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又出手!联合富达国际等基石投资这家公司,号称打破外资超90%格局,登录港股首日股价飙升超40%,凭什么?

收藏
关键词: 投资
资讯来源:E药经理人
发布时间: 2021-07-05

对于押注中国“进口替代”机会的创新医械技术公司而言,除了赛道选择外,更重要的是自身产品迭代的可持续创新能力。归创通桥近10年深耕介入类器械赛道所集齐的6大技术平台,为其后续新品上市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创业如登山!

 
在创业近10年的时间点上,归创通桥登上了一个“小山顶”。
 
2021年7月5日,归创通桥港交所正式挂牌,首日股价飙升超40%,包括髙瓴、富达国际在内的一众重注医疗健康产业的“资本大佬”悉数入局,成为基石投资。这是对归创通桥押注赛道的最好注脚,也是对这家公司过去近10年技术积累和产品管线的公开认可。
 
对于上市后可以更大力度地吸引人才,推进产品研发,丰富管线,拓展战略布局,为医生和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器械产品的前景,归创通桥创始人赵中充满了期待。
 
一方面,事业发展到此,算是给过往的努力有了一个满意的交代:路选对了,人选对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且公司成绩蒸蒸日上。
 
更重要的是,带着过往在海外医械领域磨砺后总结的经验,让中国的患者更快使用到了最先进的技术成果。“我们创业的初衷就是想要让不同年龄、性别、肤色、经济状况的患者,享受医疗科技进步创造的红利,为患者带来幸福感。”赵中在接收E药经理人采访时表示。
 
01皇冠上的明珠
 
神经与外周介入器械的确是一片亟待深挖的“蓝海”,被投资界认为是“介入手术皇冠上的明珠”。
 
众所周知,介入器械对于血管疾病的治疗,比传统的手术及药物治疗方式,拥有作用直接、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尤其对于手术不耐受的高龄危重患者而言,临床价值更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长,人均收入增长后健康意识的增强和临床新产品新技术,尤其成像技术的应用,市场与临床需求正在被“唤醒”。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2015年至2019年神经及外周血管介入手术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4.8%。2020年受疫情影响,神经及外周血管介入手术增长有所下降,为4.3%左右,但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疫苗接种率的提升,预估到2021年神经及外周血管介入手术将以25.6%的比例增长,超过60万台。
 
目前,神经与外周血管介入领域,如同十年前的大型医疗设备一样,仍然由外资器械公司主导。数据显示, 2019年,外资器械在中国神经介入器械市场占有93.3%的市场份额,在外周动脉介入器械市场占有90.3%的市场份额,主要参与者包括波士顿科学、强生、美敦力、Stryker及Microvention等。
 
近十年来,伴随着中国工程师红利、产业集群以及制造成本优势,医疗健康的所有产业几乎都在经历从国产替代再到更前沿与原始创新。而以成本、质量、效率为关键词,力争实现国产替代的血管介入器械,随着市场与临床需求增加、资本力量加持、创新者涌入,其未来的市场空间广阔。以外周动脉疾病相关手术的渗透率为例,美国为5.4%,是中国的27倍。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371亿元,而外周市场更加广阔,就一个细分领域,下肢外周血管介入市场规模就约为102亿元。
 
而归创通桥则是这两个领域最有实力的竞争者之一。
 
归创通桥“两翼齐飞”,同时布局神经与外周血管介入两个领域,在国内创新型医械公司内鲜见。且在这两个领域分别上市了核心产品蛟龙颅内取栓支架(以下简称“蛟龙”)和Ultrafree TM 药物洗脱PTA球囊扩张导管(以下简称“DCB”)。
 
蛟龙针对于颅内缺血性卒中,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蛟龙的血管再通率达到92.3%,比外资对照组的84.8%具有明显优势。 DCB主要针对于动脉狭窄或闭塞,临床试验结果显示,DCB疗效优于对照组,如下所示患者晚期管腔丢失降低70% 以上。2020年第三季度,蛟龙与DCB两个产品一上市就实现销售约2800万元。
 
蛟龙与DCB的上市,说是“十年磨剑”毫不为过,不过在赵中的战略逻辑里,两个核心产品的上市,仅为归创通桥在神经和外周介入为医生和病人提供全线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方向上迈出的第一步。港股上市后,归创通桥的目标是密接结合临床需求,依靠自身资源禀赋,持续研发投入,突破技术壁垒,夯实产业化供应链,最终实现从1到N的技术和产品组合。
 
为实现以上战略目标,过去近10年,归创通桥积淀了两项核心能力:高效的资本使用效率及6个平台的技术叠加与集纳效应。
 
02效率与平台的力量
 
从2012年公司创建,到2021年IPO前,除天使轮外,归创通桥共融资5次,前三次融资总额为2.26亿元,后两轮融资总额超过8亿元。
 
归创通桥招股书透露,目前公司拥有45种产品和候选产品,其中已上市产品12种,注册阶段6种,临床阶段9种,此外还有8种获得欧洲CE标志。
 
“这些产品的研发及商业化的费用,几乎全部依靠前三轮融资完成,后面的融资我们还基本上没有用。”赵中向E药经理人透露,“产业里大家都知道,3亿元相当于一个核心产品的授权费用,而我们用不到3亿元开发出这么多高质量产品。”
 
