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再发力脑机接口研究,Neuralink C轮融资2.05亿美元

收藏
关键词: C轮融资
资讯来源:DeepTech深科技
发布时间: 2021-08-02


美国当地时间 7 月 29 日,专注于构建脑机接口的 Neuralink 宣布获得了 2.05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据悉,这笔融资由 Vy Capital 领投,GV、DFJ Growth、Valor Equity Partners、Craft Ventures、Founders Fund 和 Gigafund 跟投。


其中,GV 是 Alphabet(Alphabet是谷歌重组后的“伞形公司”) 旗下的的投资公司,主要关注消费者、企业、生命科学和前沿技术,生命科学投资(如 DNA 鉴定公司 23andMe)占 GV 投资组合的三分之一以上。

Neuralink 是由特斯拉及 SpaceX 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创立的公司,其主营业务是研发治疗脑疾病的脑机接口。马斯克创立 Neuralink 的最终目标就是打造一个能将生物和人工智能紧密连接起来的全脑接口,可对脑损伤患者进行短期治疗,并在长期内降低 AI 控制人类的风险。

所谓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简称 BCI),是指在大脑与外部世界之间构建可传输信息的直接通路,并在采集到大脑中的信号后将其解析成指令,再把指令编码成行为,从而反馈到大脑,完成脑和外部设备间的信息交换。

目前,实现脑机接口应用有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三类技术路线。

其中,侵入式是指把脑机设备插入大脑内部,直接采集大脑中的电信号;非侵入式不会将任何设备插入电脑,而是采用 EEG(脑电图)、MRI(核磁共振)、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和红外线等方式采集大脑中的脑电和信号变化,进行模式识别和图像拼凑后,再通过大量数据及算法去推测大脑中的信息;半侵入式主要利用颅内脑电图(ECoG)技术,将电极阵列放在大脑的皮层上面,然后把电极插入大脑中。

事实上,由于半侵入式要做开颅手术,比侵入式要突破的技术层级更高。而 Neuralink 采用的则是典型的侵入式技术路线。

美国当地时间 2019 年 7 月 16 日,Neuralink 首次推出产品 N1 Link,并以侵入式的方式成功在小鼠上建立了脑机系统。据悉,该款产品是一种 1024 通道设备,通过无线连接传输数据,允许用户以高带宽与他们的计算机或手机自然交互,以帮助四肢瘫痪者重新获得“肢体自由”。此次 Neuralink 获投的 C 轮资金就将用于把 Neuralink 的第一个产品推向市场,同时加速研发更多产品。

随后,2020 年 8 月,Neuralink 对外展示其新研发的脑机接口芯片 Link V0.9。与N1 Link 相比其优化在于,传感设备缩至 “硬币”大小,且新版的手术机器人 V2 比前代更加智能、快捷,一小时内即可完成脑机植入全过程。2021 年 4 月 9 日,Neuralink 在 YouTube 上发布一个猕猴在玩电子游戏的有趣视频,视频中的猕猴在大脑中成功植入了脑机芯片,植入后这只猴子可以自主控制光标移动。



图 | 植入脑机芯片的猕猴在玩电子游戏(来源:YouTube)

尽管 Neuralink 的脑机接口研究成果不断,被称为 “脑机接口之父” 的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神经教授米格尔・尼可莱利斯(Miguel Nicolelis)仍认为,Neuralink 走的技术路线太过“铤而走险”。他表示,除完全瘫痪等这类神经系统严重受损的患者外,大部分的脑疾病患者采取非侵入式技术更为合适,安全性较高。

人脑的器官结构复杂,从外到内依次是外层的头皮、头骨,头骨下又有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这三层膜将大脑包裹起来,再往内是大脑皮层和白质,各部分结构都有其不同的功能特性。非侵入式技术不会将设备植入脑内,并未影响到大脑的内部构造和正常工作模式,因此更受医学界的认同;对于普通患者来说,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种治疗方式。

目前,非侵入式技术在突破上仍然存在一定瓶颈。一方面,当用于记录信号的硬件设备离神经元较远时,采集到的信号将会模糊,且由于数据量不足,信号的准确性有所下降,容易导致脑机接口的信息传输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大脑本身有坚硬外壳加以保护,非侵入式的研究进展很慢,实验成果暂时并不显著。

据了解,在侵入式技术研究的实验过程中,开颅手术大多不可避免。然而,由于开颅手术对于临床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且手术过程中存在较高风险,目前大多数的科研医疗机构及企业都是“保守看待”侵入式技术。

2021 年 7 月 8 日,在 2021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开幕式上,一款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的脑机接口产品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并获得了 2021 “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 奖项。

相比其他脑机接口技术,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自主开发的这款 “免开颅微创植入式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 无需做开颅手术,且采用的是其独创的微创植入技术,植入尺度甚至小于输液时的针孔口径。

据悉,该 “免开颅微创植入式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 现用于诊治临床脑疾病以及探索大脑的结构功能,或有望为渐冻症、高位截瘫、癫痫等重大脑疾病带来新的治疗思路。目前,该脑机系统已在小鼠、兔子和猴子等多种动物身上做过实验,不仅可以采集到术后 30 分钟内的急性信号,而且可保持 8 个月的稳定神经信号跟踪。


-End-

参考:

https://9to5google.com/2021/07/29/neuralink-gv-funding/

https://neuralink.com/blog/serie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