG-5918能选择性结合EED蛋白,通过调节肿瘤表观遗传学及肿瘤微环境,有望克服肿瘤耐药,实现完全和持久的肿瘤消退。早先,APG-5918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药物化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杂志发表。

根据亚盛医药新闻稿,APG-5918本次获批的是一项全球多中心、开放性的1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APG-5918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确定剂量限制性毒性(DLT),确定晚期实体瘤患者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口服APG-5918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和II期推荐剂量(RP2D)。耶鲁大学癌症中心药物早期开发项目的临床主任Joseph Paul Eder教授将担任该项中心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

APG-5918的临床开发进展顺利,早日让患者受益。

 赛诺菲“渐冻人症”疗法在中国启动2期临床

6月27日,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显示,赛诺菲(Sanofi)已启动一项国际多中心(含中国)2期临床,以评估SAR443820在肌萎缩侧索硬化(又名“渐冻人症” )成人受试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SAR443820是一款在研的RIPK1小分子抑制剂,全球范围内正处于2期临床研究阶段。

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RIPK1)是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信号通路中的关键性信号蛋白,它能调节全身组织中的炎症和细胞死亡。研究表明,大脑中RIPK1活性升高会驱动神经炎症和细胞程序性坏死的产生,并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外周疾病相关。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和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前模型中,抑制RIPK1活性可以延缓疾病进展。

公开资料显示,SAR443820是一种新型的CNS渗透性小分子RIPK1抑制剂,具有穿越血脑屏障的潜力。2018年10月,赛诺菲和Denali公司就RIPK1抑制剂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展开广泛合作。赛诺菲将领导SAR443820治疗ALS和MS的1期临床和2期临床开发,并与Denali公司一起进行该药治疗ALS、MS和阿尔茨海默病的3期临床试验。

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的1期临床试验中,SAR443820在耐受性良好的剂量下,表现出与靶点的强力相互作用。目前,美国FDA已经授予SAR443820治疗ALS的快速通道资格。

根据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赛诺菲本次登记的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国际多中心2期临床研究,旨在ALS成人受试者中评估SAR443820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计划在国际入组261人,中国境内入组44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SAR443820与安慰剂相比在减缓ALS进展方面的作用。

肌萎缩侧索硬化是一种罕见病。该疾病的临床特征为进行性加重的肢体无力、肌肉萎缩合并锥体束征,伴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等症状,呼吸肌受累可出现呼吸困难,并最终因营养和呼吸衰竭而死亡。数据显示,ALS患者的平均寿命大约为2到5年,目前还没有治愈这种疾病的方法。

希望这款RIPK1小分子抑制剂在后续临床研究中进展顺利,早日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03 申报上市‍

 葛兰素史克抗IL-5单抗在中国正式上市

6月25日,葛兰素史克(GSK)宣布其用于治疗成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的生物制剂新可来(通用名称:美泊利珠单抗注射液)正式在中国上市。据新闻稿介绍,作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靶向人抗白介素-5(IL-5)单克隆抗体生物制剂,美泊利珠单抗在中国的上市不仅意味着中国EGPA患者将拥有一个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新选择,同时它有望成为一系列由嗜酸粒细胞增多引起的炎性疾病的靶向治疗新方向。

EGPA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其它血管炎不同,EGPA最早且最易累及呼吸道和肺脏。然而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全身多个系统均可受累并造成不可逆的器官损害,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当前EGPA的标准治疗方案包括使用口服皮质类固醇(OCS)和免疫抑制剂等,但仍存在着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有研究显示,即使是已获得缓解的EGPA患者,其复发风险仍高达81%。

目前认为,EGPA的发病机制为嗜酸粒细胞浸润和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介导的血管壁损伤。这也意味着EGPA的发病与嗜酸粒细胞升高高度相关。公开资料显示,美泊利珠单抗的治疗靶标是细胞因子IL-5,IL-5是嗜酸粒细胞成熟、激活和存活的主要细胞因子。该产品通过与IL-5结合,阻断IL-5与嗜酸粒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抑制嗜酸粒细胞的生物活性并使其数量持续降低至正常水平,从而减少嗜酸粒细胞所介导的炎症和组织损伤,维持健康状态。

2021年11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美泊利珠单抗上市,用于治疗成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据新闻稿介绍,这一获批将帮助EGPA患者显著降低年复发率,减少口服激素用量,延长获得缓解的时间。

在一项名为MIRRA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纳入了136例、临床诊断为复发性或难治性EGPA、至少6个月的患者(年龄大于等于18岁),以评价接受每四周300mg美泊利珠单抗皮下注射,治疗52周、随访8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相比,美泊利珠单抗组的缓解期延长,长期缓解率提高了12倍,同时年复发率降低了50%。此外,美泊利珠单抗组的OCS使用剂量更低,六成患者OCS用量降至7.5mg/d以下。安全性分析表明,美泊利珠单抗安全性良好,与安慰剂相当。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痛、鼻咽炎、关节痛、鼻窦炎和上呼吸道感染,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仅为4%。

