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药业首席投资官周高波:创新药领域经历“喘息期”,差异化将成为创新主题

收藏
关键词: 投资
资讯来源:E药经理人
发布时间: 2022-02-11
“中国创新药领域正在经历一个‘喘息期’。”先声药业首席投资官周高波说道。
在麦肯锡工作15年后,曾任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和大中华区医疗咨询联席负责人的周高波于今年年初转向了产业界,出任先声药业首席投资官一职。周高波以麦肯锡多个重磅报告撰写者和战略管理咨询负责人的身份被业界所认识。实际上,除了为中国生物医药、医疗科技、生命科学投资等公司提供战略和管理咨询服务外,周高波对企业战略、创新商业模式、投资合作等也深有研究。
刚刚开启的2022年对中国创新药意味着什么?未来三到五年创新药领域将有哪些新变化?药企又将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带着这些问题,E药经理人与周高波进行了探讨。
 “2021年下半年中国创新药领域受到了不少挑战,被浇了一盆冷水。但这也许会让大家更清醒,有机会喘口气。不是说停下来不往前走了,而是重新审视,思考未来应该做些什么样的调整。” 周高波解释道。
创新是新药研发的主旋律,也是医药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词。但创新的定义是什么,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在周高波看来, 中国的医药创新在逐渐被重新定义,发生着从“跟随式创新”到“差异化创新”的根本性改变。
那如何做出差异化创新?周高波认为, 投资合作固然重要,但不论是引进还是自研,都只是实现目标的途径,重要的是药企需要有战略的眼光,全面的管线评判能力,通盘考虑未来,才能在新的产业发展阶段中突围。
先声药业首席投资官 周高波
以下为E药经理人与周高波对话精彩内容摘录:

Q:E药经理人

A:先声药业首席投资官 周高波

01


狂奔后的喘息

Q:你觉得2022年中国医药创新领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A: 我觉得中国医药行业正在经历一个“喘息期”。 以前大家都在狂奔,抢速度,拼融资。很多公司觉得管线里必须要有某某资产,没有就很担心。这样的结果是中国医药研发项目数量不低,但质量提升得慢。我们看到2021年下半年中国创新药领域受到了不少挑战,被资本市场浇了一盆冷水。但这也许会让大家更清醒,有机会喘口气。不是说停下来不往前走了,而是重新审视,思考未来应该做些什么样的调整。
我相信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开各种战略复盘会、战略研讨会,决定如何走接下来的路。 从大面上看,中国创新药产业未来有很好的发展潜力,一方面有足够大的患者需求;另一方面监管政策日趋成熟,体系逐渐完善,产业加强创新投入,一定会输出满足中国乃至全球患者需求的创新药物。不过在这样的趋势下,竞争也会日益激烈,企业需要对赛道布局,创新质量,组织能力建设等有更理性的思考。
Q:在“喘息期”阶段的创新药领域,对投资者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你的投资原则是什么?
A: 创新药领域处于“喘息期”,投资者也同样处于“喘息期”,需要重新审视投资理念,调整对风险和回报的评判。 未来的中国创新药领域会对投资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投资者需要建立更加专业的团队,加强科研成果的解读能力,风险的判断能力等。投资者也不再仅仅是出资方,能够真正赋能被投公司,帮助他们成长的才会脱颖而出有机会获得更多高质量的差异化创新项目。
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我们考虑的因素很多,但讨论往往集中在几点上: 首先,我们很重视一个药物是否能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是不是给患者带来了真正的获益。其次,我们会聚焦符合先声药业战略重点的领域,有差异化的创新,也因此会平衡布局早中晚期资产和技术平台。再者,是团队的背景。 我们一方面会考虑所投或合作方团队的资历和组成,同时也会思考在哪些点上是先声药业可以赋能和补足的,以实现双方合作共赢。先声药业做的每一项投资合作都会充分考量项目本身上市时商业化落地的实际价值和驱动因素,简单来说就是要能够和合作方一起降低风险,确保价值。
Q:我们看到2021年下半年,整个医药市场资金是缩紧的,先声药业选择在这个阶段进入投资市场,是出于哪些考虑?
A: 其实先声药业过去几年一直都在投资创新,过去三年先声药业研发投入对销售收入的占比都在两位数,过去两年更是超过了25%(2020年25.3%,2021年H1为29.6%)。这一点正反映了公司的长远考量以及对创新和帮助患者的执着追求。对于先声药业来说,现在更需要加快差异化创新的投资布局。先声药业的独特优势在于拥有从研发到生产再到商业化的“端到端”能力,也有资金的支持和多个赋能平台,如获得科技部批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美国波士顿创新中心等,这些都让我们有更强的信心,能和其他的创新生物医药公司一起最大化实现差异化创新的价值。
Q:你觉得先声药业这样的投资模式和优势会成为未来的行业方向,还是就先声药业“独一份”?
A: 先声药业“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双轮驱动”的创新模式其实在国际上是比较成熟的。 回看跨国药企的成长与成功,往往是将医药公司的综合能力和敏锐的投资合作眼光相结合而促成的。 抓住市场里的差异化创新机会,及时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管线中,用强大的研发、生产、商业化能力去推动创新药成功上市。
前几年中国创新药的发展与国际的发展模式是有点偏离的,过多依赖快速跟进,低风险的创新。 现在市场正在做校准,在以后的环境下,先声药业这样拥有医药行业全价值链核心能力,同时通过加大投资合作布局差异化创新的模式会和国际上的成功案例更加一致。 当然,这样的模式也不会只有先声药业一家,我们也要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02


