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对外研究合作特征分析

收藏
关键词: 合作
资讯来源:科情智库
发布时间: 2020-12-17



   科情智库    



沙建超,陈 岩,范旭辉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北京 100088)



摘 要:本文以Web of Science收录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学者发表的研究论文为分析对象,通过分析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研究论文发表的整体情况、合作主导趋势,揭示了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对外研究合作的特征,为我国更加深入地参与本地区科技合作、提升在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科研合作影响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科技合作;特征分析


东南亚地区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东南亚地区也是中国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和共建“一带一路”重要伙伴,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不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入对接,加快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自2009年起中国连续10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身份,2019年东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所以,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在彼此对外合作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科技合作与共同创新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纽带和驱动力,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落地,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的合作必将更加紧密。因此,分析该地区国家对外研究合作特征,对于指导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科技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01

研究综述




科技文献是科研活动的重要产出,经过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的努力,文献计量学现在已经成了研究国际科技合作的科学方法之一研究内容主要有基于文献的合作态势分析、领域合作分析、区域合作分析、合作网络分析和合作效度评价等,如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我国科技合作的整体趋势、合作规模、合作类型、产生的影响等进行的研究,基于文献的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网络特征结构、影响力研究。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吴建南等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主要发达国家合作论文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叶阳平等从专利数据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现状,陈欣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网络进行了比较研究,王佳迪等还对中国与东盟在渔业科技领域的合作进行了分析。


从当前研究来看,国际科技合作分析主要集中在中国对外合作,且多集中在较为发达的国家之间,很少有分析新兴市场国家合作关系的,尤其是横向比较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关系。本研究希望通过对科研合著论文数据的分析,着重探讨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对外科研合作特征,挖掘该地区主要的知识输入国、中国对该地区发展中国家科研的影响,为我国在该地区更加深入地参与科技合作、提升科技影响力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02

数据搜索




本文选取Web of Science 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是全球公认的最权威的科学技术文献的索引工具和科学计量、科学评价的重要工具。数据搜集时间区间为1980—2020年,对Web of Science 中的SCI数据库进行检索。


2020年5月10日,以论文作者来源国家为检索对象,分别对来自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泰国、越南9个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论文数据进行检索,共计得到数据384337条。由于东帝汶建国时间较短,数据量较少,本文不做统计。基于检索获取的数据建立基础分析数据库,并对作者地址字段进行解析,获取合著作者国家信息。我们定义一篇文章的作者中至少有两位作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即为合作发表论文,最终获得合著论文数据为213934条。


03

东南亚主要发展中国家对外研究合作特征分析




3.1 研究论文数量变化情况

截止到2020年,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共计发表SCI论文384337篇,与美国、中国每年发表40多万篇SCI论文相比,差距较大。从整体趋势看(见图1),各国论文发表量都呈逐年递增趋势,尤其是2008年以来增长迅速,平均增长率超过13%。国家之间差距明显,马来西亚和泰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尤其是马来西亚,自2010年之后,发文数量一直处于第一的位置,2019年达到13804篇。马来西亚人口约3266万(2018年马来西亚统计局公布),在9个国家中排名第6,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达55.5%,在该区域科研产出优势明显,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国家。在近5年平均增长率方面,越南为18.9%,排名第一,2016年以来发展科技成为越南的首要国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基础研究的发展。



3.2 合作研究论文数量变化情况

从图2展示的9个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数据看,跨国家合作发表的论文数量占总发表量的56%,在中国这个数字为25%左右,近几年,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几个主要国家跨国合作研究论文的数量均出现快速增长,说明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高质量科研产出对国外的知识资源有较高的依赖度。从表1中具体国家的数据看,马来西亚和泰国低于平均水平,约为51%,但也超过了一半;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几个论文发表数量较低的国家,基本为跨国合作发表。





3.3 合作国家合作论文量排名及变化趋势

以东南亚地区9个发展中国家为整体,分析对外研究合作情况(见表2),合作对象主要为发达国家,美国领先优势明显,日本排在第2位,中国排在第5位(未计算中国台湾数据);在前10中,亚洲国家有4个,说明区位优势在合作关系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社会网络中,某个节点的中介中心度是指一个节点处于其他两个结点之间最短路上的次数,中介中心度的值可以衡量一个节点在网络中的影响力,节点i的中介中心度ci定义为其中:bjk表示从节点j到k的最短路径的个数,bjik表示从节点j到k且经过节点i的最短路径的个数。



计算与9个国家存在合作关系的国家的中介中心度,可以发现美国为该区域发展中国家在科研方面最重要的合作国家,其重要性甚至超越9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而亚洲国家的影响力明显弱于美欧国家,中国排名第6,是亚洲国家中表现最好的国家,而日本的中介中心度仅为0.005,与其参与合作发表的论文数量排名相比明显下降,这说明中国和日本在该区域的影响力明显弱于美英等欧美国家。


图3是合作关系变化趋势变化图,可以看出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合作,有较长的合作时间;美国一直领先于其他国家,尤其是2008年以来,东南亚国家更加重视科技,对外合作明显增长,其中美国是主要合作国之一。近几年9个国家与中国的合作关系迅速提升,尤其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以来,每年中国参与的研究论文增长率迅速攀升,2019年排名上升至第2位。具体到每一个国家,马来西亚主要合作国家有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主要合作国家有美国、日本、英国。中国在印度尼西亚的合作较少,与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合作均在这些国家对外合作国的前5位以内。



