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强生&艾伯维百亿美元超级大药!从头对头挑战获胜,揭秘百济全球化研发策略

收藏
关键词: 研发艾伯维强生
资讯来源:E药经理人
发布时间: 2021-05-08

有关中国创新药的好消息,总能令人兴奋。

近期,百济神州再度刷屏医药人朋友圈。
4月28日,百济神州公布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全球头对头3期研究ALPINE试验的中期分析结果,数据显示,相比伊布替尼,泽布替尼达到了疗效主要终点及安全性相关的次要终点,尤其是房颤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更低。
该消息备受关注的原因在于,这是我国首个出海的原研新药泽布替尼向全球“重磅炸弹”药物发起的第二项直接PK,也是决定着泽布替尼未来全球化前景的重要一役。
这项ALPINE试验是一项针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进行的头对头全球多中心3期临床试验,入组患者652名,与之进行比较的药物是目前BTK“王牌”产品伊布替尼。此次公布的中期分析是在接受至少12个月随访的415例患者中开展的。
全球首个上市的BTK产品伊布替尼由艾伯维和强生共同持有全球商业化权益,2020年该产品全球销售额超过94亿美元。根据预测,2021年该产品有望成为年销售收入达百亿美元的“超级重磅炸弹”。
作为中国首个在FDA获批的本土原研新药,泽布替尼从研发立项伊始,就对标伊布替尼,志在成为全球Best-in-Class(BIC)的BTK抑制剂,而其从临床开发到商业化的进程,始终备受关注。
一路走来,泽布替尼从2012年立项至今的9年时间,先后在美国、中国、阿联酋、加拿大四国获批;在国内上市首年就迅速降价纳入医保;在全球递交超过30项上市申请;到如今的头对头挑战赛取得积极结果……可以说已经给业界带来了诸多“惊喜”。

泽布替尼在美获批新闻发布会  图片来源:百济神州

2019年泽布替尼在美获批,成为全球第3款上市的BTK抑制剂,最初适应症为套细胞淋巴瘤(MCL)。在此过程中,泽布替尼因其临床展现的差异化价值,斩获了FDA的“快速通道” “突破性疗法认定” “优先审评” “加速批准”等资格认定。值得一提的是,泽布替尼的在美获批,使用的主要数据之一是来自中国患者的临床2期研究数据。
如今,随着全球性3期ALPINE试验中期结果的公布,泽布替尼通过头对头挑战,与世界级大药同台竞技,进一步验证了它成为同类产品BIC的潜力。这是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又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医药创新真正进入全球第二梯队的标志性事件。
01 迈入全球第二梯队,需要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药
药审改革启动一年后,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和RDPAC四家医药行业协会共同发布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显示,美国创新贡献占全球一半左右;日、英、德等居于第二梯队,创新贡献约5%~10%;中国被归为第三梯队,创新贡献仅约为4%。该排序以在研产品数量和全球首发上市新药数量两个指标进行评价。
2019年,基于相同的评价方式,这份报告的撰写方麦肯锡,更新了数据,认为至2018年,中国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上升到4%~8%,跨入第二梯队,仅次于美国、日本。
事实上,产业界的普遍观点是中国医药创新作为一个生态体系,在某些环节或者细分的技术层面上,已经进入到第二梯队,比如在临床试验数量。科睿唯安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临床试验数量已经首次超过美国,位列全球第一位。
此外,药审改革后,中国本土获批的新药数量迅速增加,数据显示,2017年获批新药数量是37个,其中来自本土药企的仅有1个;而到2020年,获批的新药总数虽有所下降为45个,但由本土药企开发的新药已跃升到20个。
但是,进入全球创新药的话语体系,还需要更多在海外主要市场获批上市的本土创新药。不仅需要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药获得欧美药监部门的批准;同时,全球范围内,销量排名前100的创新药中,需要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药。“只有中国原创新药,在美国、在欧洲销售了,并且成为大品种,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02 成为Best-in-Class的勇气与决心
在备受关注的PD-(L)1领域,尽管竞争激烈,但通过海外授权合作,几家公司正在逐步为产品出海铺平道路。而从目前看来,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已经通过数年的布局,在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结果加持下,验证了其作为全球BTK领域中明星产品的潜力,领先一步走向了国际市场。

