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拜耳中国科研合作奖揭晓 | 新闻稿

收藏
关键词: 拜耳合作
资讯来源:研发客
发布时间: 2023-02-21

·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科学家荣获“拜耳讲席教授”“拜耳研究员”等奖项;

· 截至目前,已有近200位中国科学家获得过相关奖项与资助;
· 拜耳与清华大学首次设立“拜耳科研转化基金”,进一步加强早期科研成果的转化。


北京,2023年2月20日——近日,拜耳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共同揭晓2022年度拜耳中国科研合作奖,其中包括“拜耳讲席教授”“拜耳研究员”“拜耳博士后”以及“拜耳科研转化基金”等多个重要奖项( 具体获奖名单详见文末)。拜耳中国科研合作奖旨在通过与中国顶尖大学紧密合作,表彰并资助在生命科学、医学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学者,加强医药产业与学术界的沟通协作,促进科学基础研究应用于新药研发,从而让突破创新早日惠及患者。

今年, 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时松海教授以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陈雪梅教授荣获“拜耳讲席教授”。同时,经由拜耳专家与中国这两所顶尖学府资深学者组成的联合指导委员会评选,共有9位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的科学家获得了2022年度“拜耳研究员”。此外,来自北京大学的3名优秀青年学者获得了2022年度“拜耳博士后”。

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教授(左)和拜耳处方药中国合作创新中心负责人黄丹洁(右)为时松海教授颁发2022年度“拜耳讲席教授”。


拜耳处方药中国合作创新中心负责人黄丹洁(右)为北京大学陈雪梅教授颁发2022年度“拜耳讲席教授”。


为了进一步加强药物发现领域早期科研成果的转化,更多支持中国科学家的自主探索研究,2022年拜耳联合清华大学在中国首次设立“拜耳科研转化基金”。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鲁志和杨雪瑞教授,以及药学院的唐海东教授成为首批获得该基金资助科研项目开展的中国科学家。

“我要祝贺所有获得拜耳中国科研合作奖的中国科学家们,正是你们对于科学的不懈探索推动着中国创新的持续发展。” 拜耳处方药事业部全球业务发展与开放创新负责人Friedemann Janus博士表示,“我们非常骄傲,拜耳是最早在中国与本地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合作的跨国药企之一。在中国这个全球创新重要源头,我们的合作创新中心专注寻找并发掘本地创新成果,积极与科研机构、医药企业等各方探索创新合作方式,助力中国创新早日造福患者健康。”

作为联合指导委员会成员以及2018年度“拜耳讲席教授”获得者,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宏伟教授表示:“祝贺拜耳中国科研合作奖的获奖者。感谢拜耳十几年来持续支持清华和北大生命医学学科的高水平人才和科研项目。拜耳和清华北大的合作在生命医药领域树立了海外企业与大学、工业届与学术届、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人才引进与培养紧密结合的重要榜样,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通过更加紧密全面的合作一定能更有效地发现和创制新的医药产品,解决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健康问题。”

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教授代表联合指导委员会在颁奖仪式上致辞。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吴虹教授在过去8年一直担任拜耳中国科研合作联合指导委员会成员。她表示:“北京大学和拜耳的战略合作是北大的学术创新力和拜耳的药物研发经验的极好融合。过去8年的合作成果丰硕,不仅有科学上的新发现,还联合申请了国际专利及将合作成果授权给北大教授创立的公司。拜耳还支持了北大生物医药方面的人才引进的博士后培养。我期待双方的合作能持续深入,合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并使全球患者受益。”

北京大学吴虹教授代表联合指导委员会在颁奖仪式上致辞。


截至2023年2月,已有近200位的中国教授、研究员及青年学者获得“拜耳讲席教授”“拜耳研究员”“拜耳博士后”等奖项。包括丁胜教授、颜宁教授、谢晓亮教授、盖锋教授等生命科学领域资深科学家,也都曾获得同样的殊荣。