3.4 合著主导地位变化

从国际科技合作及学术论文发表的普遍规则看,通讯作者一般都是科研团队中把握研究方向、起主导作用的研究者。为此,我们进一步分析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参与合作的论文数据中通讯作者的来源,以挖掘这些国家在对外合作研究中的主导与写作特征。


表3是合作主导率排名情况。通过对整体的合作主导情况分析可以发现,马来西亚和泰国是通讯作者来源最多的两个国家,体现了这两个国家是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中科学研究基础较好的国家;其次是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无论是数量还是研究主导都在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中有较大的影响力;中国排在第8位,但数量不高。从主导率看(见表3),马来西亚也是主导参与的研究比例最高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达到50%;而泰国和越南,尽管主导研究的数量排名靠前,但是其主导率排名明显下降,说明其更多是参与其他国家主导的研究。非东南亚国家中,日本是对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合作研究主导率最高的国家,为48%,其次是美国45%,中国是40%,也体现了较高的主导水平。



图4是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合作的主要国家主导合作研究论文数量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各国主导合作论文的数量都呈增长趋势,但相较于合作论文趋势,各国主导发表论文数量差距进一步缩小。从具体国家看,美国一直保持领先,日本稳定在第2位,中国在近几年增长最为迅速,基本与日本相当,另外,韩国也增长明显。



对马来西亚、日本、美国等6个整体主导率较高的国家进行主导率变化趋势分析(见图5),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几个国家的合作主导率在2008年之前整体呈下降趋势,中国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开始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研究合作,合作主导率到2015年都保持相对稳定,之后快速上升,目前已经接近日本;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主导率基本保持稳定。



3.5 中国-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合作研究情况分析

根据中国学者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学者的合著论文数据分析,中国与马来西亚科研合作论文最多,为8493篇,其次是泰国8093篇;合作中有14628篇论文有来自其他第三方国家或地区的作者,占总量的69%,主要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图6是中国-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合作研究产出论文中作者国家合作关系图,可以看出美国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研究合作网络中处在最为核心的位置,说明美国在中国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合作中具有较大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另外,巴西和印度在中国的合作关系网络中也表现出较为广泛的参与度。



在中国参与的合作研究论文中,有8416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研究人员,主导率为40%;由其他国家研究人员主导的论文中,最多的来自马来西亚,为2344篇,其次是泰国、美国、越南和日本,具体变化趋势如图7,可以看出马来西亚、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主导数量增长最为迅速,且已成为主要力量,这也说明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参与的研究合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研究方向方面,中国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主要集中在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物理科学、天文学、生物健康、植物科学等方面(见图8),其中材料科学主要分布在纳米科学、物理化学性质、凝聚态、材料应用等相对基础的研究领域,环境科学的研究主题分布在环境工程、能源、绿色和可持续技术等方面,说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对可持续发展较为关注,而对天文学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粒子物理和物理场等方面。与中国合作关系比较密切的国家中,除以上主要领域外,中国与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分别在流行病学、植物学和自动化控制等方面有较多的合作研究,这体现了不同国家之间对科学研究的需求差异。



0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东南亚主要发展中国家对外合作研究论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


(1)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科研水平整体不高,目前为止总计参与发表SCI论文量384337篇,不及美国、中国等国家2019年一年的SCI论文发表量,基础薄弱;与全球平均年增长率(4.6%)相比,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研究论文产出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15—2019年平均年增长率达13%,越南增长最为迅速,5年平均研究论文年增长率达18.9%;各国科研对外依赖度高,整体合作研究论文数量占比达56%,最低的马来西亚也达51%;合作主导率较低,均未超过50%,但随着该区域各国科研实力的提升,主导率呈整体上升的趋势。


(2)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对外研究合作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其中与美国的合作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美国对该区域国家的研究合作时间长、影响大;日本与该区域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合作主导率为48%,美国为45%,说明二者在合作中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


(3)中国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研究合作相对较弱,总量不及美国的1/2,但增长迅速,2019年的合作量超过日本,排名第2,且主导率也出现明显提升;在中国与该区域国家合作研究中,有69%的研究论文有第三国参与,主要是美国、英国和德国,巴西和印度在中国的合作关系网络中也表现出较为广泛的参与度;中国在该区域的合作主导率为40%,马来西亚、越南在有中国参与的研究中主导量增长迅速,合作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物理科学、天文学、生物健康、植物科学等领域。


国际科技合作是发展中国家培养高水平人才、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全球主要经济体获取本国利益、提升本国影响力、巩固本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方式。基于对东南亚主要发展中国家对外研究合作的特征分析,对我国在该区域的研究合作提出如下建议:


(1)积极主动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建立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合作关系。当前,我国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的研究合作不断加强,但同美国、日本等国家与东南亚国家的研究合作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我国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开展研究合作,实现对其他国家在该区域合作水平的赶超。


(2)持续跟踪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科技合作需求和动态,加强与该区域研究合作的战略思考和总体布局。当前,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对科研人才培养的需求越来越大,科技合作是高层次国际合作的方式。我国应该加强对该区域研究合作的战略谋划,立足国情,筹划未来,切实通过开展高水平科技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


来源:《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20年9月第35卷第9期(总第417期)


  推荐阅读 > 





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科情智库」

持续关注产业动态及科技领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