美泊利珠单抗的上市,有望使中国患者更好地控制EGPA这种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

拜耳“first-in-class”疗法「非奈利酮」在中国获批

2022年6月29日,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官网公示显示,拜耳(Bayer)公司申报的非奈利酮(finerenone)上市申请已获得批准,适用于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慢性肾脏病成人患者,可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持续下降、终末期肾病的风险。公开资料显示,finerenone是一款“first-in-class”非甾体选择性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已在美国获批用于治疗伴有慢性肾病(CKD)的2型糖尿病患者。

慢性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大约40%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展为慢性肾病。2型糖尿病患者的慢性肾病是终末期肾病和肾衰竭的主要原因,晚期患者可能需要接受透析或肾移植才能存活。

Finerenone(BAY94-8862)是一种研究性非甾体选择性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它能够阻断盐皮质激素受体(MR)的过度激活。MR的过度激活可能导致纤维化和炎症,而纤维化和炎症是导致肾脏永久性结构损伤的因素之一。2021年2月,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了finerenone的新药上市申请。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7月,美国FDA已批准finerenone上市,用于在伴有慢性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降低肾衰竭风险、延缓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速度,降低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塞,以及因为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这一批准是基于关键性3期临床试验FIDELIO-DKD的数据。该研究结果显示,在伴有CKD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现行标准治疗相比,finerenone将肾病进展减缓了18%,将心血管风险降低14%。

2021年8月,拜耳又宣布finerenone在伴有慢性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3期临床试验FIGARO-DKD中达到主要终点。据介绍,与此前的3期临床试验不同,FIGARO-DKD的主要患者患有症状较轻的1-2级CKD。在这项研究中,在已经接受最大耐受剂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的情况下,使用finerenone将伴有CKD的2型糖尿病患者首次出现心血管死亡或非致死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了13%。

希望finerenone早日来到患者身边,让他们拥有新的治疗选择。

恒瑞医药AR抑制剂「瑞维鲁胺」获批,治疗前列腺癌

6月29日,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官网公示显示,恒瑞医药申报的SHR3680片(瑞维鲁胺)已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高瘤负荷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SHR3680是恒瑞医药研发的一种第二代雄激素受体(AR)抑制剂,此前曾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和优先审评。

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具有特征性的雄激素依赖性,故初诊的转移性前列腺癌基本上都对雄激素剥夺疗法(ADT)敏感(即mHSPC)。研究显示,新型AR抑制剂联合ADT治疗mHSPC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延长总生存期。

根据恒瑞医药公开资料介绍,SHR3680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二代AR抑制剂。相较于第一代AR抑制剂,SHR3680具有更强的AR抑制作用,且无激动作用。

2021年8月,CDE将SHR3680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针对的适应症为“高瘤负荷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同年10月,CDE受理了SHR3680的上市申请,并将其纳入优先审评,用于治疗高瘤负荷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

2022年5月,恒瑞医药宣布SHR3680治疗这一适应症的3期临床已达到主要研究终点。这是一项随机、对照、多中心的3期临床研究(研究编号:SHR-3680-III-HSPC),旨在评估SHR3680联合ADT对比标准治疗联合ADT治疗高瘤负荷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的效果。

在今年6月举行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研究人员以口头报告形式公布了SHR3680治疗高瘤负荷的mHSPC患者的3期临床研究数据。研究结果显示,SHR3680联合雄激素剥夺疗法可显著延长高瘤负荷的mHSPC患者的总生存期,并显著降低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有望为mHSPC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武田获得性血友病A新药上市申请拟纳入优先审评!

6月29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武田(Takeda)公司递交的注射用susoctocog alfa上市申请拟被纳入优先审评,针对的适应症为获得性血友病A成人患者按需治疗和出血事件的控制。根据武田早前发布的新闻稿,Obizur(susoctocog alfa)是首个获得美国FDA以及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用于获得性血友病A的重组猪FⅧ(rpFⅧ)药物。

获得性血友病A是一种获得性出血性疾病,患者由于循环血中出现抗凝血因子Ⅷ(FⅧ)自身抗体导致FⅧ活性降低。该病的特点为既往无出血史和无阳性家族史的患者出现自发性出血或者在手术、外伤或侵入性检查时发生异常出血,年发病率约为1.5/100万。

公开资料显示,Obizur与人序列凝血因子Ⅷ结构相似、序列同源,且不易受到抗人FⅧ自身抗体的灭活,可以替代人FⅧ发挥明显的止血作用。在一项前瞻性2/3期多中心临床试验中,研究对Obizur治疗获得性血友病A患者的疗效进行了评估。该研究共入组28位获得性血友病A患者。

