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1年上半年,早期生物制药投资人在企业的A轮融资中投入近50亿美元的资金,而每一个独立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它们的关联方都想要敲开二级市场的大门。
硅谷银行最新一份报告显示,在极为重要的A轮融资中,美国和欧洲的生物制药企业融资额达到46.9亿美元,几乎同比翻了一番,交易数量则增加了三分之一。
作者在报告中提到,受健康科技解决方案加速应用、新的护理服务模式以及对新兴生物制药技术的浓厚兴趣的鼓舞,2021年生物制药领域投资步伐在加快。
投资人最为感兴趣的是生物技术公司的"技术平台",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开发出多个管线的产品,这些交易的投资额达到22亿美元,接近总投资额的一半。其中,肿瘤生物技术公司以11亿美元投资额位列第二。值得关注的是,小分子药物获得了大多数投资者支持的“金牌”,抗体获得了“银牌”,基因疗法获得了“铜牌”。
今年上半年,整个医疗领域受益于总额47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比2020年同期翻了一番。在此背景下,生物制药领域融资总额达到203亿美元,大致接近去年全年的246亿美元。
在这些早期融资中,Alexandria Venture Investments、Casd in Capital作为最活跃投资者,前者达成12笔交易,后者达成了9笔。大型制药公司辉瑞(Pfizer)、礼来(Eli Lilly)、Novarti(诺华)、Sanofi(赛诺菲)、Takeda(武田)、AbbVie Johnson & Johnson(艾伯维强生)、Bristol Myers(施贵宝)和Roche(罗氏)也是投资大户,最多的是辉瑞的14笔交易,诺华(Novartis) 和诺和诺德(Novo Nordisk)旗下创业投资基金也参与了其中。
IPO 窗口开启
对于生物制药企业而言,除了私募市场,还有备受赞誉的二级市场,那里从来不缺乏交易活动。报告称,“投资者认为IPO窗口仍将开启”,这种预测基于生物制药领域的夹层交叉交易活动所导致83起“类IPO融资”。IPO作为重要的 “退出机制”,今年生物医药行业每个季度有25家企业上市,2021年全年有可能打破去年的84家企业IPO纪录。但投资银行预计今年将有80家,主要由于下半年市场在放缓。
但这些新上市的生物制药企业并不都是备受追捧的“玫瑰”,与诊断设备和医疗器械制造商的良好业绩表现相比,行业公司自上市以来表现乏善可陈,估值和股价在2020年高点上持续下滑。
新股发行并非通往纳斯达克唯一通道,不要忘记当下最流行的SPAC上市(海外借壳上市的一种方式),通过在美国设立一个特殊目的的公司去投资并购欲上市的目标企业。上半年,Nautilus Biotechnology 通过SPAC与空头公司Arya Sciences III合并的方式融资3.45亿美元,Nuvation Bio 通过SPAC与Panacea Acquisition合并的方式融资6.46亿美元。
自2020年以来,已有16家生物制药企业宣布通过SPAC方式上市,其中6家已经完成了曲线上市,包括Nautilus、Nuvation Bio、NRx Pharmaceuticals。交易完成后,这6家公司业绩同比下滑30%(均值),且目前均处亏损状态。
令人震惊的是,尽管制药巨头在COVID-19治疗药物和疫苗提振下手握大量现金流,1-7月仅发生7起私募并购,可见,销售额很高但对外并购活动却很惨淡。其中4家公司出于临床前试验阶段,包括Tidal Therapeutics和Arvelle Therapeutics,前期并购价格中值为3.05亿美元。
根据硅谷银行重磅预测,2021年底之前,生物制药领域将有5-6笔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大型私募并购交易出现。
更多嘉宾仍在邀请中。。。。。。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详情!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