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30日,第一财经客户端和第一财经《财经夜行线》节目,以“无界的产业链丨聚•能”为题,报道了沪浙两地首家跨省合作园区上海漕河泾海宁分区积极践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挖掘和打造特色产业集群,集聚上下游产业链,搭建特色产业生态园的“飞地”办园模式。

在长三角,对于一家企业来说,研发设在某处、销售设在另一处、制造则在第三个地方,这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了。其背后则是长三角企业的深入协同发展。
十年前,上海漕河泾开发区设立了海宁分区,这是上海的开发区真正意义上“走出去”的第一个异地投资合作项目,也是沪浙两地建成的首家跨省合作园区。但即便如此,一个汇集了大量高新技术产业的老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一个以皮革、纺织为主的县级市,该怎么融合?如何定位?双方开始了摸索。所幸,一切很快就走上了正轨。
视频来源:第一财经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长三角各个区域进行布局,通过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加速发展。在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里就有不少来自上海的企业。


诺宁(海宁)精密机械公司总经理 张楠:大家都能看到,现在我们的机器都已经就位了,然后后面我们就是招聘试生产,很快就会开始正式的生产阶段。我们在上海已经有两家公司了,海宁的这个项目是我们新的高端制造业的项目。漕河泾海宁分区高端装备制造的产业定位和我们的这个新项目也是蛮契合的,所以这个项目推进的也是蛮顺利的,蛮快的。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跨省际产业合作平台进一步成熟,“飞地”园区正在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机会。不过,仅仅有物理空间的支持远远不够,如何让企业落户后还能发展好?这是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始终在探索的问题。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董事长 胡缨:原来我们的产业定位主要考虑到能够大而全,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过来。但实际发现这样进行招商,企业未必愿意过来。后来我们发现只有挖掘和打造出属于自己特色的产业集群,才能获得成功。所以在进行新的产业定位后,在一些企业租赁到期以后,我们进行了腾笼换鸟。目前,我们园区有三十多家电子信息以及高端制造企业。现在整个园区产业集群度已经显示出来了。


长三角区域产业门类丰富,而对于企业而言,当地域的界限逐渐淡化之后,未来持续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将为企业的创新转型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浙江光维通讯技术公司董事长 夏旭刚:我们是2018年决定落户海宁的,当时我印象挺深的。到这里(漕河泾海宁分区)看了第一眼我们直接就决定了。未来整个长三角会有大量的城市群坐落,共同形成不同的产业链配套,这是一个大的方向。在我们同行中,很多供应链企业也进行了搬迁,我相信未来这边(漕河泾海宁分区)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

从点到面到链,聚焦产业链的完整。
加强省际产业合作,激发创新动力。
助力长三角企业深入协同发展,更大的空间已经被打开。

信息来源:第一财经
编辑:今日漕河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