试验结果显示:100%的患者在给药后24小时出现疗效可评估的反应(出血停止或减少),其中94%(16/17)的患者接受了rpFVIII作为一线治疗;此外,作为重组蛋白,Obizur降低了血源性病原体传播风险。

获得性血友病A具有罕见、突发的特点,且出血表现具有异质性,可以无出血倾向或仅有轻微出血,也可发生消化道出血、腹膜后出血和颅内出血等致命性出血。中国获得性血友病登记(CARE)研究显示,获得性血友病A患者首次就诊时严重出血约占60.9%,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由于获得性血友病A病情凶险,及时诊断、及早给予恰当治疗是这类患者成功治疗的关键。

希望武田的这款创新药早日在中国获批,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金赛药业「重组人生长激素」新适应症获批

6月30日,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官网最新公示,金赛药业申报的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已正式获得批准。根据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优先审评公示,该产品此次获批多种适应症,包括儿童生长缓慢、儿童身材矮小、生长障碍等。

生长激素(GH)是由人体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能促进骨骼、内脏和全身生长。金赛药业官网资料显示,该公司开发的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已在中国获批多项适应症,包括性腺发育不全(特纳综合征)所致女孩生长障碍、因内源性生长激素缺乏所引起的儿童生长缓慢、重度烧伤治疗等。

2021年10月,金赛药业又在中国递交了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的多项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该申请随后以“符合儿童生理特征的儿童用药品新品种、剂型和规格”被CDE纳入拟优先审评,拟定的适应症包括以下几个:

①用于因内源性生长激素缺乏所引起的儿童生长缓慢;②用于因Noonan综合征所引起的儿童身材矮小;③用于因SHOX基因缺陷所引起的儿童身材矮小或生长障碍;④用于因软骨发育不全所引起的儿童身材矮小;⑤用于性腺发育不全(特纳综合征)所致女孩的生长障碍;⑥用于Prader-Willi综合征;⑦用于接受营养支持的成人短肠综合征;⑧用于已明确的下丘脑-垂体疾病所致的生长激素缺乏症和经两种不同的生长激素刺激试验确诊的生长激素显著缺乏;⑨用于重度烧伤治疗。

根据金赛药业母公司长春高新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报告,目前金赛药业的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还在开展多项3期临床试验,涉及的适应症包括小于胎龄儿(SGA)、加特发性矮小(ISS)、加因Prader-Willi综合征(PWS)所引起的儿童生长障碍适应症、肾移植前因慢性肾脏疾病(CKD)所引起的儿童生长障碍等适应症。

希望此次金赛药业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的新适应症获批,能够为更多儿童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

04 融资动态‍

 华盖资本领投!NK细胞治疗新锐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

7月1日,恩凯赛药发布新闻稿称,已完成逾亿元的A轮融资。据介绍,本轮融资由华盖资本领投,中科院创投、乾道基金、呈益资本、天狼星资本、乔景资本等跟投,募集资金将用于一系列不同阶段NK细胞药物产品管线的研究和开发。

恩凯赛药由田志刚院士带领的核心技术团队组建,专注于以NK细胞为基础的创新细胞药物技术转化和开发,从而为广大患者提供更有效和安全的精准免疫治疗手段。公开资料显示,恩凯赛药致力于免疫细胞药物的源头创新,利用逻辑回路、反馈开关、智能操控等合成免疫学技术,通过基因操作对NK细胞药物进行定量、可控、智能化,从而人工创制符合不同临床需求的NK细胞。

据新闻稿介绍,恩凯赛药科学研发团队在NK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已有三十多年的积累,同时在肿瘤免疫疗法创新链条各关键环节均拥有丰富的经验。其中,创始人田志刚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免疫学联盟16位执委之一,并已于近日当选2022年新一届欧洲科学院院士。

免疫细胞药物是继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蛋白与核酸药物之后的生物医药第三纪元。由于细胞类药物史无前例的“活药物”特性,被赋予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NK细胞是肿瘤、病毒、衰老细胞的天然杀手(Natural Killer cell, NK cell),将极大弥补CAR-T细胞疗法的不足,并大幅突破CAR-T细胞疗法的天花板。

华盖医疗早期基金主管合伙人张翼先生表示,他们持续看好细胞治疗领域中的创新型技术平台。NK细胞治疗是他们团队一直研究和关注的赛道,NK细胞具有成药性强、副作用小、拥有大规模临床应用的潜力。田志刚院士和恩凯赛药团队过去几十年在NK细胞领域深耕,具备深厚的底层科学研究积淀和国际前瞻性战略视野。

来源:世界临床药物

END

如需获取更多数据洞察信息或公众号内容合作,请联系医药地理小助手微信号:pharmadl001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的我全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