创新将重新被定义

Q:你觉得2022年或是接下来的三到五年,中国医药产业会有哪些大变化?
A: 首先,创新的定义和价值体现会发生改变。 过去几年,国内医药行业对创新的定义比较含糊和宽泛,Me-too、Me-better也被认为是创新。但未来不论是监管机构还是投资者,都会向差异化创新倾斜,创新将被定义得更加准确。
如何体现创新的价值也将更被重视。 医药创新一方面需要惠及患者,解决临床需求的同时让患者和医疗体系支付得起;另一方面企业要能够通过医药创新实现投资回报,进一步推动创新。这个过程中需要平衡价格、患者可及性、持续的研发投入等各种诉求。平衡的关键是对创新药带来的新的临床获益以及获益价值的判断。我们看到医保谈判中已经开始探讨价值的问题,我认为未来会进一步加强。
其次,多层次医疗体系的构建会逐步完善。 这包括多层次的医疗资源和多层次的支付体系。过去十几年,医改推动了县医院和基层医疗体系的发展。未来会继续推动可及性,完善分级诊疗、线上线下协同等,这些都会让医疗资源更加多样化,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获得医疗资源,提高效率。
另一方面,多层次的支付体系也在逐步建立。 国家医保体系已经趋向成熟,但光靠医保来覆盖患者的医疗需求肯定是不够的,需要商业保险的介入。这是未来的趋势,可以满足多层次患者的需求,对创新的价值体现也是有帮助的。
第三,中国创新医药产业将走向国际。 中国的医药政策、体系和企业会越来越和国际接轨,我们会看到很多企业布局国外,估值也会反映其全球化的能力。同时,在差异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有潜力的创新医药公司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患者也能更多的受惠于这些创新的成果。
Q:你觉得中国药企已经进入全球第二梯队了吗?
A: 从创新数量上看,中国医药行业对全球医药创新的贡献已经处于全球第二梯队了。但从生物医药企业来说,我们还有很多短板和差距, 而且这些能力不是短时间就能培养出来的,国外药企也是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慢慢建立起全球化的公司体系和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是不可逆的趋势,虽然可能会“水土不服”,但大家会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药企的国际化道路。我也相信在未来五年的时间里,会有几家中国的生物和制药企业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成为国际化的企业。
Q:你认为未来一二年内,中国医药市场企业格局会有哪些变化?
A: 中国医药创新的势头强劲。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研人才回国,越来越多的管理人才从跨国药企加入中国公司,再加上政策和资本的推动, 市场中会涌现一大批创新的生物科技公司,并且涉及比过去更为广泛的创新领域, 如不同疾病领域、技术平台、研发平台、诊断、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服务等,这些都将成为医药创新的巨大推动力。
此外,一批传统药企会成功走上创新转型之路。 他们会充分利用自身在研发、生产、商业化、投资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以敏锐的目光布局未来医药创新的方向,并通过与生物科技公司的深度合作加速自己的转型。

03


通盘考虑未来

Q:我们也看到管线中均是license in项目的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似乎是受挫了,面对这样的困境,你认为license in模式公司应该怎么调整?
A: 这不是license in的问题,而是企业应如何创造价值。 如果仅仅希望通过大量license in去提高估值,那现在较难让资本市场认可。其实过去一年市场上出现了更为广泛和多样的合作模式,这是健康的,说明大家在战略和管线策略的指引下,正结合自身优势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布局创新资产或技术平台。此外企业内部也要建立强大的能力去承接这些引进的资产,我相信经过了一轮市场的波动,大家会更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
Q:对于创新药企而言,商业化是其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你认为药企应该如何建立这方面的能力?
A: 创新药的商业化不仅仅是对销售团队能力的要求,还要多个部门间的紧密协同,包括供应链、市场、医学、准入、大客户管理、商业、数字化多渠道营销等,对公司能力的要求更加复杂。 这归根到底是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利润率日益受到挤压的情况下以最高效的方式让最多的医生了解一款新药并让最多的患者获益。
高效的创新药商业化能力需要多年的深耕和大量投入,即使对成熟的跨国药企来说也是个挑战。而每一个新药上市的成败都对一家创新药公司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未来行业的发展会更趋近国际上的模式,由成熟的药企和生物科技公司合作,推动创新药的商业化。 而商业化也是先声药业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Q:国际化已然成为中国创新药企业获得更多认可和市场的重要方式,但目前来看,似乎进展得并不太顺利,你认为这一难题是否有好的解决办法?
A: 国际化没有一个金标准,大家都在摸索并根据自己的战略重点、竞争优势、组织能力等因素制定国际化策略。 在众多因素中,建立国际化人才队伍和解决文化差异对组织力的挑战可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这在后疫情时代,远程沟通的模式下变得更为有挑战性。
先声药业近年在国际化方面也不断探索,在上海、南京、波士顿建立了创新中心,在美国、欧洲、亚洲均组建了由当地人才组成的研发和BD团队,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全球管理体系。未来先声药业也将进一步加强全球化布局。
Q:面对中国药企的崛起,你认为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上的策略应该如何调整?
A: 对于跨国药企来说,中国必定仍会是最重要的几个市场之一。 不过,跨国药企在中国发展中遇到了挑战:除了专利悬崖问题外,很多跨国药企会发现他们的创新药品刚到中国上市,国内就已经有几家公司的同类型产品在研发阶段,可能少则两三年,多则四五年就会进入市场。而在这期间可会经历医保谈判或者面临在自费市场里运作的挑战。
未来速度会是关键,跨国药企要尽快判断创新管线在中国的价值,把高潜力的创新产品带到中国,甚至在中国上市应该做到和全球同步。此外还应强化自身的创新优势。毕竟跨国药企的研发能力、收并购能力都是很强的,所以要在这些方面花更大的力气抢占制高点。
总之“喘息期”不会太久,大家会很快整装出发,竞争与合作也都会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