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是生命的源泉,对人体组织器官起着重要的营养和滋润作用。生命离不开血液,输血是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特殊医疗措施。输血治疗是现代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输血那些事儿。
什么情况需要输血?
1、严重失血:包括消化道出血、外伤出血、手术出血等;
2、贫血:常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3、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减少到一定程度,同时伴有严重出血或出血倾向时;
4、凝血异常: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各种凝血因子缺乏等。
输血不是越多越好,具体情况需要医生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病情具体决定。

常见的血型系统
首先,常见的血型系统有两种,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分为A型血、B型血、AB型血和O型血;此外还有RH血型系统,分为RH阴性血和RH阳性血,RH阴性血很少见,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熊猫血”。
相关阅读:
O型血是“万能血”吗?
好多人认为,O型血是“万能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实际上,平时一般是要求同血型输血。O型血输给其他血型受血者的,是配血相合的O型洗涤红细胞(成分血),而非O型全血。因为O型血的红细胞缺乏A、B抗原,不至于发生溶血反应,但是O型全血的血浆中含有抗A、抗B抗体,它能致敏或凝集A、B、AB型红细胞,使之寿命缩短或立即破坏,属于输血禁忌。而O型的血小板和血浆也不能随便输给其他血型的患者。

为什么要输成分血?
血液里面是有很多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还有血浆,每一种成分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如血小板在人体内主要起到止血的作用,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病人,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的患者等。临床需要输血的患者,由于疾病种类不同,输血目的也不完全相同。
随着医学科学和输血技术的发展,血液成分分离机的广泛运用以及分离技术和成分血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能从血液中分离出浓度高和纯度较高的血液成分制剂,输血疗法已经从原来的输全血发展为现在的成分输血。
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选择性地输注某一种血液成分,可以大大提高了输血治疗效果,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了大量血液浪费,同时也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一袋全血也可以制成各种成分,有多种用途,可治疗多个患者,一血多用,节约血源。
患者输血前的检查项目
根据上级相关规定,患者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常规+血型、感染八项、肝功能等检查,输注大部分血制品还需要在体外进行交叉配血,部分患者还需要进行抗体筛查,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改善输血效果。
相关阅读: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反应是在输血过程或者结束后,因输入血液或者其制品或所用输注用具而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等。
1、发热反应:
输血过程或结束后短期内出现的发热,或伴寒战,或伴恶心、呕吐、皮肤潮红等;
2、过敏反应:
输血过程或结束后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重者为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等;
3、溶血反应:
输血后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引起的反应,出现症状时间早晚不一,轻者与一般发热反应相似,重者发生寒战、高热、酱油样尿、腰背痛、胸痛、心悸、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甚至休克、肾衰、DIC等。
4、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临床表现为输血后数天甚至数周内,出现发热、皮疹、恶心、呕吐、厌食、腹泻、便血及黄疸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发生全血细胞减少,肝、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
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间输血相较于非亲属间输血更容易发生“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所以临床上尽量不采用存在血缘关系的亲属间输血。
尽管目前成分输血已被广泛采用,输血反应已明显减少,但输血仍非绝对安全,需严格掌握输血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严格遵守输血的规章制度。
输血反应的防治措施
目前输血基本都需严格遵循同血型(ABO、Rh)输血,血液运到各个医院后,医生、护士取血、输血前均会反复核对,严格“三查十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血型、住院号/门诊号等,请患者及家属不要怕麻烦,积极配合护士工作。
输血前后会用生理盐水冲管,输血前有时会预防性应用抗过敏药物。
刚开始输血时输注速度会比较慢,因为输血的前30分钟是输血反应的高发期,观察没有反应后可能会增加输血速度。输血结束后,也请留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有不适症状,请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无偿献血,让爱传递
从献血到检测,从保存到运输,最后安全地输注到患者体内,这是一个严谨且复杂的流程。目前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血液中心,负责采集、检测、保存血液制品,公民可以到血液中心指定的地点无偿献血,让生命的源泉得到爱的传递。
相关阅读:
了解更多内容请登陆:http://www.daope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