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南迁50年50人在高新】张仕山:投身电子信息领域 走好创新研发路
收藏
关键词:
研发
资讯来源:合肥高新发布 + 订阅账号
发布时间:
2021-02-20

197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合肥;1991年,合肥高新区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中国科大尖端科研力量以及一批批从中国科大走出的优秀学子,合肥高新区获得了长足发展。一直以来,合肥高新区为中国科大的科研成果转化和师生校友创新创业提供了生根发芽的沃土,而无数中国科大师生和校友也为合肥高新区的发展贡献出了青春智慧。
为了展现中国科大与合肥高新区共同成长的历史进程,讲述校区共荣共生、携手创新的生动故事,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中国科大党委宣传部联合策划“科大南迁50年50人在高新”系列宣传,讲述50名在合肥高新区工作、生活、创新创业的中国科大师生校友的故事。
今天我们为您讲述的是雷鼎电子创始人张仕山的故事。
从小,张仕山就是好学生的样板,学习对他来说好像一直是擅长的事。199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1996年毕业后工作了三年,还是想念学校的氛围和时光,于是又在2000年考入中国科大念研究生,就读于电路与系统专业。张仕山说:“当年中国科学院成立科大的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的技术性人才。我所学习的电路与系统专业也是科大经典院系之一。”

谈及中国科大对自己的影响,张仕山笑着说:“我在科大学到的东西很多,科大的学生都是天才,而且是努力的天才。在学校,同学们基本都是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科大的通宵自习室不论寒暑总是满满当当的全是人,努力的天才们用求知若渴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骄傲自豪又谦逊自如”,是张仕山对科大学子特征的总结。“科大学生身上都有种身为科大人的自傲,又能海纳百川、包容兼并。我们的动手能力都非常强,搞科研嘛,三五年哪行,要做就是一辈子。”
2003年,从科大毕业的张仕山进入一家电子信息公司工作,主要从事信息技术研究。“作为央企,一直是一个集聚优秀人才的新高地,从03年进入公司到2016年辞职创业,这十几年不管是从专业技术方面还是同事情谊方面我都收获了很多。”张仕山表示,没有科大的三年学习时光和电子信息公司十几年的科研经历,也就不会有现在的雷鼎电子。
2016年,张仕山和几个朋友合作创业,一开始并不成功,合伙人因为管理理念和发展思路等方面的争执而最终分道扬镳。经历了两年的挫折与打磨,2018年起独自运营安徽雷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雷鼎电子)。谈到创业的目的,他说:“创业的契机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嘛,而且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把技术转化成产品,是一项很有意思的事。”

雷鼎电子主要为一些重点装备的仿真、测试、试验、训练及教学提供相关产品、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业务涉及复杂的电磁环境构件、装备训练保障与国产化集成电路等领域。公司以技术创新、应用创新、管理创新为驱动力,努力打造产品过硬、技术先进、服务至上、创新驱动的新型民营企业。
雷鼎电子目前公司规模有限,但已具备一定的产品基础和较强的研发能力,加之这几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向好,因此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专业技术过硬是必要条件,但创业仍然需要综合素质。“企业的成功离不开资本,只有科技和资本相结合才能走得更远。只有在创业路上不停的创新,才能借助资本架起科技和产业的桥梁。除了资本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搞技术的人也不太会和人打交道,更不懂得怎么开拓市场。”张仕山感慨,理工男只知道埋头做研究,不会表达自己,创业之路要比外人想象的艰辛很多。
谈及公司为何选址在合肥高新区,张仕山直言:“合肥高新区是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产业类型多样、金融资本活跃、政策集成度高,创新潜力和活力丰富。公司从创立之初就在高新区也并不是偶然。一方面是因为高新区对企业的关怀和支持很大,另一方面,公司对高新区也有很深厚的感情,我们能感觉到,高新区是在很用心地扶持每一家企业的。”创业过程中,张仕山和合肥高新区的联系始终密切。“在高新区的关怀和支持下,公司成立至今不断发展壮大,从创业之初就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从心底里很感谢高新区,很感激这么好的创业环境。”
从一个科技探索的求学者,到电子信息企业研发人才,再到企业的创办人,张仕山经历了无数的思维碰撞。“这得益于科大的教育十分全面,直接影响了我的创新创业历程。”创新和创业哪一项也离不开科学,在科大南迁50周年之际,张仕山表示,“希望科大以后变得更好,把科大的牌子做的更响,影响力发挥更大。”
—THE END—

信息来源:中经社、雷鼎电子
运营支持:安徽生活网政务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