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普大咖Show | 【瑞星说】王思愚教授浅谈肺癌MRD检测临床应用
收藏
关键词:
谈
资讯来源:基因谷 + 订阅账号
发布时间:
2022-02-18
杭州瑞普基因联合基因谷、南方医学网推出了《瑞星说·大咖访谈》专访栏目,邀请肿瘤及感染等领域的KOL就MRD检测、靶向用药检测、分子分型和病原微生物检测等方面的临床应用进行分享与探讨,旨在向业界传递最前沿的精准医疗学术信息,共同推进精准医学的飞速发展。
近日,【瑞星说】栏目首期邀请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
王思愚教授,为我们分享关于MRD在肺癌领域应用的前沿观点。
MRD(Minimal Residual Disease),即微小残留病灶。MRD的概念源于白血病在诱导化疗达到完全缓解(即Complete Response,CR)或骨髓移植治疗后,在体内仍残留少量癌细胞的状态。
MRD是根治性治疗后肿瘤复发的来源。在肺癌中,MRD指的是经治疗后,PET/CT等传统影像学或实验室方法不能发现,但通过液体活检可发现的肿瘤来源分子异常,就此判断肺癌的残留和复发。近年来,随着ctDNA检测技术的进步和推广,MRD监测在实体瘤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关注。因此,ctDNA可作为MRD的检测手段之一。
王思愚教授:MRD是指微小残留病灶,这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30年前就在血液肿瘤中提出,现在逐步被实体肿瘤引入。肺癌MRD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是在早期肺癌里作为观察患者切除肿瘤后微小病灶残存的指标,协助判断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的疗效和预后。
MRD的另一个应用场景在于通过评估晚期肺癌患者预后来判断是否需要干预/停药。晚期或者局部晚期的癌症患者治疗后,如果影像学结果出现CR(完全缓解),需要明确是真正的CR,还是仍旧有肿瘤的残存。此时需要对MRD进行检测。如果MRD检测结果为阴性,则可以考虑给患者一个“药物假期”,即在一年或两年内不用吃药,达到既能长期生存,又有“药物假期”的效果。
事实上,就目前而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长期生存已经不是梦。特别是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近几年的不断发展,有30%左右的晚期肺癌患者能获得长期生存。以上是我认为目前MRD最好的应用场景。
2、对早期可手术的肺癌患者进行R0切除后,是否还有MRD检测的必要性?MRD作为一个预后指标,与传统临床指标相比具有什么优势?
王思愚教授:(对早期可手术的肺癌患者进行R0切除后),我认为MRD检测依然很有必要性。所谓R0切除,指的是局部切除后,淋巴结、肿瘤残端没有微小残留病灶,即显微镜下病理学没有MRD。但在局部切除是R0的情况下,人体是否残存肿瘤,这是影像学没有办法回答的问题。
至于MRD检测的方法,多年来大家始终在探索。例如,检测游离的肿瘤细胞、传统肿瘤标志物等。传统的肿瘤标志物检测,由于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够,即使当时指标正常,但在间断性观察后,指标可能仍会持续性升高,导致呈现阳性结果。所以,虽然在国内肿瘤标志物被当做肺癌检测的常规手段,但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并不认可,认为肺癌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应用价值比较低,因而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那么,NGS检测MRD阳性,能否作为一个很好的指标呢?就目前而言,NGS检测MRD比肿瘤标志物检测好,我们团队此前做过相关临床研究的对比。然而,NGS检测MRD作为一种手段,是否能够真正得到推广,仍有待日后的持续探索。
3、对于临床肺癌患者,您认为哪类患者在哪种场景下适合做MRD检测?
王思愚教授:有两类。一类是临床上R0切除的患者。这类患者需要评估是否要进行术后辅助治疗以及手术后的预后情况。MRD作为预后或者疗效的预测因子,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目前,MRD的这一作用已经得到很多临床研究结果的支持。MRD检测结果不同的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的疗效不一样。MRD阳性的术后患者,其预后往往比MRD阴性的患者差。
另一类是晚期肺癌患者,这类患者当中有约30%可以长期生存。那么这30%的患者是否要一直用药?能否得到“药物假期”?用药方案又该如何制定?MRD检测也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它对晚期肺癌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能起到很大作用。
4、对于适合做MRD检测的患者,何时检测比较合适?如何制定MRD检测周期策略?
王思愚教授:根据我们所做的临床研究以及与瑞普基因合作的初步结果,早期肺癌患者术后一周检测MRD是否为阳性,对预后的影响比较大。而且,我认为目前术中把肿瘤标本取出进行MRD检测时阳性率最高。根据目前的经验,通过MRD检测阳性判断肿瘤复发比影像学检测发现复发转移提前大约80天。另外,患者的影像学结果需要达到CR的程度(即影像学看不到残留病灶),同时,在PET-CT提示肿瘤失去活性的情况下,进行MRD检测才具有意义。
对于MRD检测周期策略布局,术后患者的MRD动态监测周期目前推荐为术后一周至一个月进行一次MRD检测,因为这对判断预后最有指导意义,此外,术后三年内每半年进行一次MRD检测。对于晚期不可手术患者来说,要达到真正的完全缓解(CR),治疗前进行基线MRD检测,并且治疗后MRD检测为阴性,可以判断为分子层面的完全缓解(CR),这时停药,并且每三个月甚至每半年进行一次MRD检测,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5、在您看来,对于肺癌MRD检测行业有哪些需要努力的方向?
王思愚教授:NGS的MRD检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不同企业的检测标准不一致,患者的血液背景是否干净,能捕捉到最低突变丰度是多少等都是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因此,MRD检测标准必须统一。作为MRD检测公司,在检测结果出来后,必须告知患者该公司MRD检测的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如果MRD检测结果是阳性,公司应该明确告诉患者肿瘤残存程度。如果检测结果为阴性,反而更具有临床价值,因为这意味着患者可以免去术后的辅助治疗,甚至能够给晚期或终末期患者一个“药物假期”。简而言之,只有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基于NGS的MRD检测才能更为成熟。
王思愚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胸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Guangdong Association Study of Thoracic Oncology,GASTO)会长
中国中国抗癌学会临床肿瘤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执行委员,《中国肺癌杂志》常务编委
杭州瑞普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瑞普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海归博士团队为主体、以前沿性的生物技术和数字化的领先思维创新未来医疗模式的高科技生命健康企业,是国内第一家助力靶向原研药上市的的基因检测企业,也是第一家精准医疗和AI双引擎驱动的创新医疗企业。通过世界前沿的技术平台和自主研发的四大核心技术覆盖肿瘤临床精准诊断、病原微生物快速诊断、健康体检遗传筛查、伴随诊断试剂开发及大数据健康管理等多个方向,持续地将尖端生命科学技术转化为临床有效的治疗及检测方法,为患者、健康人群提供精准医疗服务。
