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程管理大家谈】李小英教授:SMART项目卓有成效,期待继往开来、造福更多糖尿病患者!

收藏
关键词: 糖尿病患者
资讯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发布时间: 2023-03-07

【前言】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部分患者需住院治疗,但因严重血糖异常再入院率仍较高。研究证实,完善从住院到出院后的血糖长程管理方案可降低再入院率。为了推广长程管理理念与规范实践,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发起、诺和诺德公司支持开展了“2型糖尿病患者院内-院外长程管理交流实践项目”(简称“SMART项目”),目前已圆满举办3期。值此重要的时间节点,本报特邀SMART项目华东地区学术领导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小英教授接受专访,解读院内-院外血糖长程管理内涵与现状,总结和点评SMART项目成果及意义,分享“中山经验”,指导未来方向。本文整理访谈精要如下。





专家简介


李小英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学专科分会主委,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代谢专委会主委。Endocrine Reviews、Life Metabolism、Journal of Diabetes、《中华糖尿病杂志》、《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副主编,《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1983年毕业于衡阳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2003年先后在美国Baylor医学院、加拿大McGill大学和UBC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与临床干预研究。承担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10余项。在Cell Metabolism,PNAS, JCI, Nature Medicine, JAMA Internal Medicine, Diabetes, Diabetes Ca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Gut, JCEM, Gastroenterology, Journal of Hepatology 等杂志发表论文130余篇,撰写专著5部,获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院内“定制”方案,院外长期获益

Q1

院内与院外血糖管理之间有哪些区别和关联?为何长程管理非常必要?



李小英教授:院内与院外血糖管理是两个不同的场景,但内在关联非常紧密,都是长程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受院内血糖管理的患者通常是因为血糖控制不佳、部分还继发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需要住院治疗。在内分泌专科医生的管理下,住院患者一般短期内就能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糖水平,主要采取胰岛素强化治疗,这在院外是无法实现的。但患者更多的时间是在院外,因此院内管理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短期内实现血糖达标,并且有专科医生为患者制订出一套个体化的院外控糖方案。SMART项目的初衷也正在于此,希望帮助更多的患者获得院内与院外血糖管理环节的有机衔接,获得一体化的长程管理。


SMART项目中,我们开展了一项大样本的观察性研究,基于1200例患者的分析数据显示,入院前的中位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10.4%,经院内强化治疗出院后3~6个月随访,中位HbA1c约为7.1%,平均降幅超过30%,显著获益于院内管理的短期强化治疗以及制订的院外方案。如果不经过住院治疗,这些患者的血糖控制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善,这就是院内-院外长程管理的关键价值所在。


强化基层培训,优化院外管理

Q2

我国院内-院外血糖管理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不足?



李小英教授:院内血糖管理的主要策略是胰岛素强化治疗,目前国内多采用胰岛素泵,“3+1”方案(3次餐时胰岛素加1次基础胰岛素)或每天注射3次预混胰岛素方案。随着院内信息系统的发展,不仅内分泌专科的住院患者能够得到专业的血糖管理,其他科室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也可获得内分泌专科的治疗建议,即实现全院血糖管理,这是近年来的一项重大进步。


目前比较突出的短板是院外血糖管理质量,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院内-院外链接体系,这有赖于远程平台的建设以及基层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医生的参与来弥补这一不足。SMART项目的核心任务之一正是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规范化培训,让他们有机会到高水平的三级医院内分泌中心来学习先进方案和经验,而后带回基层,造福更多患者。


项目卓有成效,长远裨益医患

Q3

SMART项目已顺利进行了3期,您认为该项目有哪些亮点、成果和意义?



