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两项检测试剂注册技术指导原则公开征求意见

收藏
关键词: 试剂征求意见
资讯来源:中国体外诊断网 CAIVD
发布时间: 2020-08-04





8月4日,为进一步规范肺炎支原体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的注册申报和技术审评,提高审评效率,统一审评尺度,国家器审中心发布《肺炎支原体IgM/IgG抗体检测试剂注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人细小病毒B19IgM/IgG抗体检测试剂注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的通知,为使该指导原则更具有科学合理性及实际可操作性,即日起公开征求意见,衷心希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管理者及从业人员提出意见或建议,推动指导原则的丰富和完善。


肺炎支原体IgM/IgG抗体检测试剂注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节选)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肺炎支原体IgM/IgG抗体检测试剂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肺炎支原体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相关人员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属于柔膜体纲,支原体属,是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是我国儿童和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重要致病原之一。Mp感染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平时散在性发病,每隔数年会出现地区周期性流行,每次流行持续数月到数年不等。对于群聚性发病或初始经验性治疗无效的CAP患者,住院或重症CAP患者,建议进行致病原检查,明确CAP致病原可有助于进行目标性抗感染治疗。


根据肺炎支原体主要黏附基因P1基因的重复序列RepMP2/3或RepMP4,肺炎支原体可分为I型和II型两个基因型,不区分血清型。


肺炎支原体的检测对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至关重要,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病原体培养、抗原检测、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肺炎支原体培养难度较大,需采用专门的培养基和培养技术,耗时长,敏感性低,但特异性好。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是目前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重要手段,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抗体检测试剂在临床中广泛应用。颗粒凝集(particle agglutination,PA)试验和补体结合(complement fixation,CF)试验是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的传统方法,但无法区分IgG和IgM。


本指导原则所述肺炎支原体IgM/IgG抗体检测试剂是指采用胶体金法、荧光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法、酶免渗滤法或化学发光法,体外定性检测人血清、血浆或全血中的肺炎支原体IgM和/或IgG抗体的试剂。结合临床和其他实验室指标,可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辅助诊断。对基于其他方法学的试剂,及肺炎支原体其他抗体或总抗体检测试剂,可能部分要求不完全适用或本文所述内容不够全面,申请人可以根据产品特性对适用部分进行评价或补充其他的评价资料进行相应验证。



《人细小病毒B19IgM/IgG抗体检测试剂注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节选)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人细小病毒B19 IgM/IgG抗体检测试剂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审评注册申报资料提供依据。


本指导原则是对人细小病毒B19 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标准体系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标准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二、范围


人细小病毒B19 IgM/IgG抗体检测试剂是指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采用胶体金法、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等检测技术,对来源于血清或血浆等人体样本中的B19 IgM/IgG抗体进行体外定性、半定量或定量检测的试剂。其临床预期用途为: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指标,可用于急性及慢性人细小病毒B19感染的辅助诊断及免疫状态的评估和急性及慢性感染患者抗体的血清学转换的判定。目前IgM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尚不明确。本类试剂尚不用作产前筛查。


人细小病毒B19是已知的最小的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无包膜,核心为线状单链DNA。B19病毒可以被分为1、2、3三种基因型,其中1型和3型又各自分为两种亚型。不同基因型的病毒抗原及抗体作用位点有变化。B19病毒感染普遍存在,可通过飞沫、皮肤接触、血液、血液制品进行传播或由胎盘垂直传播。B19新近感染可在各年龄段中发生,急性感染在6-15岁个体中最常出现。儿童感染后最常引发传染性红斑; 免疫力正常人群感染后一般为轻型自限性症状; 孕妇感染可造成胎儿水肿和先天性贫血,严重时导致胎儿死亡; 先天免疫缺陷患者、艾滋病患者、肿瘤或器官移植手术后进行化疗的患者感染会导致慢性贫血症; 镰状细胞贫血症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感染会发生再生障碍性危象而导致急性贫血;部分感染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随后演变为多发性关节炎。此外,某些肾病、肝炎、神经性疾病、心肌损伤和一些自身免疫疾病等病例也可能与B19病毒的感染有关。


病毒血症的后期阶段,特异性IgM 抗体开始出现。IgM 抗体出现后可持续约5个月,在有些患者体内还能存在更久,对B19病毒特异IgM 进行检测可用于近期感染和疾病的早期诊断。B19病毒感染后约第15天,IgM 抗体开始下降,同时开始出现特异性IgG 抗体。针对结构蛋白VP1 和VP2 构象性表位的IgG 抗体可维持高滴度数月,并长期存在体内,对该类IgG 抗体进行检测可用于既往感染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不同人群感染B19病毒后产生不同强度的免疫应答反应。健康成年人感染B19病毒后抗体反应非常强,能检测到高滴度的特异性IgM 抗体; 而对于B19病毒感染引起传染性红斑的儿童,其抗体反应很弱;当患有溶血性贫血儿童感染B19病毒并发生再障危象时,IgM 抗体反应特别强。因此,检测IgM 对于儿童急性感染的诊断不是一种可靠手段。此外,免疫力缺陷者体内可能检测不到B19病毒抗体,不能依靠抗体反应进行B19病毒感染的诊断,需要对B19病毒本身进行检测。


检测人细小病毒B19感染的常用方法有血清学抗体检测、PCR病毒核酸检测,其中B19病毒血清学抗体检测是目前进行B19病毒感染临床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主要方法。确定B19病毒急性感染需要临床有B19病毒感染相关的症状, 并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特异性IgM 抗体阳性, 并且B19-DNA 阳性; ②特异性IgG 由阴性转阳性或效价≥ 4 倍升高; ③定量PCR 检测B19-DNA 阳性, 并达到>104 IU/ml( 6.5×103 copies/ml)或逐渐上升; ④骨髓或其他组织中B19病毒抗原阳性或检测出病毒颗粒。


如怀疑孕妇有细小病毒B19接触史,可对母体血液中细小病毒B19的IgM和IgG抗体进行检测,联合使用细小病毒B19核酸的PCR检测方法、超声检查以及持续观察有无胎儿水肿或贫血,用于妊娠期细小病毒B19感染的辅助诊断以及免疫状态的评价。



相关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细信息。


来源:CMDE

编辑:弋水 | 校对:Tiki | 责编:天蝎

1








声明

本公众号所发表内容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微信【826699172】。

本公众号原创发表的文章,任何个人、媒体、网站如需转载,须在文首位置注明转自“中国体外诊断网 CAIVD”,并注明作者。

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