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放缓、减持大潮、股价雪崩:“寒冬”继续 | 投资观察
收藏
关键词:
投资
资讯来源:研发客 + 订阅账号
发布时间:
2023-04-28
![]()
如何从Biotech向Biopharma转变,成为有持续盈利能力的上市公司,是未来说服股东继续投资的关键。
4月,生物医药行业进入年报集中披露期。截至4月20日,已有50家创新药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年报,其中36家实现营收正增长,但正增长比例创历年新低。大部分创新药企实现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核心创新药品步入收获期,同比增幅最大的为上海谊众,高达5686.75%。从归母净利润来看,36家实现正增长,其中博腾股份、海普瑞、方盛制药、凯莱英、安科生物等5家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超过100%。
然而,个别上市公司的业绩高增,无法掩盖行业整体景气度下滑的尴尬。其中大公司年报暗藏隐忧,CRO公司大股东轮番减持,以及在纳斯达克市场尝鲜SPAC模式上市的两家国内创新药公司股价雪崩式下跌,无不预示着行业寒冬还在继续。
而一级市场投融资交易量也并不乐观。据研发客研究院统计,3月的一级市场共有18起投融资交易,且集中在A轮甚至pre-A轮阶段(见下图)。
处于转型年的复星医药交出了一份中规中矩的
2022年年度报告。
根据年报,2022年,复星医药实现营业收入439.52亿元,较上年增加49.47亿元,同比增长幅度为12.66%。公司实现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为37.31亿元,同比下降21.10%,扣非净利润为38.73亿元,同比增长18.17%。
一般扣非净利润反映了主营业务的发展情况,而净利润则会受到一次性投资收益或损失干扰。在过去的2022年,复星医药非经常性损益为-1.42亿元,2021年度为14.58亿元,相差16亿元,主要是BNTX股票出售所对应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转出至投资收益科目,子公司所持有的债务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药明康德的年报继续亮眼。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3亿元,同比增长71.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8.13亿元,同比增长72.91%,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公司在年报中表示,2023年全年预计收入将继续增长5%~7%,相较2022年大幅下降。其中,剔除特定商业化项目,化学业务收入预计增长36%~38%,其他业务板块(收入预计增长20%~23%;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将持续业务迭代升级,预计收入下降超过20%。
同样已公布年报的还有泰格医药。2022年度,泰格实现营业收入70.85亿元,同比增长35.91%;扣非净利润为15.4亿元,同比上涨25.01%;归母净利润20.07亿元,同比下降30.19%,基本每股收益为2.32元。对比归母净利润的下降,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拖累持续几年的业绩高增速。回归到主营业务,泰格医药各板块依然实现高增速,但毛利率出现下滑,从2021年的43.38%降至2022年的39.33%。
创新药新势力上,君实生物也已发布2022年年报。年报显示,2022年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4.53亿元,同比减少63.89%,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88亿元,亏损同比扩大。
自成立以来,君实生物始终被亏损的阴影笼罩。如果说Biotech公司的亏损是常态,那么在产品商业化上市后,亏损持续扩大就需要对其投资价值打上问号。
君实生物2022年年报是自2019年特瑞普利单抗商业化以来,首次出现营收下降,这也导致净利润自2021年收窄后,再次大幅扩大。
如何从Biotech向Biopharma转变,成为有持续盈利能力的上市公司,是未来说服股东继续投资的关键。
包括几家行业龙头企业在内,多家生物医药公司在年报公布前后,发布减持公告,亦给生物医药公司本就脆弱的资本复苏前景,蒙上不确定性的阴影。
4月17日晚间,药明康德发布公告称,公司实控人控制的股东及与实控人签署一致行动协议的股东计划根据市场情况,通过集中竞价和/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A股股份合计不超过8902.2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对于减持原因,药明康德表示是出于股东自身资金需求。
紧随其后,另一家CRO企业美迪西于4月18日发布股东减持公告,公司股东陈春来、上海美熹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上海美甫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拟合计减持不超过3%公司股份。这也是这家公司在4月份内的第二份减持公告。
已经过去的3月同样有多家CRO企业发布减持公司。3月23日,科创板上市的CRO公司成都先导发布公告,宣布公司8名股东集体发布减持计划,合计拟减持公司股份比例上限高达18.95%。
3月30日晚间,康龙化成发布两份减持公告:公司实控人及其一致行动人,计划在4月28日至9月28日,通过大宗交易或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合计减持不超过2.1%的股份;康龙化成第二大股东信中康成及其一致行动人信中龙成,计划合计减持不超过6%的股份。两份减持公告合计涉及减持比例高达8.1%。
虽然上述多家减持CRO企业董秘在回复投资者或记者提问时,都提到减持并非对行业的不看好,但种种迹象显示CRO行业已结束快速增长阶段,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一方面是新药临床试验申请的数量下降。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申请以注册申请类别统计,受理新药临床试验申请1226个品种(受理号2197个),同比减少4.9%,为五年内首次下降。
另一方面,受国外加息预期和国内经济周期影响,生物医药融资额持续下降影响,创新药企业新药研发需求减少,从而传导到下游的CRO企业订单数量的锐减。
在全球资本市场,国内生物医药公司亦表现不佳。过去的3月,两家曾试图香港上市未果,转而以SPAC模式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国内生物医药公司,亦遭遇股价雪崩。
3月17日,依生生物完成与SPAC公司SMIH的合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合并上市当天,股价下跌22%,报10.14美元。
作为国内生物制药公司,依生生物专注于传染病和癌症,开发了自主研发的
PIKA®免疫调节技术平台和一系列针对狂犬病、乙肝、流感、冠状病毒、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性生物制剂。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市之前,依生生物通过高瓴资本、斯道资本(富达集团)等知名机构融资加持,得以在中国北京、新加坡、美国马里兰设有独资研发中心,在中国沈阳拥有大规模化GMP疫苗生产基地。
依生生物曾于2021年3月8日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但在随后的6个月内,由于香港资本市场对创新药公司的热度减退,依生生物并未完成对外发行,且未更新材料,上市申请于当年9月失效。
2022年9月底,依生生物宣布与Summit Healthcare达成合并协议,估值8.49亿美元。通过此次合并,依生生物同步完成了约3600万美元的股权融资。
截止4月21日收盘,依生生物股价仅1.72美元,市值仅1.6亿美元。
另一家借SPAC模式上市的是冠科美博。3月30日,肿瘤药物研发公司冠科美博完成与SPAC公司JMAC的合并上市,该交易对冠科美博的估值约为9亿美元。
冠科美博成立于2015年,采取自研、license-out和license-in等相结合的方式,将公司管线拓展至10多款药物,涉及肿瘤抑制剂、抗癌增强剂和肿瘤免疫药物,合作方有正大天晴、嘉和生物、GlycoMimetics等公司。
近年来,冠科美博可谓是国内一级市场的资本宠儿。此前的多轮融资,吸引了奥博资本、平安资本、招银国际、粤民投、启明创投等知名机构的参与,并曾于2021年一季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同样因为港股投资者对于生物医药公司的态度转变,导致其未能挂牌上市。
由于SPAC公司JMAC的部分股东选择赎回,冠科美博在De-spac之后出现了De-spac squeeze现象,上市当天涨幅171.97%,股价一度涨至49美元。但之后近1个月内跌去了90%,目前股价仅4.65美元,市值4.036亿美元。
编辑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