吴虹教授(右一)和拜耳处方药国际研发北京中心负责人张华(左一)为2022年度拜耳研究员获奖者颁奖。


拜耳秉承“合作创新,携手治愈”的对外合作愿景,长期关注中国科研发展与源头创新。除设立中国科研合作奖外,拜耳还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中国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旨在结合拜耳在医药研发领域的丰富经验以及中国科研机构在前沿创新探索方面的专长,针对新药技术研发及临床未满足需求,合力推进早期研究向新药研发的转化。

截至2022年底,拜耳与上述三家科研机构累计开展超过110个研究项目,包括新靶点的发现及结构解析、疾病发病机理及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药物筛选、药效评价、新分子形式药物、新化学合成方法及创新剂型探索,并涵盖肿瘤学、心血管疾病、血液学、妇科等多个疾病领域。


关于拜耳处方药中国合作创新中心 

拜耳处方药中国合作创新中心成立于2022年,整合了之前中国业务扩展团队以及开放创新中心的职能,全面负责拜耳在本地的外部合作策略及相关工作,包括业务发展、授权许可、开放创新等范畴,促成建立外部合作,并协调合作联盟管理工作。作为公司全球合作网络的重要组成,团队积极融入中国医药创新生态圈,持续深化与生物医药企业、初创公司、科研院所等创新力量的沟通协作,寻找并评估本地创新成果及合作机会,覆盖从早期发现到临床开发直至上市后的药物全生命周期。与此同时,团队还负责现有的区域战略合作与联盟管理,紧密携手华领医药等行业合作伙伴,共同努力为广大中国患者提供包括首创糖尿病治疗新药华堂宁在内的创新药物及解决方案,切实造福中国患者健康。


关于拜耳

拜耳作为一家跨国企业,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健康与农业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公司致力于通过产品和服务,帮助人们克服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和老龄化带来的重大挑战,造福人类和地球繁荣发展。拜耳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并对业务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集团还通过科技创新和业务增长来提升盈利能力并创造价值。在全球,拜耳品牌代表着可信、可靠及优质。在2021财年,拜耳的员工人数约为100,000名,销售额为441亿欧元。不计特殊项目的研究开发投入为54亿欧元。更多信息请见www.bayer.com。


附:2022年度拜耳中国科研合作奖获奖名单(向下滑动查看全部)


北京大学 

拜耳讲席教授


陈雪梅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花的发育、小RNA和植物的RNA修饰

拜耳研究员


李毓龙 

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开发新型神经成像技术,用于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解析神经系统的复杂功能,探究生理及病理条件下突触传递的调节机制


刘君 

助理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RNA修饰对于基因转录活性的调控机制以及m6A在干细胞,免疫和肿瘤发生等生物过程中的调控功能


汪贻广

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药学院药剂系

主要研究方向:智能纳米药物递送与疾病诊疗研究


肖俊宇 

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与人体疾病密切相关的蛋白机器的功能基础,尤其聚焦对免疫球蛋白分子机制的研究


张学飞 

研究员,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B细胞生成多样性抗体和基因组稳定性维持机制的研究

张莹 

研究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肿瘤免疫学及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

拜耳博士后


李晴晴 

博士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使用前沿的组学测序技术结合类器官小体模型来研究肿瘤生物学中的关键问题。

孟浩巍 

博士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基因编辑工具脱靶检测技术的开发,并基于此技术改造更精准、高效的基因编辑工具


周筱 

博士后,北京大学医学生物信息学系

主要研究方向:发现并解释有趣的生物学现象,同时致力于增加人们对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了解,从而对临床提供帮助


清华大学

拜耳讲席教授


时松海

院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哺乳动物大脑发育和功能研究

拜耳研究员


陈柱成

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染色质生物学,尤其是染色质重塑研究


李赛

副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以结构生物学方法,从事染色质生物学,尤其是染色质重塑研究


朱佳俊 

助理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

主要研究方向:肿瘤发生的分子机理与代谢基础

拜耳科研转化基金


鲁志

研究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非编码RNA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唐海东

副教授,清华大学药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肿瘤免疫学与免疫治疗


杨雪瑞

副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解析与复杂生物学过程及复杂疾病相关的转录后调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