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长春,诺奖得主、著名化学家根岸英一逝世!

收藏
关键词: 逝世
资讯来源:E探索医学
发布时间: 2021-06-14
近日,普渡大学化学系在官网发文悼念根岸英一,据悉,根岸英一于2021年6月6日逝世,享年85岁。

根岸英一(Ei-ichi Negishi),日本人,1935年7月出生于中国长春,1958年从东京大学毕业后进入帝人公司。1963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美国普渡大学教授。根岸教授因在 “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根岸偶联反应) 方面做出贡献,与另外两名科学家理查德·赫克、铃木章共同 获得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2011年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研究员,于2014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根岸偶联反应在镍或钯催化下有机锌试剂和各种卤代物或磺酸酯(芳基,烯基,炔基和酰基)进行偶联的反应,是构筑碳碳键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除了利用有机锌试剂直接进行反应之外,很多金属有机化合物(如铝或锆等)在锌试剂作为添加剂或共催化剂的存在下也可以与卤代烃反应形成碳碳键。因此关于钯或镍催化的有机铝或锆化合物与卤代烃等试剂的偶联反应也是根岸偶联的范畴。由于有着反应选择性好、催化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及反应原料来源丰富等优点,根岸偶联反应已经成为有机合成化学和催化化学领域的热点,在天然产物、高分子材料、功能材料和液晶材料的合成及医药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反应机理


追梦50年

博士毕业到75岁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我追求这个梦50多年了。”针对学生们普遍关心的梦想与现实的问题,根岸英一这样说道,科学的道路很漫长,需要研究者耐心等待,“找到自己的兴趣,持续钻研努力,遇到困难时,可暂时放一边,转移注意力,但不要轻易放弃。”他说:If you pursue excellence, great things will follow.

多做实验 英语也很重要

“跟随布朗教授,我们用得最多的时间就是做实验。刚开始,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同一个实验要做3个相关实验”。根岸英一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大学生:要多做实验、多次尝试,保证科学研究的严谨。“除了做实验,我还用了很多时间学习英语,这也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学习英语,一方面加强与朋友的英语对话,另一方面也要强迫阅读英文文献。

与中国结缘

根岸英一1935年出生于中国长春市,在那里度过他的童年。也曾多次到访中国,担任多所中国高校名誉教授。在他执教生涯中曾多次为中国学生提供奖学金,大多数时候他的课题组中8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中国。在根岸英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普渡大学为其制作了永久性的网页,其中一张根岸英一和学生的最具代表性的照片中,8个学生中有7个都是中国人。他的很多学生在各个领域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其中最优秀的包括麻生明教授(2005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钢国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等。

妻子意外死亡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82岁的日籍化学家根岸英一失踪。警方第二天发现了遇车祸后寻找帮助的根岸英一,但与其同车的妻子已不幸身亡。

据美国印第安纳州地方电视台WTHR报道称,伊利诺伊州当地警方在当地时间13日(周二)早5点左右发现一名老者行走在路边。警察后查实,这名老人就是现年82岁的日籍化学家根岸英一。就在本周一晚间,印第安纳州警接到报案称,根岸英一与其妻根岸堇失踪。

根岸英一及其妻展示诺贝尔化学奖证书及奖章(视觉中国 图)

警方随后在罗克福德机场外几英里的地方发现了根岸已经损坏的汽车以及根岸堇。法医随后确定根岸堇已经去世。

根岸的家人告诉WTHR称,当时两人在寻找去罗克福德机场的路,但迷了路。他们的汽车在垃圾填埋场的一条道路行驶时跌进了沟渠,当时驾车的是根岸英一。之后根岸英一徒步寻找帮助,被警察发现时已经脱水,随后被送往当地医院。目前警方已对根室堇的遗体进行尸检,具体死因有待查明。警方并不认为根室堇之死与任何刑事犯罪有关。

车祸事发地的垃圾填埋场(WTHR新闻报道截图)

本文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知乎、B站、四川日报、观察者网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文章只为学术新闻信息的传播,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