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全球研发负责人汪来

早在2012年百济的BTK项目立项并初显潜力时,百济神州就已经开始为它的全球化设计了路径。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全球研发负责人汪来介绍,彼时,百济的研发团队就是朝着改进现有治疗药物临床上的缺陷的进行的,希望做出一个选择性更高、吸收性更好的药物。随着临床1期试验的推进,到2015年,团队发现泽布替尼的关键性指标显示出差异化优势。“我们发现一天两次给药,能对淋巴结里的BTK达到完全的抑制作用,而且是形成持续抑制。”汪来形容,“当时我们看到这个结果非常兴奋,我们相信这个对BTK抑制最终能够转化为更好的疗效。”
针对BTK的研发思路,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化学研发负责人王志伟也曾介绍,国际上的First-in-Class产品虽有先发优势,但也往往有着“先发弱势”。由于其是全球首个,研究团队往往没有太多时间去透彻研究分子和靶点的最佳状态,这可能给后来者留下空白,去进一步做出“同类最佳”产品。
随着泽布替尼1期扩展试验的进行,在多种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中,团队发现泽布替尼的临床效果有超过现有药物的潜力。“当时,百济神州面临一个决策,该怎么样把泽布替尼进行国际性研发,因为我们手上有一个同类最佳(BIC)的药物,而国际上对同类最佳药物最好的验证方法,就是做头对头的试验。”
2017和2018年,百济的团队先后启动了ASPEN和ALPINE两项3期头对头试验。“在决定去做头对头的时候,我们其实下了很大的决心和勇气。”汪来认为,全球多中心的头对头临床试验面临诸多挑战,但又是进击国际主流市场、证明自身产品临床优势的必由之路。
首先,头对头是高风险的挑战赛。“如果失败,以后这个药物很难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尤其是伊布替尼作为过去8年乃至未来5年,销售最好的肿瘤药物之一, 是业界公认的明星产品。要挑战‘神药’,风险是很大的。”
其次,成本很高。“头对头试验,要买对方的药,伊布替尼在美国的定价对CLL患者当时为80万元/年,患者用这个药可能用好几年,入组的652名患者里,超过一半是要用伊布替尼的。好多人以前说百济神州‘烧’钱,其实有时候对制药业来说,如果你想做出国际领先的多中心试验,真的不得不投入。”说到这里,汪来再次提到了勇气,“要知道,当时百济神州还是比现在体量要小很多的公司,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们还是很有勇气。”而这份勇气背后,是对自己产品的充足信心。
03 全球多中心头对头挑战,达到疗效主要终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给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开展,再次增加了难度。汪来回忆,ALPINE试验在全球多国的大约100多家医院进行,“当时团队花了好多功夫尽力把药物送到患者手上,因为它是口服药,不一定非得去医院,可以通过社区或者远程递送等,保证患者不断药。”
幸运的是,截至目前,疫情没有影响试验的推进。
从目前百济神州公布的数据来看,研究的主要及次要终点,均呈现积极结果。其中在客观缓解率(ORR)的主要终点,经研究者评估,与伊布替尼相比,泽布替尼达到ORR优效性,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值=0.0006)。次要终点安全性达到了相关的预先设定,在患者中引起心房颤动或扑动事件的风险降低,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经独立评审委员会(IRC)评估,泽布替尼取得了更高的ORR,P值=0.0121,但对比中期分析预设的严格双边统计边界P值<0.0099,未能达到统计意义。
汪来在接受采访时解释了IRC未到达统计意义的原因,“P值是统计学术语,P值越小,意味着统计学意义越大。目前的P值0.0121,已经是很小的数值了,但由于它本身是中期分析,设定的标准很高。后续进行的终期分析,会在所有652个患者当中进行。通常来说,样本量越大,统计学上成功概率就越大。另外,终期分析,在统计学上会给它的P值更大一些。所以在终期分析中,我们有信心能得出更充分的数据。”
关键次要终点无进展生存期(PFS)在中期分析时数据还未成熟,预计会在2022年终期分析时公布,但目前也已展现了积极的趋势。
针对CLL这一BTK的“必争之地”,百济神州还在开展一项大型全球3期临床试验,针对未经治疗的CLL患者,冲击一线治疗用药。此外,联合用药也是百济神州拓展泽布替尼适应证的方式之一。“单药方面正在比拼谁的BTK是最优产品,而接下来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怎么做联合用药,包括和CD20抗体、和BCL-2抑制剂等的联用,我们都进行了布局。”汪来透露,泽布替尼还在不断扩大适应证,从淋巴瘤向非肿瘤适应证拓展,包括狼疮肾炎。 
04 出海国际市场,全球临床开发能力将是关键
作为全球医药市场的“新玩家”,如何成功开展一项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 MNC对此经验丰富,但对于大多本土药企而言,仍是薄弱环节。 汪来认为,进行全球临床开发有三个要点:
首先是临床试验设计,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的监管规定灵活应用,比如FDA对临床试验中美国患者数量没有具体要求,但是在欧盟则情况有所差异,这要求团队对临床的规则与监管政策有充分的理解。
其次,需要与多国监管部门沟通,也并非易事。“百济神州的做法是配备一个全球临床开发和注册团队,我们在全球的员工已经有接近6000人,在海外的员工超过千人。随着内部能力的成熟,现在我们有充分的能力自己去做全球多国、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而不是依赖CRO等第三方。这样能在试验中提高与临床医生的沟通效率,确保更高的试验质量,同时总体的临床运营成本也会下降。”
随着大量全球性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开展,如何取长补短将优势最大化,而不是拖慢整体效率?汪来对此也分享了团队的经验,“总体上,我们建立了一个全球型的临床开发模式,这不单是指要在全球开展临床,而是充分运用全球的优势,帮助临床开发的推进。比如患者入组方面,我们会在欧美入组患者,但往往会在患者基数较大的亚太地区入组更多患者,从而使得临床试验能在收录多国家、多人种数据的同时,提高临床的效率。”
数据显示,当前百济神州正在全球超过35个国家地区开展超过60项临床研究,其中3期临床或潜在的注册性临床试验就超过了25项。百济神州总裁吴晓滨曾表示,中国创新药企的未来在于全球化战略的布局与实施,而这也是中国创新药企真正发展壮大、跻身世界医药巨头之列的必经道路。
不过,汪来同时也建议,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最终是为了帮助夯实新药的国际竞争力,这一抉择的背后,需要产品本身真正具备成为BIC乃至FIC的潜力。“如果做不到FIC,就要争取做到第二、第三个上市,如果太晚的话,在国际上的推进会比较困难。但同时,如果是BIC产品,即便晚了一些,依然有竞争机会。但如果脱离产品本身,只是为了国际化而走国际化,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