李小英教授:SMART项目的初衷高度契合了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现状中亟待满足的需求,通过形式创新、理论结合实践的高质量培训、长期持续的开展,取得了诸多积极成效,业内有目共睹。


培训内容方面,既有专家带来的系统性课程、主题讲座、病例分享等形式的理论讲授,也有查房、疑难病例讨论、门诊等实践的观摩,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培训还包括我们特有的血糖管理人工智能(AI)系统的实操演练,通过AI系统即可精准调节胰岛素剂量,兼顾规范与前沿,使基层医生的临床诊疗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实际效果方面,参与培训的医生普遍反响良好、好评如潮,每一批学员毕业时都反馈收获满满;同时,患者获益显著,正如前面提及的临床研究数据,出院后3~6个月随访时HbA1c较入院前大幅下降,归功于院内血糖管理的巨大贡献。学员们将项目中所学带回当地,也能更好地管理当地的患者,将产生长远的积极效益。


强大团队合作,着力AI建设

Q4

您是SMART项目的重要领导者,也是杰出的学科带头人、科室管理者,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您带领的团队在院内-院外血糖长程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



李小英教授:SMART项目极大推动了院内-院外血糖长程管理理念的推广,也为基层医生提供了方法学层面的有力支持。具体到本中心实践,我们做的很多工作都与SMART项目有关,包括平台系统建设、人员架构设置、前瞻布局等,既是基于SMART也高于SMART。


首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致力于实现真正的全院血糖管理,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全院血糖监测”,内分泌科的胰岛素剂量决策系统已经很成熟,目前我们正在推进向院内其他科室的拓展,由此,非内分泌科的糖尿病住院患者也能获得安全有效的胰岛素治疗,而无需按照传统模式请内分泌科会诊,更加高效、便捷。其二,院内血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集结团队的力量,本中心团队纳入了医生、护士、科研人员、AI合作单位等多方成员。其三,鉴于国内当前院外血糖管理的局限性,我们针对患者居家管理也做了相应布局,尝试利用AI技术搭建远程管理平台。这些工作对SMART项目本身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多模式患者教育,规范化自我管理

Q5

患者教育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在此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李小英教授:本中心目前的患者教育形式比较丰富,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包括线下授课、播放视频以及多种线上平台的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等,病房和门诊都有专门的护士负责,相信如今绝大多数医院都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随着新型降糖药物[各种胰岛素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激动剂等]、新型血糖监测仪器设备的不断涌现,患者在日常居家治疗中面对的新问题越来越多,比如不同注射笔的使用、血糖监测仪的使用等。本中心门诊每天都有护士为患者解答这些问题,帮助他们熟练掌握用法、做好自我血糖管理。此外,正如前面提到的,我们正在开发面向患者端的AI系统,以期更高效地进行患者教育和院外血糖管理。


延续项目初心,填补未尽之需

Q6

SMART项目中您有哪些比较深刻的感受?对院内-院外血糖长程管理未来发展您有何期望?



李小英教授:SMART项目立项之初,项目团队来邀请我参加时,我几乎没有犹豫、当即就同意了。因为作为内分泌领域的从业者,我深知目前国内的现状和挑战,业内非常需要SMART项目这样的学术活动来促进发展,该项目对糖尿病患者无论是短期还是长远都将有重要的获益。我们在SMART项目基础上还做了一些延伸和拓展,包括前面讲到的临床研究,最终收集了1200例患者的数据,工作量庞大,得益于诺和诺德团队的大力支持,要完成好一个项目是非常不易的。


SMART项目前3期的内容已经圆满结束,且成果显著、很好地践行了初心,殷切希望后续能够继续开展,在前期成果基础上继续帮助医生和患者解决更多临床问题,比如患者出院时院内与院外控糖方案的个体化转化、院内与院外血糖管理的一体化平台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血糖管理辅助决策系统的建立、培训形式的创新(比如利用AI系统培训)等,更好地衔接院内与院外血糖管理、提高基层单位的慢病服务能力。期待见证SMART项目未来有新的高度的突破、深度的推进和广度的拓展,助力我国糖尿病长程管理质量和整体预后水平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