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学制?浙江出现“返乡公告”?都是假的,别信!

收藏
关键词: 公告
资讯来源:桐乡发布
发布时间: 2020-12-03


桐怼谣

谣言不止,辟谣不歇。

过去一段时间里,

又有不少谣言“侵蚀”着你我的朋友圈。

市委网信办提醒广大市民朋友,

面对这些谣言,

大家应多加以理性的分析,

正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问题,

不过度依赖、不轻信盲从。


接下来,

小布就为大家辟谣~


谣言一:

缩短学制、将普通高中纳入义务教育?


  近日,不少网络平台都在传“国家将把普通高职纳入义务教育,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消息,说得有鼻子有眼,让不少家长信以为真。



真相

  对此,教育部公开回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共12年的课程设置是经过长期实践、反复调整后逐步建立的,符合目前国际上普遍做法,基本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基本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目前还不具备缩短学制和将普通高中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



谣言二:

进出浦东机场健康码会变色?


  11月22日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组织所有相关人员进行集体核酸检测,各货运站及货运区域所有人员连夜参与。有网友称:“一夜之间大上海变红,浦东新区被列为黑名单”“浦东机场紧急取消297架次航班,暂停运行14天”。



真相

  早在11月9日上海公布一例本地确诊病例后,通信行程卡上的“上海市”就已被标红。根据通信行程卡官方微信消息,2020年11月10日0时起,行程卡将对包含中高风险区域的地市名称标记为红色,仅作为出行提示,不关联健康状况,具体管控政策请遵循各地联防联控机制。上观新闻记者从浦东机场回到上海市区后,行程卡和健康码都是绿色。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安全运行总监张磊表示,目前浦东机场不属于上海市疫情防控的中高风险区域,所以旅客近段时间进出浦东机场,通信行程卡不会变色。



谣言三:

中国邮政出口美国邮件

自2021年1月1日起将被拒收?


  近日,有部分媒体发布或转载有关中国邮政出口邮件自2021年1月1日起将被拒收的消息。



真相

  对此,中国邮政在11月26日发布澄清表示,这些报道内容不实。自2021年1月1日起,美国要求邮寄入境物品类邮件提供EAD(电子预报关)信息,中国邮政已于2019年与美国邮政达成解决方案,通过万国邮联信息系统传输物品类邮件EAD信息,根据万国邮联与美国邮政统计数据,中国邮政渠道邮寄至美国的邮件,邮件通关与派送均正常开展,不存在出口美国邮件因信息不全被拒绝入境的情形。



谣言四:

浙江多地出现“返乡公告”?


  近日,浙江多地出现一则“返乡公告”,称“受疫情防控影响,2020年12月15日,所有外来人员无本市定居人员开始返乡,截止到12月30日,将封闭长途客运站、火车站、飞机场,解封时间待定”。



真相

  经公安部门核查,该则“返乡公告”为不实信息。@上虞发布、@温州辟谣等均已对该消息进行辟谣。



谣言五:

“警察公告”提醒有人借分发口罩入户抢劫?


  近日,浦东警方在工作中发现,有网民在网上传播一则所谓的“警察公告”内容。该“公告”称,“有人挨家挨户分发口罩,说这是当地政府的新举措,要你戴上看看是否合适”,又称“口罩已经被加上了化学物质,会把你迷晕,一旦你被迷晕,他们就会开始抢劫你”。该“公告”对此提出警告,并呼吁网民转发分享。



真相

  经警方核查,今年7月,山东、广西、河南、西藏等国内多地均有流传、传播此类“警察公告”。对此,多地警方均已作出回应,公安机关未发布此类公告,未接到此类警情,认定其为谣言信息。



谣言六:

每天喝3瓶可乐会患尿毒症?


  最近,有一条“小伙每天喝3瓶可乐患尿毒症”的新闻受到广泛关注。大意是,广东惠阳有一位尿毒症患者,人称“可乐哥”,在患病之前,他是工地上的包工头,工作时喜欢把可乐当水喝,一天最少喝两三瓶。24岁的他就患上尿毒症晚期,如今已持续透析近10年。长期过量饮用可乐真的会导致肾衰竭吗?以后还能放心喝碳酸饮料吗?



真相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徐红新发文表示:碳酸饮料中的磷酸和肾衰竭并没有太大关系。磷是人体必需的元素,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显示,我国成人的适宜摄入量是每天1000mg,最大耐受量为每天3500mg。一罐330ml的可乐含有磷酸大约41mg,与3500mg的耐受剂量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每天喝87罐碳酸饮料才会达到3500mg的最大耐受量。对肾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喝碳酸饮料导致肾衰竭的几率非常小;但是对于肾功能已经受损者,摄入过多碳酸饮料,会使肠道吸收的磷,无法及时通过肾脏排出,可引起高磷血症,长期的高磷血症会加重肾脏损害,严重者会逐渐进展到肾衰竭。虽然喝可乐不会直接导致尿毒症,但碳酸饮料带来的高糖、高热量问题却不容忽视。对于有肾功能异常或者肾结石、高尿酸的人来说,碳酸饮料还是少喝为妙,青少年儿童喝饮料更要适度,避免对身体造成影响。



谣言七:

柿子+奶制品/螃蟹=腹泻中毒得结石?


  秋去冬来,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不光好看,更加好吃。可柿子在很多人眼里却不能随意吃,因为传言它在食用上有很多禁忌。比如,柿子和螃蟹一起吃会得结石,柿子和牛奶鸡蛋一起吃会腹泻。柿子真的“吃错能要命”?食物相克真的存在吗?



真相

  专家介绍,柿子里含有一定量的“鞣酸”,这是一种碳水化合物。当相当数量的鞣酸与相当数量的红薯、牛奶等富含膳食纤维以及蛋白质的食物在胃里相遇,在胃酸作用下,部分人体内可能会产生团状的、比较难消化的“胃柿石”。但这不是结石,只是一种比较难消化的团状物。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李增宁表示:这个要看个人身体状况,吃了以后不消化、胃胀,可能是因为身体弱,而不是形成了鞣酸蛋白导致的结石。这只是一种比较偶然的情况。



谣言八:

被称为“假牛奶”和“地沟油”?

复原乳急需正名!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复原乳是“假牛奶”“营养流失严重”,甚至称之为“牛奶中的地沟油”,吓得很多人恨不得立刻将家里已经购置的复原乳扔掉,并开始担心家人,特别是老人和孩子的健康是否已经因此受到了影响。



真相

  复原乳在国际上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乳制品原料,被广泛用于奶源不足地区或作为奶源调剂。目前,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酵乳》(GB 1930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灭菌乳》(GB25190-2010)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调制乳》(GB25191-2010)等标准中,均以不同形式明确了复原乳可以用于或作为乳制品进行生产,而且在近期公开征求意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调制乳(征求意见稿)》中,特别增加了复原乳的定义,即将干燥的或者浓缩的乳制品与水按比例混合均匀后获得的乳液。据此可以看出,复原乳是“正经的”乳制品,不是“假牛奶”或“牛奶中的地沟油”。从营养方面来看,复原乳与其他液体乳(巴氏奶、灭菌奶等)一样,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此外还有少量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复原乳的生产工艺具有先浓缩/干燥再复水的特点,在浓缩/干燥时虽然会经过高温,但对复原乳主要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和钙几乎没有影响。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北京日报客户端、上海网络辟谣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