秘诀是什么?医疗器械开发专用的技术平台优势。
 
目前,归创通桥拥有6个技术平台,分别是含有不同药物成分及载体类型的药物涂层平台、球囊成型及制造平台、支架成型及加工中心、编织和卷曲导管开发及制造平台、导管成型及制造平台、有限元素和疲劳分析及测试平台。
 
赵中向E药经理人做了一个简单的测算,若是熟练地把6个技术和加工平台多平台并行施展,或者按需求排列组合应用于技术开发和产品定型和工艺优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研发的容量、速度与效率。
 
事实上,通过两个核心产品从研发到上市的经验与能力积累,归创通桥不止构建了技术平台,也趟通了产品开发全流程特别是后期临床试验和注册阶段的流程与路径。
 
赵中坦言,企业初创阶段,公司在这两个关键环节交了不少学费,“刚回中国,经验不足,流程控制得不好,致使推进速度不够快,DCB临床患者招募就用了接近25个月的时间。”
 
不过,随着团队的不断完善,经验的持续积累,临床实验效率在快速提升,第二个产品14个月,最近的产品11个月就已经完成。“之后所有的产品基本上一年之内完成入组”,赵中表示,“熟悉医疗机构流程、了解KOL意见与偏好、自身人员经验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实现效率提升。”
 
此外,赵中认为,在临床试验及其后的临床应用上,归创通桥的丰富的产品组合,更容易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每位KOL的各有所长,临床偏好不同,多元化产品,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满足临床需求。”
 
“对于创新性公司而言,时间与质量最为关键,快慢之间,优胜劣汰,强者就会脱颖而出。”赵中表示 。
 
03不能复制的组织与人
 
特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企业,都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和创始人们的风格。任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技术如何不断迭代演进,市场怎么持续深挖拓宽,最终都会落到组织和人上。
 
创新属性的企业大多的起始基因是一帮志同道合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成就一份事业。
 
归创通桥近10年发展,也为自身构建起一套“能文能武”超豪华管理团队。
 
创始人赵中,早年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得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作为总体战略及业务方向的把控者,在医械领域拥有25年经验,曾在日本卫材、美国强生等跨国公司担任科学家和研发负责人,在强生工作的9年时间,更是专注于领导复杂的高端产品如药物洗脱支架和药涂球囊等药械组合器械。
 
公司商业化负责人谢阳,是强生中国早期的多个事业部的中国总经理,2016年加入公司,拥有超过25年的医疗器械市场和销售行业经验,其带领的50多人营销与市场团队,平均医疗器械行业经验为10年,目前已经在中国和CE市场成功上市【12】款产品外周介入条线产品研发负责人潘宁,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曾在强生工作7年,担任首席工程师,专注于心血管器械植入物的研究与开发。在波士顿科学工作6年,负责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领域的产品开发工作。而神经介入线负责人李峥,获得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机械工程学博士学位,曾在几个全球领先的医械公司任职,担任高级工程师和产品经理。

CFO袁泉卫,芝加哥大学MBA毕业,曾在香港多家跨国投资银行工作多年,专职覆盖中国医疗行业,同时也在国内领先的科技和医药企业认知,包括先声药业,负责资本市场及业务发展,具备多年资本运作和企业运营的管理经验
 
从战略指引到核心业务条线研发,再到商业化与资本沟通,赵中的目标是希望管理团队发挥长板优势,实现管理效能增量, “我们大部分管理层认识已经10~20年,彼此非常熟悉,因此在公司发展方向和管理决策上很容易达成一致。”同时我们也不断地吸引不同人才,加入归创通桥,目前整个公司研发团队超过120人,其中硕士及以上的人员占比近40%,15%的人员拥有MNC的工作经验。
 
此外,随着归创通桥招股书的发布,再次为其管理团队与公司员工的凝聚力提供了“压舱石”。招股书中明确,为表彰员工贡献,激励未来发展,归创通桥成立了4家员工持股平台公司,来激励公司员工,为公司持续的高速发展保驾护航。
 
“工作的成就感与职业荣誉感,与业界最优秀研发和管理团队共同奋斗的机会,再加上真实的可持续的财务回报,这是归创通桥希望所有加入到这份事业中来的员工们,共同享受到的特殊红利,如同我们对患者的承诺一样。”赵中表示。
 
好的赛道,绝佳的行业爆发时机;对的人,良好的人才组织;足够的资源,前瞻性的布局;这些都是在归创通桥赵中心中主要的关键,而在他的带领下,归创通桥已经展现出中国器械行业领头羊的气势,成功登录香港资本市场,得到了专业机构投资人和广大投资人的认可,我们期待归创通桥继续创新,在中国制造出世界级的产品,为中国的医生和病人带来高质量的医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